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陷入停滞 恐沦为“欧洲病夫”

文摘   时事   2023-07-30 12:03   中国香港  

▲德国总理朔尔茨。

俄乌战争还在继续,德国最倚重的北溪天然气管道去年10月也被炸了,迫使德国只能死心踏地跟着美国一条路走到黑。在对华政策方面,德国也越来越接受美国的提法,把中国视为对手和挑战,最近抛出了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中国的定义充满了两面性和负能量,显示中德关系的定位出现明显的倒退。

欧洲国家中能保持清醒的领导人已经不多。在默克尔退出政坛之后,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身上,今年4月马克龙访华发出了在台湾 问题上不能让美国绑架的声音,强调法国与中国的相似性,即都有自己的脾气和个性,马成龙有关欧洲战略自主的调门越来越高。或许从几十亿美元的澳大利亚潜艇大单被美国撬走之后,法国人算是被彻底打醒,至少在中法关系上表现得相对独立。一些舆论认为,马克龙曾声称以戴高乐为榜样,并非完全是虚言。

基于此战略判断,中法两国这几天在北京举行高级别财经对话,可谓是成果丰硕,达成了20余项共识,57项合作成果,小至疫苗合作,大至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维护金融稳定。在民用核能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平稳保质确保英国欣格利角核电厂的完工,推动赛蜂航空发动机适航证的颁发。此外,中国欢迎法国参与中方的“嫦娥工程”,法国承诺派高级别代表团参加即将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给欧洲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反观德国,整个国家似乎越来越迷失方向,德国右翼政党与极右翼可能走向合流,政治极化或许是德国未来的政治归宿。德国今年第二季度GDP数据出炉了,不出所料,环比持平,低于市场预期的0.1%的正增长。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俄乌战事持续、购买力疲软、工业订单不足以及货币政策紧缩,导致“德国经济正陷入停滞与衰退的中间地带”。随着德国工业“空心化”进程积重难返,新兴产业领域已失先机,再加上政治极化的国内环境,这个曾经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已陷入低迷。有评论称,德国正再次成为“欧洲病夫”。

150多年来,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BASF)一直是德国工业的重要支柱。去年7月,巴斯夫宣布,在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建设一体化基地项目,这也是德企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今年2月,巴斯夫宣布关闭其家乡路德维希港的一家化肥厂和其他设施,裁员2600余人。巴斯夫CEO布鲁德穆勒今年4月表示,公司去年在德国本地亏损达1.3亿欧元,“国内市场的钱真是越来越难赚了”。

从化工、制造到建筑业都存在类似疲软现象。受制于高能源成本、劳工短缺和繁杂法规等多项限制因素,无论是大众汽车、西门子等大企业,还是大批中小企业,都纷纷转往北美和亚洲等地区,寻求新发展。

2022年赴德投资的外资连续第五年减少,已达2013年以来的最低点。德国联邦经济部莱布尼茨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一项调查显示,疫情三年多以来,投资者对德国经济环境的看法正以最快的速度恶化。

就业市场传来的也是更多警报。德国今年6月失业大军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0万人,这还是通常企业会增加岗位招聘的月份。尽管总体失业率仍处于5.7%的相对低位,但德国官员已有迎接更多坏消息的心理准备。德联邦就业局局长纳勒斯认为,劳动市场已开始感受到经济状况的困难,失业率开始攀升,就业增长失去动能。

德国和俄罗斯曾经是密切的能源合作伙伴,也是俄能源的最大受益者。在俄乌战争之前的2021年,德国55%的天然气、50%的煤炭和35%的石油进口来自俄罗斯。俄乌冲突爆发后,禁运俄气重创德国工业。尽管天然气批发价格近日已趋于稳定,但仍约为俄乌战前的3倍,这让像巴斯夫这样的企业别无选择,只能出走。光巴斯夫在德国国内的主要业务,2021年消耗的天然气量就相当于整个瑞士的消耗量。

德国推动的清洁能源转型让能源问题更加棘手。德国拒绝俄天然气的同时,还关闭了所有核电站。政府补贴可再生能源近25年后,德国仍没有足够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满足需求,德国人被迫支付高于国际平均水准3倍的电费。

能源价格疯涨和全球供应链危机导致通胀率飙升。德国能源价格同比涨幅在2022年9月升至最高点43.9%,通胀率也因此飙至10%。德国家庭一边头痛不断上涨的电费煤气费账单,一边为越来越贵的食品发愁。

截至今年6月,德国奶酪的价格比一年前上涨近40%,薯仔的价格上涨14%。整个德国肉类和牛奶的消费量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水平。免费供应食物的食品银行不再是无业人士的救命稻草,甚至一些中产阶级也常常光顾。

汽车工业长期以来是德国的核心产业之一,但如今似乎优势不再。奔驰、大众和宝马等老牌汽车企业不愿放弃内燃机,认为电动汽车顶多是昙花一现。这项战略误判为中国和美国电动汽车占领全球市场创造良机。中国15年前开始在电动车研发制造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当时德国人对此嗤之以鼻,去年全球销售1000多万辆全电动汽车中,中国制造约占60%。

由于电动车销量激增,几十年来一直称霸中国汽车市场的大众汽车,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国市场销售量不敌本土汽车制造商比亚迪。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占大众汽车收入近40%。

安联集团最近一份研究预测,若按目前趋势发展,中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和欧洲的市场占有率会不断增加,到2030年,欧洲汽车制造商的利润会减少数百亿欧元,其中德国公司首当其冲。

尽管德国已开始在电动车领域加快追赶,但已难复制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内燃机领域享有的优势。电动车的关键技术不是传统机械,而是电池。目前中国在电动车电池技术领域领先全球。

除了强大的中国电动车企业,马斯克的特斯拉公司也给德国人造成巨大威胁。外媒本月披露,特斯拉计划将其位于柏林附近的工厂规模扩大一倍,能每年生产最多100万辆电动汽车,扩建后的工厂将成为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

自去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一直紧跟美国军援乌克兰。德国总理朔尔茨今年3月称,“只要有必要”,柏林会继续支持乌克兰。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德国国防部就表示,武器库存“几近耗尽”。骑虎难下的德国人被迫从其他国家购买武器援乌,引发国内民众不满。

澳洲总理阿尔巴尼斯7月上旬访德时宣布,将向德军方交付超过100辆澳制“拳击手”装甲车。这是澳洲规模最大的防务出口订单之一,总价值逾10亿美元。

德国国防承包商莱茵金属公司CEO帕佩格早前表示,将在未来12周内在乌克兰西部建造一家坦克工厂,生产“狐式”步兵战车等军事装备。此外,公司明年将把炮弹年产量从10万发增加到60万发,其中大部分交付给乌克兰。

在德国工业纷纷出走的当下,莱茵金属去战区建厂的消息引发更大争议。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上讽刺:“请把未来工厂的确切坐标发过来,谢谢!”有德国网友认为,花大价钱建造的工厂可能随时被炸成废墟,又为何要浪费这么一大笔钱呢?战火看不到平息的迹象,数万德国民众多次走上街头示威。要求德国政府停止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呼吁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冲突。

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要突破守成大国的围堵,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一战前的德国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却遭到了老牌帝国--英国的打压,结果爆发了一战。受尽屈辱的德国带着复仇的心理,终于把希特勒推到了执政宝座,把世界引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在重大的国家战略选择上并不是一个成功者和明智者。幸运的是,二战以后的德国经历了深刻的反思,通过70年的发展,再次将欧洲变成了德国人的欧洲,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欧洲老大,但俄乌战争再次把德国推向风口浪尖。欧洲与世界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至少从这几年的表现来看,德国似乎又在朝错误的方向滑行,这对欧洲乃至世界真不是一个什么好兆头。





END

更多评论
















克里米亚大桥遇袭,俄罗斯的报复已持续三天

克里米亞大桥再次遇袭,俄乌战争升级不可避免

“乌克兰疲劳症”将直接影响俄乌战争的走向

乌克兰加入北约这张牌,美国还要紧紧攥着

中美关系的解冻还需要不断加温才行





公评世界
当今世界不缺信息,而是缺乏对信息的准确判断。百年变局中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公评世界力图用专业、客观、理性的视角与你一起把脉纷繁复杂、尚不公平的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