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研究—打造乡村生态宜居环境的多重路径

文摘   2024-11-28 07:51   甘肃  


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 水污染治理:完善乡村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铺设污水管网,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或采用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对生活污水、养殖废水等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污水直排河道、池塘等水体,保护乡村水域环境,让水更清澈,比如可以采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协同净化污水。


• 大气污染防治:控制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焚烧行为,推广秸秆还田、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像将秸秆加工成饲料、生物质燃料等;加强对乡村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监管,要求其安装废气净化设备,达标排放,同时减少村民生活中散煤的使用,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沼气等,提升乡村空气质量。


• 土壤污染修复: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学药剂和不合理施肥对土壤的污染,对于已经污染的土壤,采取生物修复、物理化学修复等措施,逐步恢复土壤肥力和健康状况,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优化乡村空间布局
• 合理规划居住区:依据乡村地形地貌、人口规模等因素,科学划分居住区域,保证房屋布局疏密得当,留出充足的公共空间,如建设小广场、绿地公园等,方便村民休闲娱乐、开展集体活动,同时注重居住区与农田、山林等自然区域的衔接,营造舒适的居住氛围。


• 完善基础设施布局:统筹规划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道路宽敞平坦、互联互通,水电供应稳定,通信网络全覆盖,并且要合理布局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卫生设施,方便村民生活的同时,维护好乡村整体卫生环境。


• 保护乡村特色空间:留存乡村中的古民居、古祠堂、古井等特色建筑和历史遗迹,划定保护范围,进行修缮和维护,将它们融入乡村空间布局中,传承乡村历史文化,打造独特的乡村风貌,比如一些传统村落中,古民居错落有致,形成了别具韵味的乡村景观。


3、推进绿色农业发展
• 发展生态种植:鼓励采用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种植模式,减少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的使用,增加有机肥投入,运用间作、套种、轮作等种植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种植绿色、有机农产品,既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又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 推广生态养殖:建设生态养殖场,采用循环水养殖、林下养殖等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比如养殖废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灌溉农田,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料还田,减少养殖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养殖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 打造农业生态循环链:构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间的循环链条,例如农作物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施用于农田,农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再进行资源化处理,用于养殖或种植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整个农业生产系统对环境的依赖。


4、提升乡村绿化水平
• 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在乡村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河岸溪边广泛种植树木、花草,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和花卉,如柳树、杨树、月季花等,既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又能起到固土护坡、涵养水源等作用,打造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乡村景象。


• 建设乡村公园、绿地:结合乡村自然条件和村民需求,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公园、小型绿地等休闲空间,配置休闲步道、长椅、健身器材等设施,为村民提供亲近自然、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同时在公园、绿地内注重生态多样性保护,营造适宜鸟类、昆虫等栖息的环境。


• 保护森林资源:加强对乡村周边山林的保护和管理,严禁乱砍滥伐行为,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发挥森林的生态屏障功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守护乡村的生态底色。


5、强化生态文化建设
• 开展生态教育宣传:
通过举办生态知识讲座、环保主题活动、设置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村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绿色生活理念,提高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村民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比如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村民学会正确分类垃圾。


• 融入生态文化元素:在乡村建筑、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文化元素,如在墙壁上绘制生态主题壁画、设置体现自然生态理念的雕塑等,营造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使村民和游客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文化熏陶。


• 保护和传承生态民俗文化:挖掘乡村中与生态相关的民俗文化,如传统农耕习俗、节气文化等,通过举办民俗活动、建立民俗博物馆等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让生态民俗文化成为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的文化支撑,彰显乡村生态文化特色。


庆阳春
农文旅研究,引导生态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回复【 1 】领取农文旅资料;回复【 2 】加入成长社群,每天一起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