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墙上挂的牌子少了,办事大厅看起来好清爽。”10月23日,重庆市武隆区凤山街道中山社区居民张小燕到社区办事时,惊喜地发现社区办公场所大门口挂着的牌子少了许多。
变化背后是重庆市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系列举措。今年以来,面对长期以来困扰基层工作的“负担重、效能低”难题,重庆市围绕关键环节打出了一套“减负”与“赋能”相结合的组合拳。
今年7月以来,武隆区开展村(社区)“滥挂牌”问题专项整治,通过印发整治方案、梳理36条高频问题、组织集中培训、打造“整治样本”等方式,让各村(社区)对挂什么、挂哪里、怎么挂了然于心。
冗余杂事,要一减到底。为了让基层组织轻装上阵,重庆积极推动事项精简,要求做到“三减”——减事项、减牌子、减证明。
在减事项方面,重庆出台《村(社区)工作准入事项管理办法》,通过迭代“四清单一目录”制度减少基层需承担的事项,明确行政执法、城市管理等7类事项责任主体要求。在减牌子方面,重庆出台《村(社区)“滥挂牌”问题整治工作方案》,统一规范外部挂牌、机制挂牌、功能指引牌、其他内部挂牌等4类挂牌要求和参考式样,全面清理牌子背后隐藏事务,对新增挂牌“一牌一核”,让“花架子”牌子“下岗”,让服务群众和抓落实职责“归位”。在减证明方面,重庆在全市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建立村(社区)证明事项清单动态管理机制,严格实行“一证一报一核”,全市村(社区)办理群众涉证事项大幅压减至7项。
“我老伴患病多年,隔三岔五就要去医院。社区慈善基金给我们关坝镇中心卫生院的抵扣券,帮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兴隆街社区居民李大爷说。
这个被李大爷视为“及时雨”的抵扣券,由兴隆街社区发起的慈善基金项目提供。该项目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购买+公益”的模式,募集社区慈善基金,为辖区困难家庭提供上门理发、发放用品、生活帮助等服务,用“小杠杆”撬动基层治理“大效能”。
社区慈善基金的设立是重庆市为基层“添力壮马”的生动缩影。重庆市实施“三下沉”(力量下沉、培训下沉、保障下沉)策略,通过“减上补下”等方式,增加镇街可统筹使用的行政编制总量,并集中清理借调镇街工作人员,建立市级备案审查机制,推动常治长效。同时,建立了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体系,实质下沉执法力量4200名,进一步推动力量下沉。
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也是关键一环。重庆精心组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社区”宣讲活动,成立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开展“百名基层书记话基层治理”活动;建立基层干部分级培训制度,全覆盖培训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实施城乡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工程,举办全市社区工作者能力提升示范培训班。
在保障下沉方面,重庆探索建立了各级各部门投入村(社区)的资金项目统筹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村(社区)治理领域。研究制定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打通了社区工作者和专职网格员的职业晋升通道,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是不是有东西烧起来了,怎么有一股焦煳味?”一打开网格微信群,城口县葛城街道梧桐社区第5网格的网格员唐艳妮就看到了居民在群里新发的消息,顺着居民反映的线索,她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发现是社区一老旧职工宿舍的低压电缆箱发出焦味,于是立即向街道指挥中心上报这一情况,并通过“渝快政”应用程序一键报警。
依托街道基层智治平台,葛城街道调度指挥应急、电力、治安等岗位进行应急处置。得益于发现早、处置快,火情迅速被扑灭,电力公司在1小时内迅速更换了新的供电设备。
重庆以数字化手段为基层赋能,目前,全市1031个镇街已全面建成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形成了迭代“一体贯通”智治平台、打造“一网统管”体系构架、建立“一张报表”标准台账的基层治理体系,事件闭环处置率98%以上,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重庆正谋划打造“渝邻汇数智社区”应用,主动融入三级治理中心发挥实效。同时,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向镇街、村(社区)延伸,承接重大应用在基层贯通落地,加快市场主体等高频数据回流基层,赋能基层治理。
重庆依托全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全域推广“一表通”应用,报表平均数量和处理时间均缩减50%以上,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者“指尖上的负担”。优化后的“渝快政”功能实现了全市公职人员和村(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的组织、沟通、业务同步在线,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
通讯员 马冬梅 肖 洁
讲好社区故事
传递百姓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