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妙始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此经首先论述宇宙天她万物之起源,即所谓「妙始」。
内称:道以虚无为宗,以清微玄元之气为本,合则为元气,散则为天地。「天地之气交合,然后人民、禽兽、草木、螘行、蠕动,森然皆生」。
又称天地之间有仙圣鬼神,劝人行善去恶。谓人生时能奉道守戒,死后皆生诸天中福舍安稳之处,长在道气之中,无复谪罚,福流子孙,来世转生豪贵。若生时唯恶无善,死后入地狱受考,魂魄苦痛备至,「若出为人,必生下贱痴愚之中」。
篇末叙老子化胡及授张镇南正一法等事,盖为正一道士所作。
《太上妙始经》
【原文】
太上老君曰:道出于无形,无名无声,无色无味。淡然以虚无为宗,自然为生,以清微玄元之气为本,有无极之功。无表无里,亦无上下,无有前后,静为一体,先天地而生。其要妙广远弥漫,不可得名,故字之曰道。
【译文】
道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无形、无名、无声、无色、无味,以虚无为根本宗旨。它自然而生,以清微玄元之气作为本质,具有无极的奇妙功效。道没有明确的表面和内里之分,也没有上下、前后的方位概念,安静地浑然一体,在天地诞生之前便已存在。其精妙之处广阔深远、弥漫四方,难以用具体的名称来界定,所以用“道” 这个字来称呼它。
【原文】
合则为元气,散则天地。天地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合会。数穷于三五七九,而天地寿尽。寿尽之时,阳精化为火,阴精化为水。先以火烧,其上至六天,下至九地。然后以水平之,混而归一。复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开,方复分别元气,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天玄而清,地本而黄。太阳之精为日,太阴之精为月。复分日月之精为星辰二十八宿。
【译文】
合起来的时候便成为元气,散开则形成天地。天地每经过三千六百亿万岁会有一次合会。数字运行到三五七九时,天地的寿命就会走到尽头。在寿尽之时,阳精会化为火,阴精化为水。先是用火燃烧,从最高的六天之处一直到最低的九地。然后用水来平整,混合之后回归为一体。再经过三千六百亿万岁,又会再次开启,重新分别元气,清的部分成为天,浊的部分成为地。天呈现出玄妙而清澈的状态,地则是厚重而黄色的。太阳的精华成为日,太阴的精华成为月。又进一步将日月的精华分为星辰二十八宿。
【原文】
天有四时、五行、六甲、十二时。天地之气交合,然后人民、禽兽、草木、蝖行、蠕动,森然皆生。乃有五岳、四渎、三十六山,兴云布雨,置立三皇五帝,胤冑百姓,更相产孺。如此元气一合一开,无有穷极。从始至终,益已数千百万岁,开合不可复计。
【译文】
“天有四时、五行、六甲、十二时”,描绘了天空所具有的时间和元素秩序。天地之气交合后,各种生命形态包括人民、禽兽、草木以及微小的生物都蓬勃而生。接着提到五岳、四渎、三十六山,它们似乎在天地的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兴云布雨。并且认为天地的这种运行模式设立了三皇五帝,繁衍了百姓,人们不断生育后代。元气的一合一开没有尽头,从始至终已经历经数千百万岁,其开合的次数无法计算。
【原文】
天地终讫之时,万物形象皆成虚无,惟真人道士功德无量,能千变万化,炼易其形,在九天玄元之上,乃解穷天地数千百万变易,有此无极之气耳。当此之时,惟有神明元气。元气以道为先,故天下莫大于道。夫天地六合,其外如鸡子,又似车轮,元气绕之,如日之晕。元精之所散也,六合中央广方各一万八千里。此山尽黄金、瑠璃、水精为之上。宫室、草木、禽兽,皆有七宝之形。其上即天帝之所主,主录天下三万六千神。万物死皆属之昆仑山。上复有九天。九天,都名耳,有数千万重天。但大域穷于九,九是数之极也。
【译文】
当天地终结之时,万物形象皆化为虚无,只有真人道士因为功德无量,能够千变万化,改变自身形态,处在九天玄元之上,能够理解天地间无数的变化,拥有这无极之气。此时,只有神明元气存在。元气以道为首要,所以天下没有比道更大的存在。天地六合,其外部形状如鸡蛋,又似车轮,元气环绕着它,如同太阳的光晕,是元精散发之处。六合中央宽广各方各一万八千里,这座山上尽是黄金、琉璃、水精等,山上的宫室、草木、禽兽都有七宝的形态。山上是天帝主宰之地,主管天下三万六千神。万物死后都归属于昆仑山。山上又有九天,九天只是名称而已,有数千千万重的天。但广大的宇宙穷尽于九,九是数字的极致。
【原文】
诸天宫室皆悬在空虚中,言天中人皆有空虚之身,能飞行,目能微视,耳能微听,变化三天,是无上正真道界。最有功德,乃得生此天中。此天以下各随功德多少,所生各有重界。昆仑山以下有九地,地下有一重水,水下有风。如是风水之地各各有九重,更相擎持。今之地动者,是风水摇也。王者有大功德,若有冤酷,故天地为之动,鬼神为之感。此九地之下各有诸鬼官府及诸地狱。
【译文】
诸天宫室悬在空虚中,天中的人有空虚之身能飞行,目能微视、耳能微听,变化于三天之中,这里是无上正真道界,只有最有功德之人才能生于此天中。此天以下,根据功德多少,所生之处各有不同重界。昆仑山以下有九地,地下有一重水,水下有风,这样的风水之地各有九重,相互擎持。如今大地震动,是风水摇动所致。王者有大功德,若有冤屈残酷之事,天地就会为之震动,鬼神也会被感动。这九地之下各有诸鬼官府以及诸地狱。
【原文】
九天中亦有狱。九天之上,仙圣所住。九天之下,鬼神之所住,即是今之邪官邪伪之所统。其中各有君王,更相主录,无有毫差也。天门在西北,地户在东南。天门地户,正相对之神。
【译文】
九天之中也有狱,九天之上是仙圣居住的地方,九天之下则是鬼神的住所,并且被描述为是如今所谓“邪官邪伪” 所统辖的区域。这种划分体现了一种鲜明的等级观念和善恶分野。每个区域都有君王进行管理,而且秩序井然,“更相主录,无有毫差也”,说明这个体系有着严格的管理机制。天门在西北,地户在东南,二者正相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天门地户的概念常常与宇宙观、风水学等诸多观念相关联。西北的天门象征着阳气下降的通道,东南的地户象征着阴气上升的通道。这种方位的设定,与古代的阴阳观念紧密结合,体现了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循环和交流。例如在一些古代的建筑布局和风水理念中,也会考虑到天门地户的方位,以达到顺应自然、阴阳调和的目的。从整体上看,这部分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文中所构建的宇宙和神灵体系的空间架构。
【原文】
东名曰钧天,有八十一国,纵广八万一千里,今之土国也。山之南名曰炎天,有六十四国,纵广六万四千里。山之西名曰素天,有四十九国,纵广四万九千里。山之北名曰玄天,有二十五国,纵广二万五千里。如此四天之民,土界各异,别日月星辰、五岳四渎、三十六山。
【译文】
东方钧天:东方名为钧天,有八十一国,其地域纵广达到八万一千里,被描述为现今的土国。
南方炎天:山的南方称为炎天,有六十四国,纵广六万四千里。
西方素天:山的西方叫做素天,有四十九国,纵广四万九千里。
北方玄天:山的北方名为玄天,有二十五国,纵广二万五千里。
四天之民的土界各异,这表明东方钧天、南方炎天、西方素天和北方玄天这四个区域的土地边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可能体现在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土地的广袤程度等多个方面。
【原文】
彼三天所生不同,在人罪福。故书所不载,自今及古,天生圣人,不使书说,正在此一国土,君臣、父子、尊卑、善恶,此天之民最苦,耕织赋役,有饥渴、疾病、官府,死生之痛。人生时能备道科,或死七日后,皆生诸天中福舍安稳之处,长在道气气中,无复谪罚,福流子孙,能解脱七世重罪。若下生人中,必为豪贵子孙。生时惟恶无善,死时入地狱,考治魂魄,苦痛备至,归罪谪罪,以力偿人。若出为人,必生下贱痴愚之中。
【译文】
不同天界与人的罪福关联:“彼三天所生不同,在人罪福”,这里指出不同的天界(可能包括前文提到的四天以及其他未详细说明的天界)的诞生与人的罪与福密切相关。这反映了一种因果报应的观念,即人的行为善恶会决定其死后所去的天界或者遭受的命运。
圣人与书说的局限:“故书所不载,自今及古,天生圣人,不使书说,正在此一国土”,意味着关于某些特定的国土(可能指人间)的情况,书籍中没有记载,而且自古以来天生的圣人也没有通过书籍来讲述。这暗示了人间的复杂性和神秘性,以及有些真理可能超越了文字的表达范围。
人间之苦与善恶后果:“君臣、父子、尊卑、善恶,此天之民最苦,耕织赋役,有饥渴、疾病、官府,死生之痛”,描述了人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苦难。在人间,人们面临着君臣、父子等社会等级关系的约束,同时还要承受耕织赋役的辛劳,以及饥渴、疾病、官府的压力和生死的痛苦。这体现了古代人对人间生活困境的深刻认识。
“人生时能备道科,或死七日后,皆生诸天中福舍安稳之处,长在道气气中,无复谪罚,福流子孙,能解脱七世重罪”,如果人在活着的时候能够遵循道的规范(备道科),那么死后七天就有可能生于诸天中的福舍安稳之处,长久处于道气之中,不再受到谪罚,并且福泽还能流传给子孙,能够解脱七世的重罪。这强调了道德修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死后命运和子孙福祉的积极影响。
“若生时惟恶无善,死时入地狱,考治魂魄,苦痛备至,归罪谪罪,以力偿人。若出为人,必生下贱痴愚之中”,相反,如果人生时只有恶行而没有善行,死后就会进入地狱,魂魄受到拷问和惩治,承受极大的痛苦,并且要归罪受罚,以力量来偿还罪过。如果再次投生为人,必定会出生在低贱痴愚的环境中。这进一步强化了善恶有报的观念,警示人们要行善积德,避免恶行带来的悲惨后果。
【原文】
昆仑四天以外有铁围山,山外有日月所不照,名曰八冥界,则泰山府君之位,统领储狱。人死归之,简录罪福,然后分遣其人入于诸狱中。狱中有镬汤、转轮、铜柱、铁锥、刀剑诸苦痛,不可具言。过此九天九地、昆仑四方,六合穷此。此外惟有元气周匝虚无所,复有圣贤所不能辩。地气黄,黄主中央,故昆仑山者如车毂,六合施之也。今之日月出从汤谷,汤谷中有木名扶桑。日出时上其上半天而行,暮没时入蒙汜。蒙汜、汤谷,皆水名耳,与地一重水相通。故今地与日月相逮而行,出入、长短、亏盈、机衡之数,从此而始,天地死生变化穷。六合之内,一生一死,辗转相起。
【译文】
一、铁围山与八冥界
“昆仑四天以外有铁围山,山外有日月所不照,名曰八冥界,则泰山府君之位,统领储狱。”
昆仑四天之外存在铁围山,在铁围山之外是日月光芒无法照耀到的地方,被称为八冥界。这里由泰山府君统领着众多地狱。在古代神话中,泰山府君常被认为是掌管生死和地狱的神灵。
二、人死归处与罪福简录
“人死归之,简录罪福,然后分遣其人入于诸狱中。狱中有镬汤、转轮、铜柱、铁锥、刀剑诸苦痛,不可具言。”
人死后会归到八冥界,在这里会被审查记录一生的罪与福。然后根据其善恶表现,分别被派遣到不同的狱中。这些狱中有着各种令人难以忍受的苦痛,如镬汤(滚烫的汤锅)、转轮、铜柱、铁锥、刀剑等,其痛苦程度难以用言语完全描述。这反映了古人对于善恶报应和死后审判的想象。
三、宇宙范围与昆仑山的地位
“过此九天九地、昆仑四方,六合穷此。此外惟有元气周匝虚无所,复有圣贤所不能辩。地气黄,黄主中央,故昆仑山者如车毂,六合施之也。”
超越九天九地以及昆仑四方的范围后,就到了宇宙的尽头,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也到此为止。在这个范围之外,只有元气环绕着虚无的空间,即使是圣贤也难以分辨清楚。地气为黄色,黄色主宰中央,所以昆仑山就像车毂一样,是宇宙的中心,六合围绕着它运转。这体现了昆仑山在古代宇宙观中的重要地位。
四、日月运行与相关水域
“今之日月出从汤谷,汤谷中有木名扶桑。日出时上其上半天而行,暮没时入蒙汜。蒙汜、汤谷,皆水名耳,与地一重水相通。故今地与日月相逮而行,出入、长短、亏盈、机衡之数,从此而始,天地死生变化穷。六合之内,一生一死,辗转相起。”
现今的日月从汤谷升起,汤谷中有一棵名为扶桑的树。太阳在日出时从扶桑上升到天空的上半部分运行,傍晚落下时进入蒙汜。蒙汜和汤谷都是水域的名称,它们与地上的一重水相通。因此,现在的大地与日月相互追逐运行,日月的出入、长短、亏盈以及运行的规律,都从这里开始。天地间的生死变化也在此无穷无尽地循环。在六合之内,生和死相互交替,辗转兴起。这描述了古代人对日月运行规律以及天地生死循环的理解和想象。
【原文】
诫子:欲离三官忧苦,但当备持法戒,存师念道,道不欺人。道常在世间,世世救度一切众生。或为帝王,或为下吏,或为凡人,或为踬人,或为乞儿,或为禽兽,或为老物,或为星辰,故人莫能知之。诸贤者若能行善无恶,功德备足者,可得白日升天。尸解神仙自不能尔,命过寿终,其当归死。人有宿命,不可怨道也。又诸天中之人,身长丈三。人之形长八尺以还,鬼之形长五尺以还。人与天地正等,有三万六千神,万八千宫府,三百六十机关,故十月而生,取天地十方数也。
【译文】
一、离忧之法与道的承诺
“诫子:欲离三官忧苦,但当备持法戒,存师念道,道不欺人。道常在世间,世世救度一切众生。”
这是对后辈的告诫。如果想要脱离三官(可能指道教中的天官、地官、水官,他们分别掌管不同的祸福)带来的忧苦,就应当完备地持守法戒,心中存有对师长的敬重并念念不忘大道。强调道是不会欺骗人的,并且道一直存在于世间,世世代代拯救度化一切众生。
二、道的化身与不可知性
“或为帝王,或为下吏,或为凡人,或为踬人,或为乞儿,或为禽兽,或为老物,或为星辰,故人莫能知之。”
道可以化身为各种形态,可能是帝王、下级官吏、平凡人、遭遇挫折的人、乞丐、禽兽、老旧之物或者星辰等。正因为如此,人们很难知道道具体以何种形式存在。这体现了道的神秘莫测和无处不在。
三、善恶之报与升天之途
“诸贤者若能行善无恶,功德备足者,可得白日升天。尸解神仙自不能尔,命过寿终,其当归死。人有宿命,不可怨道也。”
对于各位贤能之人,如果能够行善而无恶,积累足够的功德,就有可能在白天飞升上天成为神仙。而那些通过尸解方式成为神仙的人如果做不到这些,生命结束寿数已尽时,也应当回归死亡。这里强调了人有自己的宿命,不能因为命运的安排而埋怨道。这反映了古人对善恶报应和命运的一种认知,同时也体现了对通过道德修行追求神仙境界的向往。
四、人与诸天之人及天地的关系
“又诸天中之人,身长丈三。人之形长八尺以还,鬼之形长五尺以还。人与天地正等,有三万六千神,万八千宫府,三百六十机关,故十月而生,取天地十方数也。”
诸天中的人身高为一丈三尺。而人类的身形长度在八尺及以下,鬼的身形长度在五尺及以下。人被认为与天地是相对应的,拥有三万六千神,一万八千宫府和三百六十机关。所以人经过十月怀胎而生,这是取了天地十方之数。这里描述了人与诸天之人、鬼在身形上的差异,以及人与天地的特殊关系,体现了古代人对人体与宇宙关系的独特理解和想象。
【原文】
人面有五岳四渎之形,有八卦五行六甲十二辰,有四象。四象者,风水火土也。合此四气,然后成人。故人生必受父母阴阳和合,万神具足,乃得为胎,生胞衣中,谓之罗网。罗网未脱之时,皆识昔日由来。一生能啼之后,入人道则尽忘之也。故能来动摇血脉,骨肉温暖,此皆四象之所为也。故死时气绝风去,身冷火去,血聚水停,坚强土住也。六畜亦受阴阳五行,但不尽备,知以为下贱耳。人生之时有和气合其形,死之时劲风解其身也,故曰生死也。故诸天道之法自然。是以人生之时施行善恶,而罪福自应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也。子当思真念一,可道遇此也。故其法清严,不可妄施。道常在人间,不去须臾,但人不知之耳。月朔、十五日、月晦,此三日天帝当遣六部都录使者,案行天下,主书人之善恶,可不慎之。可不慎之。
【译文】
一、人的面相与构成
“人面有五岳四渎之形,有八卦五行六甲十二辰,有四象。四象者,风水火土也。合此四气,然后成人。”
人的面相具有五岳四渎的形态象征,同时包含八卦、五行、六甲、十二辰等元素。并且人由四象即风、水、火、土四种元素之气结合而成。这体现了古代人对人体与宇宙自然元素紧密联系的认知,认为人的形成是多种宇宙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人的诞生与胎中记忆
“故人生必受父母阴阳和合,万神具足,乃得为胎,生胞衣中,谓之罗网。罗网未脱之时,皆识昔日由来。一生能啼之后,入人道则尽忘之也。”
人的诞生是由于父母阴阳之气的结合,并且在胎儿时期万神具足。胎儿在胞衣中被称为处于“罗网” 之中。在罗网未脱离的时候,胎儿似乎有着对前世的记忆。但一旦出生啼哭后,进入人道就完全忘记了昔日的由来。这反映了古人对生命起源和前世记忆的一种神秘想象。
三、人的生死与四象关系
“故能来动摇血脉,骨肉温暖,此皆四象之所为也。故死时气绝风去,身冷火去,血聚水停,坚强土住也。”
在生命存在时,风、水、火、土四象使得血脉能够动摇,骨肉保持温暖。而在死亡之时,气息断绝意味着风离开;身体变冷是火离去;血液聚集而水停止流动;身体变得僵硬则是土停住的表现。进一步强调了四象与人的生命状态息息相关。
四、六畜与阴阳五行
“六畜亦受阴阳五行,但不尽备,知以为下贱耳。”
六畜也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但它们的阴阳五行并不完全具备,所以被认为是下贱的存在。这体现了古代人对不同生物在宇宙秩序中的地位划分,认为人在阴阳五行的完备程度上高于六畜。
五、人生与死的自然法则及善恶报应
“人生之时施行善恶,而罪福自应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也。子当思真念一,可道遇此也。故其法清严,不可妄施。道常在人间,不去须臾,但人不知之耳。”
人在活着的时候施行善恶行为,相应的罪与福就会如同影子跟随形体、回声回应声音一样自然到来。应当思考真理、保持专一的信念,这样才可能遇到道。道的法则清正严格,不可随意施行。道一直存在于人间,片刻也不曾离去,只是人们不知道而已。强调了善恶有报的自然法则以及对道的敬畏和追求。
六、天帝使者与善恶记录
“月朔、十五日、月晦,此三日天帝当遣六部都录使者,案行天下,主书人之善恶,可不慎之。可不慎之。”
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和月末这三天,天帝会派遣六部都录使者巡视天下,主要记录人的善恶行为。因此人们不可不谨慎对待自己的行为。这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监督和道德约束的信仰,提醒人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原文】
老子曰:吾自开辟已来所说诸经,有数百万卷,或有藏在兰台玉函石室之中,秘不出世者,不可计数。至周幽王时衰乱,吾乃至函谷关,教关令尹喜道术。喜得道为真人,将尹喜西入胡国。先至罽宾闇崛山中行道,为国王所烧,不以为困。道见虚空之身,项负日光,体有金刚,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国王服受其道。复为胡作四万言经,名曰《般若波罗蜜》、《道德五千文》三十品。
【译文】
老子自称自开天辟地以来所说的诸经有几百万卷,其中有很多藏在兰台、玉函、石室之中秘而不出世的,数量不可计数。到了周幽王时期,社会衰乱,老子来到函谷关,教授关令尹喜道术。尹喜得道成为真人后,老子带着尹喜西入胡国。他们先到罽宾闇崛山中行道,虽被国王所烧,但老子不以为困。在这个过程中,道呈现出虚空之身,项背负着日光,身体有金刚之相,具有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国王信服并接受了老子的道。老子又为胡人创作了四万言的经典,名为《般若波罗蜜》《道德五千文》三十品。
【原文】
复与尹喜至舍卫国,四月八日化生为王国太子。年十五去国学道,道成曰释迦佛。佛,胡语,汉言仙也。关令尹喜易名曰阿难,沙门弟子学其法者,千二百五十人,称菩萨。菩萨者,胡类,今之道民也。教化胡毕,以五月十五日尸解,托入泥丸。泥丸,无为也。道无常名,无有常形,或称释迦文佛,或称维摩诘,或称转轮王,如此分身别气,辗转教化,化有万端。
【译文】
老子和尹喜来到舍卫国,四月八日老子化身为王国太子。太子十五岁离开王宫去学道,道成之后被称为释迦佛。这里解释“佛” 在胡语中是 “仙” 的意思。关令尹喜改名为阿难,沙门弟子学习其法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被称为菩萨。菩萨在胡语中类似现在的道民。老子教化胡人完毕后,在五月十五日尸解,托身于泥丸。泥丸代表着无为。道没有固定的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形态,有时被称为释迦文佛,有时被称为维摩诘,有时被称为转轮王,以这样的方式分身别气,辗转教化,教化的方式有万千种。
【原文】
故明法效其形,立浮屠,作泥人,美采木象也。还汉中而号太上。大道无为,太上者,言无复过其上者。老君,言先天地而生,有无极之气,故称老也。道法无为,乐生恶杀,以慈心为大。世人不知,乃杀生祷祀以求生,弃无为之事,更作有为之业,故令世人疫疠纵广,疾病弥起,不时太平。
【译文】
一、效法与象征
“故明法效其形,立浮屠,作泥人,美采木象也。”
这里说要明白道法并效仿其形态,建立浮屠(可能指佛塔等佛教象征物),制作泥人以及用美丽的色彩装饰木像。这似乎在暗示一种对道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塑造,通过这些具体的形象来体现道的存在和影响。
二、称号与含义
“还汉中而号太上。大道无为,太上者,言无复过其上者。老君,言先天地而生,有无极之气,故称老也。”
老子回到汉中后号称“太上”。大道是无为的,“太上” 这个称号意味着没有什么能超越其上。“老君” 这个称呼则表示老子先于天地而生,拥有无极之气,所以被称为 “老”。这里进一步阐述了老子的不同称号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强调了老子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和其与道的紧密联系。
三、道法本质与世人误区
“道法无为,乐生恶杀,以慈心为大。世人不知,乃杀生祷祀以求生,弃无为之事,更作有为之业,故令世人疫疠纵广,疾病弥起,不时太平。”
道法的本质是无为,喜欢生命而厌恶杀戮,以慈悲之心为根本。然而世人却不知道这个道理,反而通过杀生祭祀来祈求生存,放弃无为的做法,去从事有为之业。这样的行为导致世人疫疠广泛传播,疾病不断兴起,不能时常获得太平。这段内容批评了世人对道法的误解和错误行为,强调了遵循道法无为、乐生恶杀和保持慈心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违背道法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原文】
吾当演出正一盟威之道,统领八极四海之内三万六千神、群仙兵马、将吏军士、六丁八史等,威伏群邪,降魔伏鬼,皆上就真一。天上天下无复为邪,祆恶群魔,一朝罢息。道之教化,以师为主。故授张镇南正一之法,令世世子孙执持文教,化喻万民,布置男女道士,化领民庶。天地变易之时,道当点持名录,更相救度。诸贤者明听:经戒,道之本起,三洞经戒科律甚众,恐人不能悉备,故出盟威正法,以救凡俗。今以相示,子宜慎之。
【译文】
一、正一盟威之道的威力与作用
“吾当演出正一盟威之道,统领八极四海之内三万六千神、群仙兵马、将吏军士、六丁八史等,威伏群邪,降魔伏鬼,皆上就真一。天上天下无复为邪,祆恶群魔,一朝罢息。”
这里表明要施展正一盟威之道,此道能够统领广阔范围内的众多神灵、兵马和将吏等,具有强大的威力可以降伏群邪、妖魔,使得天上天下不再有邪恶势力,让邪恶的群魔在一朝之间平息。强调了正一盟威之道在维护天地秩序、对抗邪恶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道之教化以师为主及正一之法的传承
“道之教化,以师为主。故授张镇南正一之法,令世世子孙执持文教,化喻万民,布置男女道士,化领民庶。”
指出道的教化以师长为主导。于是传授张镇南正一之法,让其世世代代的子孙秉持文教,教化万民,安排男女道士,引领民众。强调了师在道的传承和教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正一之法通过家族传承来实现对民众的教化引领作用。
三、道在天地变易之时的作用及正一盟威正法的意义
“天地变易之时,道当点持名录,更相救度。诸贤者明听:经戒,道之本起,三洞经戒科律甚众,恐人不能悉备,故出盟威正法,以救凡俗。今以相示,子宜慎之。”
在天地变易的时候,道会点持名录,相互救度。提醒各位贤者要明白倾听,经戒是道的根本起源,三洞经戒科律众多,担心人们不能全部具备,所以推出盟威正法来拯救凡俗之人。现在展示给大家,应当谨慎对待。说明在特殊时期道的救度作用,以及正一盟威正法作为简化版的道的规范,是为了适应普通人而推出,强调其重要性和人们应有的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