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光诗作赏析/艾蜜
/榫卯
胡晓光
木头上
凸出去的叫榫
空出来的叫卯
榫卯是有意思的
它们彼此结合
说它们是咬合更准确
它们越来越紧密
两根木头是树时没有长在一起
榫卯让两根木头结合在一起,直至腐朽
钉子是后来的事物
跟榫卯比起来,钉子是没有意思的
它们只能硬硬地别扭地把两根木头钉在一起
榫卯有多么高级
它们可以伸到对方的身体里去
它们可以更稳固地完成造型
大到撑起一栋房屋
多么神奇
房屋里那些人也像榫卯
榫卯
慢慢变成了一种象征
我有一榫
已多年找不到卯了
这首《榫卯》,富有诗意和哲理,赏析如下:
首先,作者以简洁而精准的语言,清晰地介绍了榫卯的基本概念,即凸出来的是榫,空出来的是卯,使读者对榫卯有了初步的直观认识。
接着,通过“咬合”这一形象的表述,生动地展现了榫卯相互结合的紧密和自然,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契合与协调。作者将榫卯的结合与树木的生长进行对比,突出了榫卯能让原本无关的两根木头紧密相连直至腐朽的独特魅力。
与钉子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榫卯的优越性。钉子的生硬和别扭,与榫卯的自然稳固形成鲜明反差,从而更加彰显了榫卯的高级之处。
作者还将榫卯的稳固性延伸到房屋的支撑,体现了榫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和强大功能,让人感受到其力量。
最后,将房屋里的人比作榫卯,赋予了榫卯象征意义,使榫卯从一种木工技艺上升到了人际关系的隐喻,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契合、紧密相连的理想状态。
而“我有一榫,已多年找不到卯了”这句结尾,带有一种淡淡的遗憾和失落,或许是在借榫卯的难以匹配,抒发自己在人际关系或人生中寻求契合与知音的渴望而不得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榫卯为载体,既展现了其技术之美,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思考和情感寄托。(艾蜜)
/谷子的慈悲
胡晓光
越是饱满的稻穗头越低得低
它要低到根部去 低到来路去
低到红尘去 它
要低出心满意足的样子
要低成个低眉菩萨的样子
那么多的谷子
那么多米白的肉身
那么多命
那么多的慈悲啊
赏析:
这首诗以稻穗头的低垂为意象 ,寓意着丰富的内涵。
诗人通过“低到根部去”“低到来路去”“低到红尘去”的描写,展现了谷子的谦逊和慈悲。
诗中的“低眉菩萨”形象,更是将谷子的慈悲具体化。
整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谷子所蕴含的生命力和慈悲情怀。
它唤起了我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使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艾蜜)
/睡莲
胡晓光
睡莲睡了半个池塘
她们睡着
但比醒着的其他
更眉清目秀
且肃穆庄严
这里我必须恭敬地写"她"
那么多植物中
仿佛只有这些睡莲才够格用"她"
仿佛只有她们
才能跟母亲相提并论
/赏析:
诗歌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以睡莲为主题,通过对睡莲沉睡姿态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庄重且饱含敬意的情感。诗人将睡莲与母亲相提并论,赋予了睡莲极高的象征意义,暗示着母亲般的温柔、宁静与庄严。
意象运用:
“睡莲睡了半个池塘”,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睡莲在池塘中大面积存在且安静沉睡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宁静的感受。
“她们睡着,但比醒着的其他更眉清目秀,且肃穆庄严”,通过对比,突出了睡莲即使在沉睡中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庄重的气质。
人称选择:
诗人特意使用“她”来指代睡莲,这种人称的选择赋予了睡莲女性的特质,增添了亲切与敬重之感。
象征意义:
将睡莲与母亲相联系,使睡莲成为母性、温柔、呵护等美好品质的象征,提升了诗歌的内涵和深度,让读者在欣赏睡莲之美的同时,也能联想到母亲的伟大和慈爱。
语言风格: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以质朴的文字精准地刻画了睡莲的形象,传递出真挚的情感,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睡莲的美丽与庄严,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厚情感象征,令人回味。(艾蜜)
/青黛灰
胡晓光
我爱这样的灰色
这是无数次洗笔水加灰尘加时间
积淀成的墨色
像积攒的夜色
故称作宿墨
拖一笔便成远山
刷一笔还可以是一条游动的鱼
是底色
又像低眉者
天际上要现出这样的灰也是不易的
这需要变天
需要风云际会
赏析:
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以“青黛灰”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这种独特灰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种情感并非浅显的表面喜欢,而是蕴含着对时间沉淀、世事变幻的深刻感悟。
意象运用:
诗人将青黛灰比作洗笔水、灰尘和时间的积淀,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其超越了单纯的色彩概念,成为一种承载岁月和经历的象征。用“远山”和“游动的鱼”来展现这种灰色的表现力,使其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语言风格: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用词精准而富有诗意。如“宿墨”“低眉者”等词汇,增添了诗歌的古典与神秘氛围。
结构与节奏:
诗歌结构较为松散自由,但内在逻辑清晰。节奏上,舒缓自然,如同作者在娓娓道来对青黛灰的独特理解,让读者能够在平静中感受到其深沉的情感。
意境营造:
诗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宁静又充满变化的意境。通过对灰色的描绘,引发读者对自然、时间和人生的思考,仿佛让读者置身于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艺术空间。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青黛灰的魅力,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世界和生活的独特洞察。(艾蜜)
/葡萄是拥挤的但是有序的
胡晓光
葡萄在它们小小的家里是拥挤的
但是有序的
一个个怀着甜蜜的梦想
睁着甜蜜的眼睛
它们亲密无间的样子
像我们那一代人的一家子
我们在我们窄窄的房间挤成一串
那些泪水都仿佛是挤出的甜汁
我们拥挤
然而有序
而且甜蜜
那时
我们的父母也年青啊
他们就像是带着绿叶的葡萄藤
赏析:
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以葡萄为喻,巧妙地描绘了家庭的温暖、亲密和有序,同时也流露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感慨。通过葡萄在小小的家里拥挤但有序的状态,映照出一代人家庭生活的温馨画面,以及其中蕴含的甜蜜与和谐。
意象运用:
诗中的葡萄是核心意象,作者将葡萄的拥挤但有序与家庭中成员的亲密关系相类比,形象生动。葡萄“怀着甜蜜的梦想”“睁着甜蜜的眼睛”,赋予了葡萄人的情感和愿望,使葡萄的形象更加鲜活可爱。此外,将父母比作带着绿叶的葡萄藤,进一步强调了家庭中长辈的支撑和呵护作用。
结构与韵律:
整首诗结构较为清晰,先描述葡萄的状态,再引申到家庭,最后提及父母,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在韵律上,语言流畅,节奏平稳,富有一定的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对比手法:
诗中通过今昔对比,“那时我们的父母也年青啊”,凸显出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让人在感受到昔日家庭甜蜜的同时,也不禁为岁月的匆匆而心生感慨。
情感深度:
诗歌蕴含的情感真挚深沉,既有对过去家庭生活美好回忆的眷恋,也有对岁月无情、亲人渐老的无奈和感伤。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引发读者对家庭、亲情和时光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家庭生活的温暖与珍贵,以及时光变迁对家庭带来的影响,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回味。(艾蜜)
/钉钉
胡晓光
既是动词
又是名词
是钝的
也是尖锐的
每个人都是一枚钉子
每个人也在钉这枚钉子
我向所有被我钉过的木头致歉
我向所有的含着我的事物致谢
赏析:
诗题“钉钉”,简洁而独特,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在表现形式上,语言简洁明快,却富有深意。诗人巧妙地运用“钉钉”这个词的双重词性,使其具有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从意象和象征的角度来看,“钉子”这一意象既代表着坚韧和固定,又暗示着伤害和冲突。“每个人都是一枚钉子”,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定立场和存在价值;“每个人也在钉这枚钉子”,则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情感表达方面,诗人既有歉意,“我向所有被我钉过的木头致歉”,体现出对自己可能造成伤害的反思和忏悔;又有感激,“我向所有的含着我的事物致谢”,显示出对包容和接纳自己的人和事物的感恩之情。
整首诗短小精悍,以简洁的文字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在品读中不禁思考自身与外界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首诗写作技巧的分析:
1. 词语巧用
- 诗人巧妙地利用“钉钉”一词的双重词性,引发读者对词语多义性的思考,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深度。
2. 对比手法
- “钝的”与“尖锐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钉子”这一意象的复杂特性,丰富了其内涵。
3. 象征手法
- 以“钉子”象征人,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钉子),又在与他人和外界的互动中(钉钉子)产生影响。这种象征使诗歌具有更广泛的寓意和思考空间。
4. 主体转换
- 诗歌先是对“钉钉”这一概念的阐述,然后将视角转向“每个人”,最后以“我”的致歉和致谢收尾,主体的转换使诗歌层次分明,情感表达逐步深入。
5. 直抒胸臆
- 诗人在结尾直接表达“我向所有被我钉过的木头致歉,我向所有的含着我的事物致谢”,坦诚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真诚度。
6. 简洁凝练
- 整首诗语言简洁,却能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体现了诗人高度的语言概括能力。(艾秘)
/每一棵树都像是千手观音
胡晓光
树比我们古老
树更比我们年青
树是通天入地的
树承日月精华
树养着这广大世界
树离我们最近
我们从树上下来
树的身上
至今仍是许多动物的家
树最朴素
树又是高高在上的
只是我们忽视了
就在树下
佛出现了
菩萨岀现了
你看那些树
或枝繁叶茂
或硕果累累
皆是慈悲为怀
每一棵树都像是千手观音
赏析:
这首诗以树为主题,赋予了树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诗的开篇将树比作“千手观音”,奠定了整首诗神秘而神圣的基调。诗人指出树比人类古老又年轻,强调了树经历岁月沧桑却依然充满生机的特质。
“树承日月精华,树养着这广大世界”,突出了树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和滋养万物的作用,显示出树的伟大与无私。
“我们从树上下来,树的身上,至今仍是许多动物的家”,这句诗既回顾了人类与树的渊源,又点明了树对其他生物的庇护。
“树最朴素,树又是高高在上的”,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生动地展现了树低调而又重要的形象。
诗的结尾“你看那些树,或枝繁叶茂,或硕果累累,皆是慈悲为怀,每一棵树都像是千手观音”,再次强调了树的慈悲形象,将树的生机与奉献精神比作千手观音的慈悲,使树的形象得到升华,让读者感受到树所蕴含的无尽力量和温暖。
整首诗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树的赞美,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善良与奉献的歌颂。
以下是对这首诗写作技巧的分析:
1. 对比手法:诗中“树比我们古老,树更比我们年青”,通过古老与年青的对比,突出树经历漫长岁月却依然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 象征手法:整首诗将树象征为千手观音,赋予树慈悲、包容、伟大等精神特质,使树的形象更加神圣和崇高。
3. 夸张手法:“树是通天入地的”使用夸张,强调树的高大和深远影响力。
4. 直抒胸臆:作者直接表达对树的赞美,如“树养着这广大世界”“皆是慈悲为怀”等,情感真挚强烈。
5. 反复强调:多次提及“每一棵树都像是千手观音”,强化了树的这一象征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6. 意象运用:以树为核心意象,将日月精华、动物的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等与树相关的元素融入其中,丰富了诗的内涵。
7. 引发思考:“只是我们忽视了”,引发读者对自身忽视自然之美的反思,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启示性。(艾蜜)
/风起时一瞥
胡晓光
树叶也有羞怯之心
风把它的背面吹出来时
像暴露了它的私处
它颤抖着,用自身的重量迅速翻过来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象中的细微瞬间。
赏析如下:
- 意象独特:诗人选取“树叶”在风起时被吹翻背面这一平常却易被忽略的景象,将树叶的背面比作“私处”,这种新奇而大胆的比喻,赋予了树叶人的情感和反应,使其具有了羞怯的特质。
- 生动描绘:通过“颤抖”“迅速翻过来”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树叶在风中的动态,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树叶的紧张与不安。
写作技巧分析:
- 比喻新奇:将树叶背面的暴露比喻为私处的暴露,这种独特的比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冲击力,也让读者对树叶的状态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 拟人手法:赋予树叶“羞怯”的心理和“颤抖”的动作,使树叶具有了人的情感和行为,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 细节描写:对树叶在风中的动作和反应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如“颤抖”“迅速翻过来”,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画面。(艾蜜)
/蛐蛐
胡晓光
它们不唱了
说明它们的歌唱完了
它们把歌唱完了
它们也就完了
明年唱的那些
也叫蛐蛐
但不是它们了
这首诗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思考。
赏析如下:
- 主题与寓意:诗歌以蛐蛐的歌唱为切入点,探讨了生命的有限性和无常。蛐蛐唱完歌生命便结束,暗示着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逆转,同时新的蛐蛐虽也歌唱,但已非原来的个体,引发了对生命轮回和变化的感慨。
- 情感表达:诗中情感内敛而深沉,没有强烈的悲喜,只是平静地陈述蛐蛐生命与歌唱的关系,却让读者在简洁的文字背后感受到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和接受。
- 语言风格:语言质朴无华,用简单的语句传达出不简单的哲理。
写作技巧分析:
- 象征手法:蛐蛐的歌唱和生命象征着世间万物的存在与消逝,以小见大,让读者能从蛐蛐的命运联想到更广泛的生命现象。
- 简洁有力:整首诗篇幅短小,语句简练,没有冗余的修饰,却能精准地表达核心思想,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 对比运用:通过今年的蛐蛐和明年的蛐蛐的对比,突出了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艾蜜)
/山间小住
胡晓光
天刚亮
喜鹊们就开始叫了
山间有那么多的喜事吗:
无事就是喜事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清新的语言,营造出了山间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诗的开头“天刚亮,喜鹊们就开始叫了”,通过对清晨喜鹊叫声的描绘,给人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感觉。
“山间有那么多的喜事吗”这一句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也让读者对山间的生活充满了想象和期待。而最后一句“无事就是喜事”,则是一种富有哲理的表达,传达出一种对平静、安宁生活的珍视和对简单幸福的理解,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味。
整首诗节奏明快,语言质朴,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写作技巧:
1. 以景起兴:诗人从清晨山间喜鹊的叫声写起,通过这一自然景象,为下文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奠定了基础。
2. 设问手法:“山间有那么多的喜事吗”这一设问,增强了诗歌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3. 对比反差:前文中对“喜事”的疑问与最后得出“无事就是喜事”的结论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独特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4. 语言简洁: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复杂的词汇,却能精准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艾蜜)
/欢喜相
胡晓光
酒瓶是装酒的
酒喝完了
酒瓶就空了
空了的酒瓶
也有欢喜相
这就叫空欢喜
空欢喜
才是欢喜
这首诗语言简洁质朴,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赏析如下:
- 主题与内涵:诗以“酒瓶”为喻,探讨了“欢喜”的本质。通过描述酒瓶在酒喝完后的“空欢喜”,引发读者对真正的欢喜和表象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
- 语言风格: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以朴素的文字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考。
- 意境营造:通过对常见的“酒瓶空了”这一情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看似平常却又耐人寻味的氛围。
写作技巧分析:
- 象征手法:“酒瓶”象征着生活中的某种载体或表象,“酒”则象征着人们所追求的实质内容。酒瓶空后的“欢喜相”,象征着表面的、虚幻的欢喜。
- 对比运用:“酒喝完了”与“欢喜相”形成对比,突出了“空欢喜”的矛盾和无奈。
- 简洁凝练:整首诗篇幅短小,却能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出深刻的主题,以小见大,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 反复强调:“空欢喜”一词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让读者更能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关于欢喜的独特见解。(艾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