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庄窝张氏家风之读书重教

文摘   2024-11-17 19:49   辽宁  

根据族人介绍和本人调查研究,我闫庄窝张氏家族(包括外迁的各分支)有如下家族传统:勤劳俭朴、乐善好施、读书重教、诚信友善、安分守己、爱岗敬业等,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在各自岗位上做出应有贡献。
本文首先介绍我张氏家族读书重教的传统。
明清时期闫庄窝张氏涌现出很多读书人,庠生、贡生、廪生、增生、监生、太学生几十人,清代出了家族第一个举人(张允恭),民国时期出了家族第一个近代大学生(张履亨,山西大学毕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家族中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上百人,其中不乏硕士、博士、教授、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外留学生等高学历,高层次人才。


清光绪年间举人张允恭在《张氏家谱序》中记载张氏先人的事迹时写到:张氏“忠义受朝廷旌表,节孝为邑乘流传,至如为邑令,为教职,为主簿,游泮食廪(接受官方教育),入成均吏员者以百余计,诚是邦望族也。”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我们家族祖上接受官方教育,出任地方官职的情况,体现了家族拥有读书重教的传统,关于张氏家族受教育情况详见附录《明代以来张氏历代祖先中接受教育、受到朝廷封赐的情况》。


张允恭在《张氏家谱序》
张忠胜在《闫庄窝张氏西头股族谱》中总结张氏家风说:“我祖仁孝盖世,受朝廷旌表入泮者,享受皇恩奉银,数百人功成名就,办私塾入国子监,最早有出仕上海主簿(八世张凤),光宗耀祖。我西头股自宏生十七世人(祖)以来,庠生、贡生、武官、太学生,例授文郎、文林郎等不胜枚举,……因此张氏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
张忠胜《闫庄窝张氏西头股族谱》节选
张忠胜在《闫庄窝张氏西头股族谱》中还记载了族人读书勤学的事迹:
“张步瀛,举人允恭之子,庠生,十四岁入泮,人称神童,他幼年熟读唐诗宋词,受父亲文才之熏陶,天资聪慧,文墨不凡……十九岁在县书院任教,英年早逝。”
民国时期,张氏家族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张履亨,他192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文学院英国文学系。张忠胜记载履亨“早年就读于山西大学堂,英语出众”……“一生教书、行医,以德为本”
张忠胜闫庄窝张氏西头股族谱记载张履亨事迹
张俊林在《我热恋的故乡》一诗中称赞家乡和家族:“我的故乡,文化底蕴浓厚,历史上曾是书香门第……”
张忠胜在《闫庄窝张氏西头股族谱》记载的部分家族成员受教育情况

闫庄窝村张氏大专以上部分人员名录(如下,张俊林提供)

明代以来张氏历代祖先中接受教育、受到朝廷封赐的情况(根据闫庄窝张氏家布统计,部分外迁族人没有记录,张俊林提供资料):

六世:恪(勅旌义民)
七世:宗泰(监生)、宗义(恩赐七品)
八世:凤(例贡生,上海县主簿)
九世:铣(太学生,泾阳县主簿)
十三世:所能(庠生),所知(庠生),所养(庠生)。
十四世:昭(增生),琦(庠生),琬(庠生),溥(恩贡生,知县),鳌(武生)。
十五世:士林(监生),士景(庠生),士英(庠生)。
十七世:岩(廪生),宏生(例授修职郎)、茂生(太学生)。
十八世:增(监生),继楠(庠生),继夔(庠生),继淳(庠生)。
十九世:鹏鸣(庠生),鹏翴(恩贡生),鹏翥(例贡生),鹏翠(廪生),鹏翎(增生),鹏灿(太学生),鹏星(庠生)。
二十世:斌(寿官),蟠龙(岁贡),玉田(文林郎,太学生),力田(太学生),殿(服)田(太学生),在田(庠生),文达(从九),文学(监生),文光(庠生),文英,文蔚(庠生),文熙(耆宾),文炳(庠生)。
二十一世:淑(庠生),建元(寿官,文林郎),建中(俏生,文林郎),建侯(武生,例授文林郎),廷英(寿官),廷玉(俏生),开元(太学生),振家(庠生)、振声(从九),生贵(登仕郎)。
二十二世:百龄(文林郎),千龄(俏生,文林郎),嗣音(庠生),嗣亻怨(悠)(庠生),嗣鼎(庠生),佐(贡生)
二十三世:孝恭(从九品),懿恭(文林郎),温恭(文林郎),允恭(举人),懋修(副贡生)、启明(庠生)。
二十四世:步瀛(庠生),举人允恭之子,
二十五世:张履亨(山西大学毕业),张瑞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海荣(本科)
二十六世:张立军(大专)、张小军(本科)、张立新(中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张保春(本科)、张永录(本科)、张月清(本科)
二十七世:张瑾(本科)、张亮(大专)、张利东(本科)、张鑫(大专)、张晓平(本科)、张军(本科)、张智(大专)、张晓刚(本科)

《赞皇长沙张氏家谱》(张会珍提供)记载了很多族人读书勤学的事迹,如下文
张佐,自幼从邑庠生家堂兄张伦读书,先入文庠,后蒙恩贡,后办新政,为西区绅士,在警察所充当警董,又考取自治毕业生,采集谱书,永传后世。

张伦:发贵长子,自幼从师读书,性敏好学,故致五经全读,迨采芹后设教多年,因材善诱,询可谓后世有述焉。
张儒:生贵第五子,游泮水名列学宫,书香门第于此可见。


张修:永贵次子,在家从堂兄伦受业,学文作诗以求后来进身之路,不意停科未得功名。


张举:荣贵长子也,受父家传,阴阳数理讲究精通,庶见子承父业方能有益于世焉。


外迁赞皇长沙族人中专以上人员名录(如下,张会珍提供):

外迁东北族人大专以上名录(如下)


以上资料充分证明,我们闫庄窝张氏家族自明清以来就有读书重教的优良传统(家风),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现在,希望这种家风继续传承下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人才,这既是个人也是家族的荣耀。




文中相关名词解释:

庠生:科举制时称府、州、县学的生员,明清时为秀才的别称。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岁贡:科举时代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 清 两代,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故称。
廪生、增生: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
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具有此资格的人,就可以和秀才一样应乡试。取得资格的方法有两种:一、荫监,即由祖先的勋劳资历,按规定的制度取得。二、例监,即用捐纳的方式取得。
武生:明清时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武童生,通称武生员。习称武秀才。
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闱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得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不必参加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又称“半个秀才”。
登仕郎:登仕郎是文散官名,清朝正九品文官概授散阶登仕郞。
文林郎:文散官名,清朝时为正七品(知县)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来定级别,就好比说“行政级别”一样。
修职郎:文散阶称号。明朝置,为文职正八品之升授,属四十二散阶之第三十五阶。清朝沿之,为文职正八品之封赠,属十八阶之第十五阶。
太学生:在太学或国子监中就学的学生,也称监生。
例贡生: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故称例贡,不算正途。
副贡生:清代科举考试时因名额限制,未能列于正榜而文字优良者,于发榜时,别取若干,列其姓名于正榜之后,称为「副贡」。
恩贡生:明清科举制度规定,每年由府、州、县选送廪生入京都国子监肄业,称为岁贡。凡遇皇帝登极或其他庆典而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外再加选一次,称为“恩贡”。
耆宾:清代乡饮酒之礼制。每年由诸州县简选年高望重的绅士,一人为宾,次为介,再次为众宾,详报督抚,举行乡饮酒礼。所举宾介姓名籍贯造册送礼部备案,称为乡饮耆宾。
寿官:寿官是对寿星的一种别称,是一种官方授予的称呼,主要是八品或九品。寿官主要分布在明朝和清朝各个时期,不同时期,对年龄、选择条件、奖励物品都有所不同。寿官是个虚职,又是一种荣誉。奖励“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只有官帽官服、没有爵位。受赐年龄最初为百岁,到万历以后降为七十岁。

马坊闫庄窝张氏家族
研究和顺马坊、昔阳闫庄窝张氏历史、迁徙、分布、人物、家风、家谱,传承优秀家风,寻根、续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