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44)

文摘   2024-12-16 00:01   浙江  


故事梗概《哈河谣》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小说形式的家族史。作者以内蒙古东部老哈河流域农村历史变迁为背景,全景式地描述了中国当代城乡的社会生活。在近半个世纪的广阔背景下,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人物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背景下所走过的艰辛历程。

哈 河 谣

 /  陆相华

碾道是中国乡村文化一个重要的农耕符号。其实,碾道就是碾子房,村里人都叫碾道。记忆中我们八家村的三队的人似乎比我们四队还穷,但是穷归穷,人家有碾道,而我们四队就没有。三队的碾道就在杨有、杨二娘家的门口。这个碾道是归三队所有,挨着碾道的三队社员还有安文秀(我叫老爷爷)、安财、安发、安富,以及老朱家、老冯家、老徐家、老王家……

人食人间烟火,光知道种庄稼还不行,还得把苞米、黄米、谷子、高粱、荞麦等这些五谷杂粮用碾子碾成米,或者碾成面才能制作食品。因为碾道距离杨二娘家比较近,杨二娘家也成了一个小小的集中地或是唠家常的场所。人们一边唠嗑,一边等着自己家的排序。碾道一般是不能开窗的,因为一开窗就会有风沙吹进来。白天还稍好,一到晚上,压碾子还要点上煤油灯。杨二娘家的粗箩、细箩,二细子箩都有,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谁家有个缺襟短袖,杨二娘都会尽其所能,不厌其烦。

那时候没有电话,谁家要想用碾子就得提前到碾道去看,这就叫占碾子。如果有人家在忙,就问一下人家接下来是谁家,如果没人,就赶紧找一块石头,或是土块放到碾台上,示意别人,已经有人来过了,后来的可以挨着前面的石头或者土块,再放,用来排队,有点古代结石记事的感觉,村民们就用这种原始的方式进行劳作的。当然也有人因为占碾子吵架的,杨二娘总是会出来说句公道话,才能平息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富裕一点的人家可以用驴子来拉碾子,像我们这种贫困家庭都以抱碾棍为主。父亲在外面干活,抱碾棍的往往都是我和母亲的居多。母亲在前面推,我就在后面拥,好歹也算个帮手。母亲在前面停下来,翻一翻碾台上的苞米或是用箩筛面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在后面推,我推不动,母亲还笑,“挺大小伙子,劲都哪里去了……”

腊月是碾道最繁忙的时候,李家二斗米,张家一斗面是常有的事。如果天气没有风,鸡也会来碾道捡几粒米“咕咕咕咕”地凑热闹。谁家有人天天围着碾道转,说明这家人口多,人丁兴旺也是传统的富贵标志。记忆中的年关,父母架吵也是吵得最欢,年年吵,吵架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蒸不好年糕。过年淘黄米、碾黄米是八家村的习俗,我们家也不例外。只有蒸年糕、撒豆包,那才叫过年。又是一年的年关,杨二娘家门口又站满了人。碾道里面的人在碾面,碾道外面的人就聊起了家长里短,聊着聊着,父母就和杨二娘一起聊起蒸年糕的事了。我们家那些年都是把黄米面碾回来,母亲在下面烧火,父亲在锅上撒面,蒸一层,撒一层,敞着锅蒸,结果底下的没熟,上面的又生了,既费火,又费料。那个年代的黄米,可谓价值连城。

父亲“急中生智”,把锅里半生不熟的黄米面用铲子铲到盆里,说包豆包。母亲说,包豆包怎么能用那么多面吗,豇豆上哪里去弄?父亲说:你不用管。本身就抱了一宿碾,结果年糕没吃成,还干起来了。父母平时的活计很服人,干仗的缘由又不好意思让外人知道。父母的忍气吞声,导致我们哥几个一看到父母蒸年糕都是胆颤心惊。也就是那一年,不知怎么的,父母把这件事透露给了杨二娘。“哎呀,蒸年糕哪有那么难?你就先在锅里放满水,不要超过在屏底(帘子),放一些苞米叶子,然后把黄米面洒在苞米叶子上,大约十多公分厚,盖上锅盖,等锅盖上面的蒸汽圆了,再烧15分钟。你就等着开锅吃你的好年糕吧。”父亲笑了,母亲也笑了。父亲还笑着和杨二娘说:“你这是懒糕,我回去试试。”从那一年开始,父母才学会了蒸年糕……

又过了好几年,可能是到了我们四队的宋万当队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得给社员整点项目吧。有人说四队缺一个碾道,“那好,缺碾道咱就整碾道。”先是在宋万家开会,最后社员选址在三四队中间,三秧子大沟南药浴池那块。那个药浴池还是分田单干之前的产物。考虑到生产队里的羊有跳骚,于是就在药浴池里放满水,水里洒上一些六六粉(农药),然后把羊赶进去进行药浴。包产到户以后,药浴池成了一个时代的产物。四队的人们开始把药浴池推翻,然后打上院墙,又买来了一个碾盘,还买了一个碾轱辘。不知是碾盘大,还是碾轱辘大,反正我们四队的碾道从来没有使用过。再后来,随着山上发洪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可能那个碾道最终消失在三秧子大沟里面了。

直到我读高中的时候,村里的碾道都消失了,就连三队的碾道开始消失了。因为,那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取而代之的是加工厂。我们村子的加工厂就在供销社的后面。从时间顺序来讲,先有加工厂、井屋子,然后才有供销社的。起初看管加工厂的是三队的安发,他还兼村里的电工。那时候虽然加工厂生意并不兴隆,因为到加工厂加工米面是要收费的。大多数的人们依旧在那悠悠的碾道苦熬着岁月的时光。据说那时候加工厂有老黄(黄鼠狼),被安发发现以后,千方百计给他下电。村里有人中老黄,会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鬼话。有人就喊,“快走吧,快走吧,安发来了!”那个中老黄的人就:“这死安发,竟用电来电我,我得走了!”不一会,那个中老黄的人,又行动如常,只觉浑身乏力。

(未完待续)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一)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二)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三)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四)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五)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六)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七)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八)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九)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10)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11)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12)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13)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14)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15)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16)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17)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18)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19)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20)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21)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22)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23)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24)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25)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26)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27)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28)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29)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30)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31)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32)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33)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34)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35)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36)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37)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38)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39)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41)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42)
故乡文学|陆相华:哈河谣(连载之43)

作家简介:陆相华,男,中国艺术名家(2020年7月,由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颁发)。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现居上海。散文作家,评论家,诗人,原人民日报记者。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员、上海市学校国防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神州》《大地》等发表散文、诗歌、艺术评论、报告文学、小说等100多万字,有作品获国家级征文一等奖、特等奖。出版的著作有:《我的平凡的世界》《为了那片绿水青山》《老哈河水长又长》等。

《故乡文学》 主编:陆相华
13816643239@163.com

故乡文学
散文、诗歌、小说等反映乡土文学的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