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崭新的建筑,具象盘踞在每一个楼层」11位艺术家的问题

文摘   2024-07-31 16:00   安徽  


可以画廊合肥空间正在展出群展「崭新的建筑,具象盘踞在每一个楼层」。展览呈现郭兆霖、刘志成、刘声、李创李、黎家齐、梁腾、徐堂昊、叶兆丰、邹易韦、曾庆强、朱钇名等11位艺术家的30余件作品。展期将于8月19日结束,在此之前,我们也向艺术家们提出了一些问题:




◆可以画廊(K)

×

◆郭兆霖 (GZL) ◆刘志成(LZC) 

◆刘声 (LS) ◆李创李 (LCL)

◆黎家齐 (LJQ) ◆梁腾(LT)  

◆徐堂昊 (XTH) ◆叶兆丰 (YZF)

◆邹易韦 (ZYW) ◆曾庆强 (ZQQ) 

◆朱钇名(ZYM)




可以画廊(K) × 郭兆霖 (GZL)


K:生活中如何提炼自己的创作元素?


GZL:我创作的灵感主要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观察。在当下,即使不出门,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也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每天我都会被动地接受一些信息,同时也会主动去寻找一些灵感。这些都会在脑海里激发出很多想法,特别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失眠的时候。在提炼创作元素的过程中,我会经历一个筛选和完善的过程。首先,我会注意到生活中的那些特别的细节和瞬间,这些细节可能是视觉上的,也可能是情感上的。然后,我会把这些初步的想法进行筛选,把那些最有表现力和潜力的元素保留下来。通过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发现那些经常被忽视的角落和细节,把它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在作品中。



©郭兆霖

没有什么被擦除

2024 

布面油画

150 x 100cm




K:如何理解你在作品中使用的碎片化图式,结合具体作品谈谈。


GZL:在我的作品《分解的建筑》中,我用碎片化的图式来探索空间和形式的关系。这幅作品把工作室里的各个部分随机拆解成大小不一的碎片,然后重新组合成一个房子的形状。这个过程打破了原有的空间结构,让每个部分都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和定位,创造出一种非传统、非线性的空间体验。在这幅作品中,生活和工作空间中常用的区域和那些很少使用或几乎被忽略的角落都被分解并重新排列。通过这种非线性、不规则的方式,房子的形态变得混沌而抽象。观者被引导去重新思考空间和形式的关系。在二维平面上,房子由各种正形组成,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变的形态。作品中的碎片组合不仅打破了原有的空间结构,还在三维世界中投射出带有虚实深度的影子,形成迷幻而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碎片化图式的运用,让作品能够传达出对空间和形式的全新理解和思考。通过打破常规的结构和排列方式,激发观者对日常空间和物体的新认识和反思。




K:目前正处在研究生阶段,对未来有何种期许?


GZL:目前,我正处于研究生二年级阶段,未来一年我的首要目标是顺利完成学业。在毕业时,我希望能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艺术家的身份转换。短期内,我的期许是找到一个宽敞的工作室,理想的工作室应当具备白墙、良好的采光和较高的举架,以便更好地进行创作。在这个新的环境中,我希望能够多完成一些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作品。



©郭兆霖

蛋壳 

2024 

布面油画

120 x 80cm




K:近期创作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GZL:目前,我脑中有许多创作的想法,正在逐步落实。时间过得飞快,我的创作仍然围绕着日常生活展开。接下来的作品会延续之前的风格,同时我打算加入一些叙事性元素,然后把作品的整体数量和质量都提升上去。





可以画廊(K) × 刘志成(LZC)


K:谈谈作品《最后的夜晚》。


LZC: 这两件作品都在讨论人的境况。《最后的夜晚》我希望描绘一种无所适从。人物放置在一丝不挂的境地里,被如同枯枝的线条包围、融合、瓦解,时空的具体性在此不重要,我关注的是处境。



©刘志成

最后的夜晚

2024 

布面油画

100 x 120cm




K:结合《尼安德特》谈谈如何选择创作对象?


LZC: 《尼安德特》描绘了一个已经和周遭矿物晶体融为一体的远古人类头骨,死亡的属性早就被剥夺,只剩下美丽。我喜欢选择简单的、经典的、甚至已经被前人描绘和演绎无数次的物像,正因如此,让他们展现出一种特别的样貌和状态才富有挑战,同时也是我的兴趣所在。



©刘志成

尼安德特

2023-2024 

布面油画

78 x 90cm




K:你认为科技进步直接影响到绘画创作的是?


LZC: 科技是手段,它首先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因此认清时代和个人的创作界面就非常重要。比如很多时候总有人问如何看待真实和虚拟的边界问题(虚拟当然是科技的产物),依我来看,这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当今的生活就是由它们混杂在一起的产物,我们可以借此用新的手段和思路去回应和提出新的问题。在当下的语境之中,我总是希望去揭示人和物像在真实和拟象混沌的状态中展现的异化特质。关注日常、关注人,永恒的话题,不同的答案。




K:近期创作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LZC: 去伪存真,拒绝油腻。





可以画廊(K) × 刘声 (LS)


K:谈谈《狗头鹿》这件作品。


LS: 村里的一位老弟,故人托梦,一只长着鹿角的狗出现在他的梦里,醒后认为今晚的六合彩(海南私彩)号码很明显9头6尾(广东话狗和鹿的谐音),结果真的开9头6尾,中了奖。



©刘声

狗头鹿

2024 

布面油画

150 x 120cm




K:你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


LS: 這種把遭遇变成打六合彩的数码,用贪欲和侥倖把生活中任何事情(各种痛苦、无奈与快乐)消解掉的动作,是村里的日常。虽然赌博和种地两者之间的风险是一样的,但收获的喜悦感觉还是有区别的,一种是不劳而获,一种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




K:回归乡土生活于创作有什么较大的转变吗?环境是否直接影响创作?


LS: 我开始的設想是,延續在西三村時的工作方式,加上通過向村民学习种地,來了解家鄉的土地、农耕、历史、宗祠、宗教、習俗等等。但我没有设定預期。環境不斷地在改變着我,我生活在這里,我身置其中,身體對勞作和環境產生強烈的反應,所以近期繪畫里明显受到身體上影響。



©刘声

粤剧演员

2024 

布面油画

80 x 70cm




K:近期创作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LS: 没有计划





可以画廊(K) × 李创李 (LCL)


K:如何提取创作素材?


LCL: 在日常使用移动互联网时我会保存一些可能会用到的素材,也会根据创作方向和内容主动的使用“关键词”搜索一些相关素材,从去年开始有尝试使用Midjourney生成一部分的图像素材,在这样的素材库里提取图像、后期处理,再制作。




K:谈谈你在《人体肖像》系列中选择的“椅子”形象?


LCL: 在这一部分作品的创作初期我选择了一些“人体工学椅”相关的广告图像,画肖像一样的去画这些椅子形象。



©李创李

人体肖像011

2024 

布面油画

120 x 90cm




K:你认为现代社会使用的工具和我们生活的相互作用是?


LCL: 还是从“人体工学”说起,这些设计的概念就是让工具的使用方式尽量适合人体的自然形态,减少我们使用工具时造成的疲劳和对身体的损伤,而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工具似乎都在逐渐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身体也在同样的逻辑和场景中成为工具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的作品中我试图通过图像语言讨论工具理性指引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这件事情的暴力和单一性。




K:近期创作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LCL: 创作内容上会从对“肖像”的关注拓展到“身体”,从构图、色调上也会有一些新的尝试,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会开始画一些大画,组画。



©李创李
人体肖像005 
2024 
布面油画
60 x 80cm





可以画廊(K) × 黎家齐(LJQ)


K:谈谈电子媒介于你作品中最大的显现?


LJQ: 与其说它们作为“静物”出现在作品里面,不如说作品的诞生常常是基于电子媒介带来的观看方式、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电子媒介的生活经验已经融入到工作方法之中。



©黎家齐 

扮演 

2024 

布面丙烯

100 x 80cm




K:如何组织画面中的色彩语言?结合具体作品谈谈。


LJQ: 我好像一直都很喜欢鲜亮饱和的颜色。有时候会本能地拿粉色指代女性、蓝色指代男性,而紫色和绿色又有不太确定的指向,但是也不绝对。像《山姆定律》里面,大片的蓝色和绿色平涂,让自己觉得很兴奋。



©黎家齐

山姆定律

2024 

布面丙烯

150 x 180cm




K:留学期间对你创作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LJQ: 留学期间算是比较认真地在研究“真与假”这个课题,跟数字拟像以及图片再物质化、再以装置的方式回归现实这方面相关。所以“理想和现实”“模拟和再现”这些东西也时不时出现在作品里。




K:近期创作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LJQ: 新的创作会继续拿公主王子作为承载内容的主体,像《山姆定律》和《AMBULANCIAGA》那样。不过会尝试画一些小一点的画。小一点的取景会更私密一些,而非大场景。交替着来吧。





可以画廊(K) × 梁腾 (LT)


K:本次展览的人像题材的创作动因是什么?


LT: 因为“人”是每天都会接触到,并且和自身有极高的相关性,所以是对我来说最有感受的。




K:结合《蹩脚演员》系列谈谈你作品中的图像语言和“潜意识状态”的关联性?


LT: 我属于野路子,图像语言在我理解看来最存粹的就是颜色和笔触,通过控制这个来使画面达到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我想表达的潜意识状态。



©梁腾 

蹩脚演员 NO.5 

2023

布面油画

150 x 100cm




K:目前正处在研究生阶段,对未来有何种期许?


LT: 成为伟大。




K:近期创作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LT: 画了一些比之前更生猛的。



©梁腾 

站立的人像 NO.1 

2024 

布面油画

200 x 150cm





可以画廊(K) × 徐堂昊 (XTH)


K:谈谈作品《吃了咸菜滚豆腐,皇帝老子不及吾》。


XTH: 《吃了咸菜滚豆腐,皇帝老子不及吾》这幅作品是基于我对普通事物在绘画创作中的永恒意义的探索。



©徐堂昊

吃了咸菜滚豆腐,皇帝老子不及吾 

2023 

布面丙烯

200 x 150cm




K:如何看待色彩在你作品中的作用?结合具体作品谈谈。


XTH: 色彩和造型永远是绘画永恒的魅力,色彩的运用是情绪化的,这种私密的情绪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理性分析去承载以达到真正的视觉呈现。具体在这幅作品中,一方面是基于我对事物本身的印象,其二就是对于图像本身色彩的直接提取。




K:你更关注日常的微小事物,最能打动或激发你创作的元素是什么?


XTH: 我并非只关注微小事物,我对任何事物都保持相对热情的态度。最能打动我的是寻常事物通过绘画呈现出的超真实的状态。



©徐堂昊 

褪⾊的世界 

2023 

布面丙烯

150 x 200cm




K:近期创作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XTH: 绘画是相对平面的,一场展览是立体的;图像是平面的,打开某个人的手机相册确是立体的。时间无法停下,当下就是当下。我的计划是能用绘画更立体的呈现我当下的视角,像隧道施工那样。





可以画廊(K) × 叶兆丰 (YZF)

K:《隔阂》系列作品的创作线索是什么?


YZF: 在最开始创作这个系列的时候,无意间外婆看到我的创作,就突然和我说到,说她们那个年代谈恋爱,没有通讯设备,交通不便,双方只能依靠书信交流,往往一来一回就要大半个月,可双方的感情也随着这难能可贵的书信变得越发的深厚,就好像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就用这一页页信纸相互陪伴在身边。


而伴随着我的长大,90后的我们应该深刻的体会到了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进步。记得小学毕业,同学们都会买一本自己最喜欢的毕业通讯录,每个人写上自己的联系方式和祝福留言,到现在翻开,那一行行可爱又稚嫩的笔迹,使纸质的内容显得弥足珍贵。


而现在几乎都变成了线上的。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和他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便利,快捷,各种软件,可越来越方便的同时,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却被这小小的屏幕隔的却越来越远。网络信息技术,开始支配我们的生活,到今天,谁也无法在日常使用之外,远离它。



©叶兆丰 
隔阂Ⅵ 
2020 
布面油画
170 x 135cm



K:你更关注数字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YZF: 在当今这个时代,对普通人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社会,技术早就成为构建制度和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数据化和量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一种丈量尺度。


人的个体化已经在这种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下不断的被剥夺,在制度主宰和技术剥夺的相互作用下,为人的个体,已经被网络化和均质化了。在现代文化的极端物化,客观化和功利化的影响下,人的精神生活早已经面临着无数的威胁和伤害,人越来越疏离自身存在的完整意义。隔阂系列的画面旨在描绘一个现象,但这个现象的背后意义值得“观众”去思考。




K:从学生身份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创作表达上有何不同?


YZF: 大的转变并不多,更多的是创作的样本。到教师身份能更多的够接触到最新的一代,在教学过程中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关注的内容和话题,生活经验,交流方式和价值观等等,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数字技术对于他们方方面面的影响。面对着这最年轻的一代人,再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看所闻所感,反而更深化了隔阂这一系列的方向,也会从隔阂衍生出新的系列,当然还在进行中,有很多可以创作的。



©叶兆丰
隔阂Ⅴ
2020 
布面油画
135 x 150cm



K:近期创作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YZF: 创作计划一如既往稳步进行,明年和画廊的展览计划也在落地中。对于自己保持一个创作状态很重要,在创作的同时,下一张的灵感就会迸发出来。《隔阂》系列还会继续进行,这是一个时代问题,新系列也在不断创作,但不会那么快展出。面对创作依旧是我所关心的在这个时代下,我们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面对我们的生活,在技术喧嚣的辉煌中寻找到自身存在的完整意义。





可以画廊(K) × 邹易韦 (ZYW)

K:结合本次展览作品谈谈如何提炼创作元素?


ZYW: 现阶段的创作元素对我来说是一开始就出现在脑海中的,我只在画的过程中思考怎么把这些元素合理安排。




K:你关注的“漫画式形象”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ZYW: 这种形象是比较无意识的,起到了对画“破坏”的作用。



©邹易韦 
虚空静物
2024 
布面丙烯
89 x 74cm



K:除了绘画,日常最爱的活动是什么?


ZYW: 散步。




K:近期创作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ZYW: 我想表达的有很多,计划能多画一些达到一定积累。



©邹易韦
早上好 
2024 
布面丙烯
147 x 94cm




可以画廊(K) × 曾庆强 (ZQQ)

K:更倾向从身边环境提取创作素材吗?


ZQQ: 我的创作理念衍生于现代城市生活中,各式黑色幽默与不满足的欲望。探讨主题包括:科技资本主义的缺陷、物质文化与未完结的过去。创作灵感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新闻与或是朋友与我的亲身经历。



©曾庆强 
湿土
2024 
布面油画
35 x 27cm



K:你认为自己的绘画作品相较于装置作品有何区别?


ZQQ: 我有两种创作内容,包括绘画和装置。绘画属于比较私人与内在的心理空间;反而,装置存在于材料、展场与观众身体之间的对话。




K:在国外定居较国内生活相比,对你创作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ZQQ: 在国内与国外的生活环境下,对我创作影响最大的差异是生活里的互动细节。还有朋友之间对未来艺术发展的见解。



©曾庆强 
春脾气
2024 
布面油画
35 x 27cm



K:近期创作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ZQQ: 近期创作的计划在准备明年许多的展览。包括纽约画廊的个展、合肥可以画廊的个展和德国当代美术馆的群展等。





可以画廊(K) × 朱钇名 (ZYM)

K:谈谈作品《暗涌》和《伫立》中的绘画语言?


ZYM: 这两件作品的主体都是简约的剪影狀造型,我画小稿一般都是在非常小的本子上勾一些轮廓,然后直接在画布上作画,在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覆盖,最后这两件作品所呈现的冷酷和凝固感是我想要呈现的。



©朱钇名
暗涌 
2024 
布面油画
200 x 90cm



K:作品体现的荒诞感与孤立感,是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感受,还是对某个其他群体符号在社会中的处境的感受呢?


ZYM: 更多是自己的感受,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独立且独特的个体,我自己性格也是更习惯独处,所以在创作中会更倾向于表达这种荒诞与孤立。




K:分享一下生活中对你的创作触动最大的部分?


ZYM: 很难说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什么,我认为是点点滴滴的日常和社会的塑造在潜移默化中对我的创作构成了影响,我希望我的绘画体现出这些影响。



©朱钇名 
伫立
2024 
布面油画
60 x 120cm



K:近期创作有什么新的计划吗?


ZYM: 还是和以前一样以自己的鲜活感受为重心来创作,自己的肉身体验一定是最优先考虑的。





关于艺术家


郭兆霖,2000年出生于辽宁省盖州市。2022年本科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现研究生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他擅长利用观察世界的特殊视角去拆解、重组事物,用绘画的方式建立新的图像,形成迷幻独特的视觉效果。碎片化的图式打破常规的叙事方式与透视效果,以一种理性又自由的视角去质疑惯常的感官,对空间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发问。


他近期参加的展览有:“艺术命题”,山上美术馆,(大连,2024);“小联展”,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沈阳,2023);“丛生”,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22)等。





刘志成,2010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2017 年参与德国汉堡美术学院工作坊项目, 2018 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绿手实验室(Green Hand Lab)发起人。现工作生 活于杭州。他的作品主要以绘画的形式探讨当代人与物象在虚拟空间中的异化式日常以及科技附 魅后的新神秘主义特质,重新思考事物的图像化定义以及在绘画中指涉的当下含义。他的作品曾 被星美术馆,X 美术馆,广东当代艺术基金会,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他的主要个展包括:“OUT OF THE FLOW“,STEVE TURNER,(洛杉矶,2024);“原野”,艺术仓库,(北京,2023);“终端丛林”,可以画廊,(合肥, 2022);主要群展包括:“后浪拼图-新绘画的新面孔”,玉兰堂,(北京,2023);“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可以画廊,(合肥,2023);“半盐半咸”, COSPACE,(上海,2023);“可便携文档格式”,SIMULACRA画廊,(北京,2022);“冬季失眠症”, 索卡艺术,(北京,2022);“我与我的赋格曲”,艺术仓库当代艺术中心,(重庆,2022);“Prada 虎年行动特别呈现”,Prada 荣宅,(上海,2022);“浮世探戈”,林大艺术中心,(北京,2022);“莽 原回声”,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22);“相向而行·Interyouth 国际青年展推广展”,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上海,2021);“新西湖·湖中岛”,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2021);“和动力 - 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山东美术馆,(山东,2020)等




刘声于1971年出生于中国广东湛江遂溪县北坡村,199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改革及生存环境影响,毕业后的二十年刘声在中国各地打工谋生和创业。2014年重拾画笔,至2019年在珠三角城中村进行社会实践创作。2019年底返乡农耕,启动了社区参与式的《返归种番薯》项目,以延续他对社会变迁及农业移民问题的关注和表达。刘声擅于透过观察与体验,将一般人习以为常的日常拆解重组,透过创作重构成另一维度的现实。从刘声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对自身的审视,同时从更深一层会看到刘声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

个展项目:“返归种番薯”,gdm烁乐画廊,(香港,2024);“丰水泽田”,1978文化创意园,(广州,2021);“水流柴”,本来画廊,(广州,2019)。近期的机构项目:“离岸之歌”,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21);“关於疫情”,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20);“珠江夜遊”,广东美术馆,(广东,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2019)。

社会实践创作项目:黄边站合作者 (2023-2024) ;返归种番薯 (2019-2024) ;村雨 (2017) ;西三电影製片厂 (2017) ;居民 (2016-2017)。




李创李,1991年生于武汉,现工作生活于武汉。他的的绘画在关注我们和机器以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呈现我们在工作、现代社会生活中怎样使用工具的同时也被工具塑造,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健康和舒适等问题。


他参加的主要展览有:“静谧的回溯”,式外空间,(武汉,2023);“约翰莫尔绘画奖”,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20);“非由述作”,宝龙艺术中心,(上海,2018);“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7);“柏拉图”,美成空间,(深圳,2016)等。




黎家齐,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期间赴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访学;2021年以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身份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硕士毕业。现工作生活于大湾区。他专注视觉艺术领域,擅长绘画和现成品创作。他沉溺于电子器物,探究异域审美输出带来的文化真空,杂糅相关视觉记忆,思考潜藏在背后的消费逻辑。


他的主要个展有:“AMBULANCIAGA”,工作室画廊,上海(2024);“明度-纯度-光鲜度”,協力空间,北京(2023),参加的群展有:“分形共振:模因十六象”,年代美术馆,上海(2023);“希望的原理”,中间美术馆,北京(2021);“艺术传递·韩国2021”,CICA美术馆,金浦(2021);“全世界回不来的人”,湖南美术馆,长沙(2020);“青年艺术100开幕展”,嘉德艺术中心,北京(2018)等。





梁腾,2000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工作生活于重庆。他的作品试图在画面中探讨绘画本体和人类性的结合,以此呈现出在这个时代下人类的潜意识状态。

他参加的展览有:“第四届大艺博”,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2023);“第四届重庆小幅油画展”,重庆交通大学,(重庆,2023)等。





徐堂昊,1998 年出⽣于安徽合肥。2022 年毕业于四川⼤学绘画系,现⼯作和⽣活于中国。


他对于能激发情感表达愿望的图像情有独钟,通过对这些或不安,或卑贱,或神圣的图像进⾏再创作,以记录和反思⽣活中这些不易察觉的精彩。




叶兆丰,1996年出生于无锡,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后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并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2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他的绘画展现着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他关注于数字技术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生活的影响。他的画作通过具象的手法描绘了今天我们是如何通过智能技术来面对和表达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正是这样的交流互动使物理空间和虚拟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他的个展有:“悄然消失的一切”,Sens Gallery,(香港,2024);他近期的主要群展有:“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2024);“ART021 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展览中心,(上海,2023);“青年艺术博览会”,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23);“正在加载”,EveryArt Gallery, (上海,2023);“生活里·共同生活”,浙江美术馆,(杭州,2022) ; “西岸设计艺术博览会On Flight 青年艺术家特展”,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22);“交集之域”,西湖大学,(杭州,2021);“国际青年艺术季·五月薪火”,浙江展览馆,(杭州,2021);“AUCART Timestamp”,AucArt, (英国,2021);“AUCART Artist”,AucArt ,(英国,2020);“沉睡者的抵抗”,UCCA沙丘美术馆,(北戴河,2020);“以美扶智”特邀艺术作品,中国美术馆,(北京,2020)等。





邹易韦,1993出生于四川,本科及研究生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期间曾学习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燕郊。她喜欢描绘漫画式的形象。这种概念化的形象作为一个窗口,将对于现实世界的困惑、隐藏的暴力、潜在的欲望通过这个窗口,开启自恋的无厘头叙事。漫画式的形象是一层反差的皮肤,包裹着极端的、隐秘的内在,连通器一般将外部世界导入内部,重新对外部切分、归纳直至合理释放。

她主要参加的群展包括:“无论盛开还是不盛开,花都是花”,可以画廊,(合肥,2022);“ART021”,偏锋画廊,(上海,2020)、“青衿计划2019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观唐美术馆,(北京,2019);“夹山改梁 第二期”,花家地北里小区,(北京,2019)等。





曾庆强,1986 年出生于台北,十三岁时至纽约州留学,2009 年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2012 年肄业于 UCLA 研究所,2017 年肄业于牛津大学研究所。学位之间曾于旧金山、洛杉矶、纽约任职软体工程师。视觉艺术家,主要从事绘画和装置创作,现生活工作于德国柏林。他的创作理念衍生于现代城市生活中各式黑色幽默与不满足的欲望,作品带有混乱和荒谬,呈现出他所处时代下受创的乐观情感,探讨科技资本主义的缺陷、物质文化、未完结的过去。曾庆强的艺文创作跨越国界,曾于亚美尼亚、比利时、中国、丹麦、芬兰、德国、匈牙利、冰岛、意大利、日本、立陶宛、俄罗斯、韩国、英国、美国参展,并获得 Allegro Prize、Charlottenborg Foundation、李仲生基金会视觉艺术奖、台北美术奖、明天雕塑奖等众多机构认可表扬。他参与过世界各地的艺术驻留项目,包括 Boghossian Foundation、Bemi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s、Massachusetts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等。


他的主要个展有:“The Little Death”,Uitstalling Villa,(比利时,2023);“痛苦与欢愉”,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22);“Distance”,十方艺廊,(台北,2021);“ Against Composition”,Art-Center Pushkinskaya-10,(圣彼得堡,2019);近期主要群展有:“Charlottenborg Spring Exhibition”, Kunsthal Charlottenborg,(哥本哈根,2024);“破冰艺术计划:溯痕”,鲁迅美术学院,(沈阳,2023);“Summer Exhibition ”,Royal Academy of Arts ,(伦敦,2023);“After They Left ”,Long Story Short ,(纽约,2023);“Black Lodge”,Island Gallery,(纽约,2023);“Paradox”,Armenian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Experimental Art,(埃里温,2022);“Iridescent”,国立现代美术馆,(南韩,2022);“贴地飞行”,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2022);“亚洲数字艺术大赏”,福冈市美术馆,(日本,2022);“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2022)等。




朱钇名,1996 年出生于河南,分别于 2019 年、2023 年获得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及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天津。他的创作以个人视角看待周遭的环境和探求自己的内心,将看到的提炼成绘画语言,释放出他对“草根”的同情。


他近期主要参加的群展包括:“暗夜公园”,山上艺术空间,(厦门,2024);" 后浪拼图:新绘画的心面孔“,玉兰堂,(北京,2023);“太平廣记”,魔灯院艺术客厅,(佛山,2023);“画内:观念之外”,赛麟空间,(上海,2023);“陌生的名单”,山上艺术空间,(厦门,2023);“自由的陷阱”,叁拾空间,(北京,2023);“风景画”,拾萬空间,(石家庄,2022);“断片集”,伯年艺术空间,(北京,2022)等。





关于策展人


陆紫灵(b.1994),2017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2020年硕士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美术学油画及理论方向。现工作生活于安徽合肥。




关于可以画廊

可以画廊 KeYi Gallery 是一间成立于2019年的当代新星空间,旨在为艺术家打造一个开放性的具有学术实验性的平台,致力推广多元独特的展览项目和艺术家作品,挖掘和培育年轻艺术家。可以画廊前身以私人收藏为主,20年间不断收藏那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当代作品,并始终关注艺术当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可以画廊
关注年轻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