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环酸、氢醌治疗黄褐斑,谁的效果更佳?应该如何取舍呢?

文摘   2024-11-23 19:51   上海  

黄褐斑被称为“万斑之王”,可谓名副其实。其成因复杂,容易复发。关于黄褐斑的治疗,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氨甲环酸、氢醌作为临床中经常被用来治疗黄褐斑的药物,两者相比谁的治疗效果会更佳?应该如何取舍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01.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






有研究认为,黄褐斑的发生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紫外线(85.2%),皮肤类型(49.9%),遗传(30.4%),化妆品使用不当(29.4%),外用糖皮质激素(14.9%),睡眠(12.2%),口服避孕药(7.3%),系统性疾病(甲状腺病2.5%、妇科疾病11.8%、肝脏病2.4%)。

一般来说,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与四方面相关:1.皮肤屏障受损;2.炎症反应;3.色素代谢障碍(黑色素分泌增多);4.血管功能异常。

病变性黄褐斑真皮的病理改变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黄褐斑的治疗以减少黑素生成、抗炎、抑制血管增生、修复皮肤屏障、抗光老化为指导原则。以色斑变淡或恢复正常,面积缩小或消失,减少复发为治疗目标。

02.

氨甲环酸治疗

黄褐斑的作用机制






氨甲环酸是临床上治疗黄褐斑的常用药物,其治病机制与抗纤溶作用相关。研究表明,皮肤角质层细胞中的纤溶酶增高可刺激机体黑色素生成,而氨甲环酸则能够通过纤溶酶原活化系统竞争性抑制黑色素生成,进而发挥褪黑作用。此外,氨甲环酸在治疗黄褐斑的同时还可以长效抑制黑素细胞活化,降低复发率。

据《黄褐斑光电治疗与修复专家共识》,统用药不作为黄褐斑的治疗首选,多数情况下为超适应证使用。静脉给药有效,口服疗效一般较弱。常用方案:维生素 C、谷胱苷肽联合维生素 C、氨甲环酸等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口服有效。

03.

氢醌治疗

黄褐斑的作用机制






氢醌即对苯二酚,与黑素前体结构相似,治疗原理是通过竞争性结合酪氨酸酶受体并抑制其活性,阻断多巴转化为黑素,使黑素小体合成减少,促进其分解代谢。

但同时,醌的使用和推广具有非常的制约因素,其副作用较强,如果使用不当对皮肤会产生危害,常见不良反应有:

1、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局部瘙痒,有时有烧灼感或疼痛,偶有红疹;
2、永久性色素脱失:用药部位皮肤永久发白,导致肤色不均;
3、长时间使用甚至可能导致外源性褐黄病,颜色较深,更难治疗。

据《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氢醌及其衍生物:为黄褐斑的一线外用治疗药物,常用浓度2%~5%,浓度越高脱色效果越强,但皮肤刺激性也越大。通常每晚使用1次,治疗4~6周可有明显效果,6~10周效果最佳,好转率可达38%~72%。

04.

氢醌、氨甲环酸应该如何选?






1、据《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活动期的黄褐斑治疗应选择基础治疗配合系统药物,可使用的系统药物有氨甲环酸(口服)。同时,共识推荐的外用药物,氢醌主要用于治疗单纯色素型黄褐斑,氨甲环酸适用于单纯色素型和色素合并血管型黄褐斑。

2、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证实有效,尤其是对于复发型和难治型的黄褐斑,但是系统性用药在很多国家还属于超说明书使用,加上对于口服药物不良反应的畏惧,还未被广泛接受。这是氨甲环酸的局限。但同时,相较于经典色脱剂氢醌,氨甲环酸更温和,其对于改善黄褐斑合并有皮肤敏感、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改变更有优势,对皮肤屏障更友好。如果患者的皮肤比较敏感,可以选择更温和的氨甲环酸制剂。如果患者的皮肤耐受度尚可,色素沉着改变明显可以将氢醌和氨甲环素局部应用结合起来。

有研究,选取272例黄褐斑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2例和对照组110例,治疗组:每天口服氨甲环酸,250mg,每天2次,早晚皮损处涂抹氢醌乳膏;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片(每次0.2g,每天3次)和外用氢醌乳膏(用法同治疗组)。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避免日晒,分别于治疗4周、8周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治疗后4周、8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89%和90.74%,高于对照组的63.64%和67.27%。证明,口服氨甲环酸联合氢醌乳膏效果优于单纯的使用氢醌乳膏。

05.

小   结






1、氢醌和氨甲环酸的使用并不冲突,把握好指征可以协同使用,效果1+1>2。

2、目前我国上市的为2%浓度的氢醌,这个浓度虽然疗效上比4%-5%的氢醌弱一些,但是其安全效益更高。而氨甲环酸给药途径多样:口服、外用、注射均可。基于临床实践,优先选择口服给药方式,尤其是当患者能够耐受全身吸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时。

3、黄褐斑的病程具有不可预测性且复发率高,这使得黄褐斑的治疗目前仍面临极大的挑战。对于严重或难治性黄褐斑的病例,我们建议采用联合药物、光电等多种方式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
2、黄褐斑药物治疗新进展
3、黄褐斑光电治疗与修复专家共识

声明:本文转载自MCU全联,仅用于学习交流,不作为临床诊疗依据,不对因此文产生的任何临床决策的结果负责。

● 指南解读丨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诊疗指南(2024版)

● 皮肤上的「肉疙瘩」千万不能揪,会传染!

● 干货 | 一文盘点螺内酯在皮肤科的 5 大应用!

● 干货放送 | 黄褐斑治疗方法大盘点!



梅斯皮肤新前沿
皮肤新前沿是梅斯医学的子频道,致力于为皮肤科医生提供前沿资讯、研究进展、会议内容、专家采访、临床指南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