科普|如何科学应对“恐艾”
健康
2024-10-25 09:35
吉林
艾滋病恐惧症简称“恐艾”,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有数据显示,全国实际的恐艾群体规模约160万~180万人。深受恐艾折磨的这些患者,互相之间称为“恐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恐友呢?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对艾滋病的误解。恐艾的成因其实多半源自于对艾滋病的知识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比如只知道了他是非常危险的传染性疾病,但却忽略了对他关于传播途径的认识,狭隘的认为日常接触如拥抱、握手、接吻都能够传染,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自身造成的压力,在详细的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之后,往往认为这些途径在生活中极易被自己碰到,所以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从而主动地拒绝大部分社交,避免自己发生感染,限制了自己的行动,影响了日常的生活工作。HIV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一般情况下,日常接触如共用学习用具、办公用品不会被传染;共同进餐、拥抱、握手、礼节性亲吻、共用马桶、浴盆、衣服、被褥等不会被传染;其他如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也不会传播。凭症状不能判断是否感染了艾滋病。有些恐友会问“我最近手上长了红点,喉咙也有点痛,自己摸淋巴结有点肿大,这是不是感染了艾滋病”。艾滋病有时间不等的潜伏期,感染急性期也可能有不典型的症状,但是从自我感觉和外表上无法确定是否受到感染,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或核酸检测才是确定自己是否感染HIV的唯一途径。大多数感染者在发生高危行为后4周时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体,如果4周结果阴性,可等到8-12周再检测。一般情况下,如果12周内没有再发生高危行为,也没有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体,可排除HIV感染。恐艾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如果恐惧非常严重,已经不能正常工作生活,请寻求专业医生治疗。
来源:成都疾控、合肥疾控、爱心宏联服务平台
作者:性病艾滋病防制所 路玉平
初审:金银花
复审:白金秋
终审:孙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