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渠道巨变,经销商的几种求活之路

科技   科技   2025-02-05 11:33   陕西  


如果说2024年零售业上半年热词是“焦虑”,那下半年就是“调改”,永辉,步步高,华润,联华,华润万家,家家悦,一家亲,合力,邻你等超市纷纷加入调改大潮。近日湖南另一商业巨头“家润多”也推出了转型“仓储式网络会员店”的首店”。零食量贩赛道,赵一鸣进军批发超市,加入三只松鼠阵营的爱零食进军批发超市,上市公司万辰集团也将新业态瞄准了“省钱超市”,折扣化品类扩大也成为继调改后的一个大趋势。


当然,“调改”和“折扣化”依然会是2025年主导实体商超转型的主旋律。


商超“调改”劳心劳力的是零售商,但夜不能寐甚至因此神经衰弱的是供应商,从“永辉”调改门店,商品更换率达到80%以上可以看出,这背后的供应商群体,受到的冲击和影响,远远大于零售商,通俗的形容,零售商是换了一种吃饭的方式,而供应商很多被砸掉了饭碗,更多的中小超市都在打着“调改”的幌子,举着“裸采”大旗,行着收费的老路,自己不做改变,变相的压榨供应商,使供应商利润极度下降,苦不堪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陈立平教授表示“未来的超市一定是推倒重来的产物”,既然零售商的经营理念和方式,需要重构,任何一次的“改革”都是市场份额和利润重新分配的过程,做为上游的经销商,更需要提前布局,以预立而不劳才能从容面对重构,抑或得到“弯道超车”的机会,经销商需要在新的变革之中,需要具备哪些生存技能呢?笔者和大家一起探讨。


首先,笔者觉得要重商品而轻品牌。


在经销商圈子有这样的说法:“老子、儿子和孙子”。


大品牌是经销商的老子,所有的市场政策、各种类型的门店分销商品数,品牌方说了算,经销商就做订货、送货、垫资、结算四件事,其它的事,品牌方来做,但是这类产品要求经营业绩连年增长,产品线长,部分商品(尤其新品)销售周转较慢,库存压力逐步提高,同时经销商的获得的利润率很低,门店投入的各项垫资费用核销周期长,甚至在品牌区域经理更迭的情况下,很多原来承诺的支持被继任者否定而存在潜在风险,但是这类产品又是经销商和零售商合作的敲门砖,经销这种商品大多是赚了面子,赔了里子。


二线产品是经销商的儿子,这类产品对经销商利润贡献最高,增长潜力最大,经销商对经营策略、营销手段等方面有一定的发言权,但又如叛逆期的孩子一般,这些品牌一方面需要依托经销商的各类资源,同时又要强烈表达自己的意愿的诉求,往往双方合作中口角不断,品牌方担心全盘受制,阻碍品牌的发展,经销商也担心全力辅佐促使品牌快速发展后,品牌方变数太大,前期投入无法回收,亦敌亦友,相爱相杀.


白牌品牌是经销商的孙子,这类品牌没有市场知名度,给经销商的利润丰厚,但销售额小,市场推广等都需要经销商全盘操作,经销商拥有绝对话语权,但所费精力较大,同时也有中途夭折的可能,经销商爱之亦恨之。


但不管哪类品牌,都要求经销商按照分销要求甚至全品分销,供应商的思路是我只要上架的产品多,我的销售机会就大,将品牌的所有商品尽量多的摆上零售商的货架,这样做不进降低了零售商的货架产出,也增加了供应商的资金、人工、物流成本,在供需两侧都加大了无效劳动量,效率底下,成为了零售商调整商品结构的重点目标。所以,经销商必须站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从经营的品牌中选择出适合服务于体系门店销售的商品,“我的地盘我做主”,在此过程中和品牌商的博弈会很激烈,但为了能够提高效率和健康发展,这个动作必须去做。


不图小利,不损大利。每到季末、半年末、年末,或者新品上市、促销推广,品牌商会推出“百搭多少”或者进货多少配比百分之几的推广费用,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要求经销商多压货,因为经销商进货是预付款制,品牌商的业务单元重要KPI就是出货量,往往经销商没有认真检核合理的销量,顾及于品牌商业务的关系或轻信承诺,也有贪图搭赠和费用,这些商品就可能形成大库存,有些商品过了允收期(超市为了保持上架商品的新鲜度,设置的可收货商品的生产时间),依然在库房存放,最后只得在一些客情关系较好的零售渠道掏着费用低价销售,甚至前期送进门店的商品,超过销售的最高时限,退货后无法在其它正常渠道销售,只能以二、三折的价格卖给软折扣店,损失较大。量出而入,确保商品正常周转,是经销商必做的功课之一。


向三个15和两个二八原则努力。


三个15指: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15天,零售商库存周转15天,货款结算周期15天。“折扣化”的表象是价格竞争,价格竞争的支撑是效率竞争,效率竞争的根本是资金使用率竞争,经销商老板们可以降低毛利率,但必须提高的是资金使用率,提高资金使用率的第一刀,就是砍掉不合理库存,周转提速。如果说所有的商品都可以用“折扣”的逻辑做一遍的话,最先需要的就是经销商们用“折扣”的逻辑先把自己的商品过一遍,自己的商品库存不符合“折扣”的逻辑,就无法适应当下或者即将到来新的“零供关系”的冲击。


两个二八原则指:梳理经营商品贡献率大的20%的商品,不仅仅是销量大或销售额高,建议使用“销售量*20%+销售额*20%+利润额*30%+周转率*30%”加权平均,做出商品排序,对排名前20%商品(短期促销除外)高度关注,因为这些商品是保障我们公司生存的重要基石,抓住了它们,就保持了公司经营的稳定;同样的方法,将我们合作的体系和门店加上回款周期进行排序,靠后20%的系统和门店,确认无法根本改进,坚决予以撤场。通过对内、对外的筛选,我们对商品和服务对象的角色就非常清晰了,如同一部电影一样,主角、配角、龙套,是什么样的角色配置什么样的资源,工作效率必然大幅提升。


深耕分类货盘,慎重跨类经营。现今的超市商品结构调整,缩减经营单品数是所有零售商的共识,不缺类,类别商品要求单品少,宽度大,价格带跨度大,旨在用较少的单品数,覆盖最多的顾客,这样就要求类别供应商有更高的专业度,满足在一个分类搭起主要货盘的供应商,将是零售商不可或缺的合作者,而每个分类都做一点,每个分类都不强,经营的商品可以被替代的经销商,是首当其冲预淘汰的对象,同时,长期从事一个类别的深耕,也能最快时间掌握行业信息,与正在从销售货架转变为销售商品的零售商采购相辅相成,开发出适合合作对象销售的品牌和商品。


收订单喜气洋洋,拉退货愁断肝肠。商品送到门店,应该是工作的开始,大部分零售企业和经销商合作,商品销售不畅,供应商负责退货,有些门店的订单审核不严随便乱下,有些对促销预期过高订单量超大,有些是放任经销商业务自己下,部分经销商业务,将商品送到门店算做工作的结束,不去管理门店库存、陈列、周转、货龄等环节,当门店退货时,甚至有些商品从送进门店就一直在库房睡觉,根本就没有上架销售过,大量临期退货,销售无门,对供应商造成严重损失,如果说品牌商大量压货是让供应商失血加速,大量退货,是压垮供应商的最后一根稻草。精耕细作,减少无效单品,降低了供零两端的商品管理难度,对商品到店后的全流程管理,是供应商必修的科目,商品的粗放型管理无法迭代到精细化管理的经销商,迟早会被这个行业淘汰。


重视区域合作,提高营运效率。在有合作零售商的周边加大力度开发出新的合作伙伴,这会提高整体营运效率,同时对各类门店的商品配置进行研究,不同类型门店搭配不同规格的商品,也能最大程度满足品牌商对于单品分销的要求,强化和品牌商合作的紧密度,如果只关注地域跨度范围大,一种连锁的多个门店,因为店型单一,分销商品无法达到品牌商要求,配送距离较远,很难提升经销商的效率。


将私域短视频制作和推送,做为一项重点工作。在自媒体极度发达的今天,短视频宣传的效果,已经超过了所有的其它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设立公司的公众号,请业务员让合作伙伴都关注,新品推荐、促销活动、品牌信息等等都可以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传递给合作伙伴,降低了业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谈判效率,同时,也可拍摄相关商品资讯、品牌推广、活动信息等供合作伙伴在自己的私域(如顾客微信群)使用,通过顾客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合作伙伴新渠道宣传的丰富度,让顾客能够快速了解商品在门店的活动信息,为开源提供增值服务。


积极拥抱“折扣”、“闪电仓”等新模式。2025年,“折扣化”浪潮无可避免,山姆、开市客包括“胖东来”服务的是20%的中等及以上收入人群,在中国大部分地域及80%的消费者,都将会被各类“折扣”或类似于“折扣”的模式所触达,全国连锁的“折扣超市”在普遍撒网,区域性“社区折扣”在疯狂圈地,“零食量贩”出圈的批发超市在小区周围越开越多,更有各种“闪电仓”、“前置仓”匿于街头巷尾、小区深处,采购的触角涉及全国,按照以往的操作,只要哪家店有低于建议售价的,经销商都会在品牌商的要求下买空库存,但现在这种方式越来越难了,所有的“折扣”模式都是以“破价”为卖点的,如果被经销商所制约,“折扣”核心的竞争力就荡然无存了,所以说,买,永远买不完,如“蒙牛”这样的标杆品牌,都无法控制“特仑苏”的价格,国内比“蒙牛”更强的品牌也不算多,同时,品牌商各区域为了完成指标,补贴当地经销商的跨区串货越演越烈,本地品牌商办事处,有多少费用去给自己的同伴填坑,买货的行为一定会无法支撑区域价盘的控制,与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做不增值的工作,不如顺应大势,积极和“折扣”模式以合理的方式合作,也请品牌商把串货的费用补贴给自己的经销商,放弃急功近利的操作手段,保住地盘和份额,双向奔赴。


做为经历零售采购、营运、经销商、品牌代表的从业人员,笔者认为,从零售行业的以前、现在和可以看到的未来,去除中间商,就是一个伪命题,经销商在“回归价值”的变革中,虽然 “上不着天,下不踩地”,但做为“零供关系”中不可或缺的纽带,必须对自己的经营深耕细作,同时积极调整姿态,配合品牌商的市场推广和做为零售商的采购延伸,用更全面、专业的解决方案,为上下游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简介:零售荆言,31年零售行业老兵,历任上市公司超市板块店总,采购总,副总裁,实操经验丰富,对零售行业有独特的见解和认知。



零售圈
让大部分零售老板看见未来零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