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期思与文讲座回顾 | 邓刚:直觉与生命:柏格森哲学与现代中国哲学的兴起

学术   2024-11-21 08:31   上海  

2024年11月1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的“思与文”系列讲座第142讲暨“慕后席明纳”第23讲“直觉与生命:柏格森哲学与现代中国哲学的兴起”在线上顺利举办。本场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邓刚副教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主持,扬州大学哲学系樊沁永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公维敏与蒋周伟与谈,校内外近八十人在线参与。

邓老师首先介绍了柏格森的生平、著作及其翻译情况和近来柏格森研究的复兴。柏格森在第一部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就提出“绵延”概念,进而在后续著述如《物质与记忆》《创造的进化》《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不断拓展到不同的领域。“绵延”概念发端于柏格森对强度的讨论。柏格森反思笛卡尔以降对一切进行量化的灰度存在论,发现存在不可量化的性质,尤其是心理状态。从《时间与自由意志》第二章开始,柏格森尝试重新从“绵延”理解时间。柏格森认为,从古希腊到康德,西方哲学家所理解的时间都是空间化的时间,而非真正的作为“绵延”的时间。绵延的时间包含互相渗透的众多性,与之对立的是并排置列的多样性。“绵延”跟人格的生成具有同构性,通过返回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绵延”。深层自我“绵延”式地创造能力也正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柏格森的这种观点对20世纪的法国哲学具有深厚的影响,例如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柏格森以直观为哲学方法。直观意味着在“绵延”中思考,达到直接的、一手认知的、熟悉的精确性。直观是一种持续观看,达到对事物的熟悉,最后形成对事物的同情理解,即与之建立一种存在论共同体。哲学就是通过直观来把握绵延,绵延才是存在、生命和时间的本来面目。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反对机械论与目的论的解释,它提出生命本身是一种创造、一种潜能。存在一种普遍的生命,它贯穿着每一个个体。个体是普遍生命的中介。柏格森虽然从生命科学出发,达到了生命的形而上学,但是柏格森也由此转入讨论生命的分化,从形而上学重新返回生命科学。在疏解柏格森哲学的基础上,邓刚老师详细探讨了对柏格森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其中包括柏格森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现代中国哲学对柏格森的直觉方法的响应、柏格森如何是中国哲学对生命观的探索所倚重的西学资源。

与谈环节,樊沁永老师认为,探讨柏格森哲学的影响还应将其对印度哲学的影响纳入视野。此外,樊沁永老师提出两个问题:是否存在印度思想对法国生命哲学的影响,现象学与柏格森哲学的关系如何。公维敏就生命哲学何以特别强调环境(le milieu)、生命哲学与技术哲学是否有调和的可能性等问题向邓老师求教。蒋周伟也提出两个问题:在中国哲学开端的构建中,柏格森哲学的影响带来了哪些限度;在存在论问题上,生命与直觉是否构成一种循环论证。

邓刚老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文、图:蒋周伟


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

立于中国,面向世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22年度CTTI高校百强智库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思想与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思想与文化》集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