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毛囊炎、疖、痈,一文盘点 3 大感染性皮肤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

文摘   2024-11-25 19:50   上海  

细菌性毛囊炎、疖和痈等皮肤感染已成为常见的临床问题,广泛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这些感染通常在皮肤及皮肤附件发生,导致皮肤组织的严重炎症反应。尽管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抗生素治疗的挑战使得诊断和治疗变得更为困难。因此,细菌性毛囊炎、疖和痈的准确诊断和恰当治疗对于有效控制感染、缓解患者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今天就《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来聊聊,毛囊炎、疖、痈这 3 个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01

细菌性毛囊炎



细菌性毛囊炎


毛囊炎是由于感染、物理损伤或化学刺激而引起的毛囊炎症。细菌性毛囊炎最常见,由细菌感染毛囊浅表或深部引起。典型表现为面部、头皮、颈部、胸背部、臀部等部位丘疹或脓疱,皮损常呈现为小的毛囊性丘疹或针尖大小脓疱,毛孔呈红色隆起,上覆痂皮,四周绕以红晕,可有轻微触痛或瘙痒。

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以毛囊为中心的丘疹、脓疱,周围绕以红晕即可诊断。严重的、复发性、治疗抵抗的患者,可行皮损部脓液涂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治疗

1.单发或散在的毛囊炎常为自限性,多可自愈,不需抗菌治疗。2.局部治疗可外用2%莫匹罗星软膏或2%夫西地酸乳膏、1%新霉素软膏、2.5%碘酊、10%鱼石脂软膏,2~3次/d,疗程7~10d。3.毛囊炎泛发或复发时,可选用口服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等)、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



02

   疖



疖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毛囊和毛囊周围组织感染。多发及反复发作者称为疖病。其典型表现为毛囊和毛囊周围化脓性损害,通常开始为红、肿、坚硬的小结节,逐渐增大,呈圆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而软化,出现黄白色小脓头,红肿范围扩大,出现疼痛,可有波动感,最后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破溃后疼痛减轻,炎症逐渐消退。病变单发或多发。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诊断。辅助检查可进行血常规、皮损部脓液涂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部分患者血常规可有白细胞计数水平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升高;皮损部脓液涂片可见球形、椭圆形葡萄串状或链状排列的革兰染色阳性球菌。

治疗

1.轻症患者以局部治疗为主。早期红肿未破溃的炎性结节可局部热敷、红外线、紫外线、超短波照射等治疗,促进皮损成熟、引流恢复;外用2%莫匹罗星软膏或2%夫西地酸乳膏、2.5%碘酊、10%鱼石脂软膏2~3次/d、7~10d。已经化脓时不宜使用。出现脓头时,可用碘伏点涂脓点,也可用针尖或小刀将脓栓剔除,但禁忌挤压。出脓后可外敷碘伏湿纱条。2.大且深部有波动感的皮损应及时在局部麻醉下切开引流。3.以下情况推荐系统应用抗菌药物:局部治疗无效;疖位于鼻周、外耳道或其他引流困难的部位;严重多发的皮损;合并免疫抑制等。选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耐β‑内酰胺酶的抗菌药物如耐酶青霉素,口服氯唑西林0.5g/次、4次/d;或苯唑西林0.5~1.0g/次、4次/d;或使用一代头孢菌素,如注射头孢唑林1.0g/次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患者则应选用相应敏感的抗菌药物,轻症患者可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重症首选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03

   痈




痈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多个相邻的毛囊深在感染,伴有周围和下面结缔组织(包括皮下组织)剧烈炎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相邻的多个疖融合形成。其典型表现为,初期出现疼痛性红色硬的肿块,界限不清。起初表面光滑、顶部穹隆,有多个脓头,直径可达3~10cm,甚至更大。5~7d后顶部破溃,脓液从多个毛囊孔内排出,破溃口呈蜂窝状,中央部继续坏死、溶解、塌陷,呈“火山口”样,内含脓液和坏死组织,可形成深层溃疡,愈合缓慢并形成瘢痕。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升高,必要时皮损处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协助诊断。皮损部脓液涂片可见以球形、椭圆形葡萄串状排列或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球菌。

治疗

1.适当休息,加强营养,必要时用镇痛药。2.早期仅有红肿时,可用50%硫酸镁或75%乙醇湿敷。3.手术治疗:痈区中央有皮下坏死、软化时,需要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引流不宜过早或过迟。术后应换药。4.全身治疗:及时足量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静脉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耐β‑内酰胺酶的抗菌药物如一代头孢菌素;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患者则应选用相应敏感抗菌药物,首选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等.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J] .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3, 22(5) : 451-455.


编辑:一颗橙子

声明:本文系梅斯医学综合整理,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作为临床诊疗依据,不对因此文产生的任何临床决策的结果负责。版权归梅斯医学所有,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 建议收藏 | 24种皮肤病外用药膏大盘点!

● 氨甲环酸、氢醌治疗黄褐斑,谁的效果更佳?应该如何取舍呢?

● 如何识别常见的 6 种性病?这些症状值得警惕!!

● 指南解读丨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诊疗指南(2024版)


梅斯皮肤新前沿
皮肤新前沿是梅斯医学的子频道,致力于为皮肤科医生提供前沿资讯、研究进展、会议内容、专家采访、临床指南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