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三角 | 权利的游戏

文摘   电影   2023-01-02 14:37   广东  


 

“悲情三角”是一个整容术语,生活里充满麻烦的人,眉毛之间会长出一道皱纹,但仅需一针肉毒杆菌就能在15分钟内抚平。”


悲情三角的题目理解起来很简单,“相由心生”嘛,现代科技可以将它抚平,但抚平不了权利、阶级间的褶皱以及更深处的社会问题。现在大多认为《悲情三角》是从时尚圈开始,讽刺消费主义,讽刺上流社会,揭露权贵的肮脏,人性的丑恶,导演几乎炮轰了所有(除了他自己),再由屎尿屁等强烈视觉冲击和一些恶趣味组成的“讽刺喜剧”。严格上来讲,鲁本在《悲情三角》里的讽刺还不敌《寄生虫》,但剧中人物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的变换使得这些潦草的抨击背后呈现了更值得说道的主题:权力和话语权。

 

男女平“权”

鲁本从时尚圈入手,引入两个电影的主要视角,Carl和yaya。但这两个角色之间并不和谐一致,第一部分给了我们一个背景即模特是社会上少数男性薪资比女性低的行业,他们只能挣到女性的三分之一。因此Carl一切的不顺利貌似都建立在职业的待遇差当中,电影从刚开始就营造一种男女“社会地位”的倒错,在传统的等级秩序当中变成男性对着女性要求平等,equal。事实上Carl和yaya声讨的equal并不是男性与女性的平等,而是Carl个人的平等,因为这仍然是个父权社会,模特行业只是打破了常规,但并不导致男女之间的等级秩序发生变化。像yaya说的“我的归宿就是当富豪家的花瓶太太”,“我想验证一下如果我怀孕了这个男人会不会照顾我”。一个账单的意义远比Carl想得要多,无关于金钱多少,无关于平等与否,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就是如此。因此第一部分并不是像别人说的在探讨男女平权或者讽刺女权主义。真正引出的是,所谓“男女地位”的倒错,是因为话语权掌握在了经济实力更强的一方手里。



权力抗衡的游乐场

电影从第二部分开始切入正题,2.5亿美金的游轮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清晰简单的阶级切片,底层的亚裔,中层的白人,顶层的富豪,此时阶级关系被固化,显影在昂贵的旅行当中,成为了一个社会的微缩景观。昂贵的地方,有昂贵的话语权,越高级的地方,越不需要同情,虽然Carl只是个落魄的模特,但他一句话就能让一个船员被迫下船,这时个体的阶层背景逐渐被消解,穿戴的是由集体创造而成的权力符号。俄国寡头夫人嘴里的平等来自于富人廉价的道德感,作为寡头夫人她能扬言让丈夫买下整艘船来逼迫员工游泳玩乐,甚至打断社会分工让整个微观世界停摆,这也使得她后来自食其果。在乘客们都因摇晃和食物的不新鲜而上吐下泻的时候,背后整个闹剧的策划者Thomas船长才是重点。


在特定的环境当中,掌握特殊技术和权力的人才能与不具备技术的上流们对抗。他是游轮这一微缩世界的掌舵者,船长之宴上那些上流们丑态百出,他们漂亮的礼服成了肮脏的破布,屎尿屁将这些在天上的神人化,再将人牲畜化,最后窒息在自己污秽的排泄物中。其中的恶趣味应该在于这张海报。



这金黄的色泽像是在内涵戛纳组委会的意思,鲁本大概是想让戛纳上头那些脑满肠肥的上流们把金棕榈吐出来。我已经拿了一座,这次不给我就不礼貌了。可以把它变成这样。



但Thomas并不是想针对富人群体做幼稚的报复,而是要毁掉整个由金钱建起的金字塔,破坏所有的等级秩序,他选择送葬他管理的这艘阶级的牢笼,选择无差别的送葬所有人,即使这里面还有新生的婴儿。卖军火的“丘吉尔夫妇”还帮了他一把,也许这就是“民主”的反噬吧。有趣的是他与俄国寡头在饭桌上的唇枪舌战,知识储备不够还用手机现查现卖,说到底还是一个美国马克思主义和俄国资本主义在用“名人之名”争夺话语权。Thomas就像个走投无路的共产主义者,在电影中的设置很有趣,导演没有给出任何人的房间号,但除了Thomas船长——43.准确来说这个数字应该是1943,正是第三国际解散的时间,并且伴随船长出场的是自由之歌马赛曲。这艘船的沉没也许见证的就是他信仰的坍塌吧。




意淫的母系社会

最后一部分荒岛,绝对不是底层人民翻身做主人,也不存在什么母系社会,只是社会等级,社会身份,社会权力的暂时失衡。来到荒岛的人,机舱工人、中风的阔太太、写程序的企业家、俄国寡头、yaya和carl两个模特、服务员、清洁工,其中机舱工人是黑人,清洁工是亚裔。在荒岛上这些人建立了一个围绕着洗手间清洁工Abigail的生态圈,所有人被她重新分工,听她指挥,社会等级被重组,富人们的金表只能贿赂Abigail让他们在救生艇里睡一晚。这一切看上去的确像是建立了一个母系社会,但实际上不仅底层人服务上流们的结构依旧没变,而且Abigail的权力基石极其脆弱,并在一点一点消减。大家都知道在人类社会当中,掌握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往往是一小部分人,底层人即使用耗尽生命的力量去劳动,夺取来的生产资料少之又少,因此在阶级固化下,那少部分人的权力很难被分割。但Abigail不同,她在荒岛上站稳脚跟靠的是她成熟的野外求生技巧,是实打实的技能,在没有工业文明的荒岛上,哪都是生产资料,人们在荒岛上生存得越久,他们学习的越多,Abigail的权力就越被缩减。

 

 

有意思的是,在秃头企业家杀了第一头驴的时候,他竟然在岩壁上画了一头驴,所有人围着篝火听他的“感言”。岩画记录的是人类早期生存,捕猎的历史,是人类力量和权利的象征。当一个大腹便便的人拿着酒杯在感叹自己的“丰功伟绩”时,记载人类文明的岩画成了重建社会秩序的意淫,兴许阿尔塔米拉岩洞都会为21世纪荒岛上的“史前文明”而感动。

Carl在海边的垃圾堆里找东西的时候,我甚至以为鲁本已经讽刺到海洋污染了,人类文明残害了多美好的海岛,尤其是还找到了Carl之前拍过广告的香水,潜台词怕不是“最后漂得到处不能被消解的就是这些奢侈品”。但香水代表的应该是“文明”,捡到香水的Carl是第一个在岛上接触到人类工业文明的人,那些现代垃圾和香水是在暗示豪华度假村的存在,也代表着Abigail的权力机制彻底瓦解,鲁本把这些底层人刻画得很悲哀,哪怕是在荒岛上也没法逃脱人类现代文明的束缚。


 

纵观电影中的三个部分,讽刺之余其实就是一场权利的游戏,财富决定权力,能力决定权力,环境决定权力。Carl和yaya代表着我们普通人的视角,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有钱人,只是拿着富豪体验券的打工人。他们俩是模特,是穿着设计师衣服,拍着香水广告的审美符号,而审美符号的归宿就是被消费被观看,yaya需要不停地拍照涨粉,而Carl沦为Abigail的男宠,他们在电影中消费的同时也在被观众消费。对照回电影开头,主持人说即使男性赚得比女性少但还是不断有美好的肉体进到这个行业,原因很简单,让这些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就是模特身上的上流社会符号。



显而易见,Carl在荒岛捡到不只是香水还有他的身份认同。电影以Carl和yaya开始,也由Carl和yaya结束,卷入权力的游戏的结果最终就是鱼死网破,胜利者似乎永远不属于他们。不知道度假村是否有“靠山”的意思,但可以肯定的是,有钱人的手能伸到的地方比你想象得,或许是你根本想象不到的远。电影是开放式结局,Carl在树林里狂奔,任凭树枝划伤他作为审美符号的脸,大概是因为兜售奢侈品的人让他们知道了度假村的存在,他害怕yaya找到度假村之后会直接甩了他,最终他只能一无所有。

荒谬的是,在找到度假村之后,新的的权力的游戏便悄然开始,Abigail的石头砸下去,又能砸碎多少阶级壁垒呢?





...
MORE








附近在消亡

延展到艺术群体,和项目的一个集合体,试图产生一些有意义的对话,让世界不在那么无聊。

附近在消亡
未来纪录者,表达一种态度,在此刻不能消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