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人物(15):艰苦创业的当家人张小巴

文摘   2024-11-02 21:09   辽宁  

文章来源:翟贵元《蒙山村史》;()中为编者注释

张小巴

张小巴,讳永吉(一说永德,存疑),民国九年(1920年)出生在(蒙山村)大洼一户农民家庭。从小务农,抗日战争时期接受了革命思想,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在其心里深埋下了革命的种子,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一九五四年蒙山乡成立,经过民主选举担任了蒙山乡乡长(不脱产)。一九五六年蒙山乡与闫庄窝乡合并,任闫庄窝乡党总支副书记。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撤乡并社闫庄窝乡并入城关公社,任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一九五九年,时任蒙山党支部书记的李恒信要迁厚庄,公社决定他返回蒙山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

蒙山风景

人民公社化前,蒙山村有雪窖岭、白土圪梁、黄岩沟三个高级农业社。公社化后,三个高级社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原来的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以大队为一个核算单位,一百多户人家四五百口人称了一个大家庭,在这种新形势下,服从组织安排回到蒙山当了家。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蒙山的基础差、底子薄,新生的全民所有制在探索中。几百亩圪低圪台的梯田、几十头牛、驴、和上百口劳动力就全部交给了他。那时,蒙山的生产力低下,社员收入微薄、劳动日分值羞涩(每个劳动日的分值在一角至两角之间徘徊)。群众们温饱问题不能解决,文化人的缺少是最头疼的事情,好不容易熬到六零年出了一个初中毕业生,也是被县政府抢先录用。

蒙山村

上任伊始,压力很大。如何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艰巨任务?在他家的土炕上翻来覆去寻找答案。最后的答案是家有十件事,先挑紧的办。目前蒙山迫在眉睫的是解决富裕劳动力的问题,他立即召集大队干部们一起研究决定了男女劳动力的合理使用。根据实际情况及各自的特长,除了当时农业队的人员富余的人员又组成了林业队、牧业队、副业队(副业队又分建筑组、编织组、粉坊、铁业组、木工组),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万事开头难,既然是迈出了第一步,再迈第二步。在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除了强化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外,又购进了骡马、羊群,还发展养鹿、养兔、养鸡、养猪。接着开通了白土圪梁到张家山岭的公路,大队拴了马车,解决了肩挑人担的问题。集体经济壮大,又购买了大型拖拉机。在张家山岭和西圪梁建了两个矾石场和石籽坊。几年功夫,各项收入不断增长,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劳动日的分值又从三角、五角、七角、一元、两元逐步提高,欠款户没有了,存款户增加了。

六十年代初,蒙山通了电、通了公路,接着就解决了人畜吃水的问题。先后在松树洼、白土圪梁、穆昌平共修了五个蓄水池,铺设了水管道,将洪水的泉水顶上来。

村看村,户看户。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公社各大队都建设新农村。张小巴与支部一班人不甘落后于其他村,根据实际情况以白土圪梁为中心建设新农村。石头就地取材,砖自己动手烧制,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热潮。社员们在张小巴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到二年功夫一孔孔的新窑洞,一排排的钢瓦房拔地而起。散居的农户断断续续乔迁新居,白土圪梁形成了名正言顺的村落,张小巴仍然居住在大洼祖传的破旧窑洞里。

蒙山大队已经不是从前的蒙山沟了,百头大牲口、千只羊,鹿成群、兔满圈、家家户户栏存猪。大队的固定资产不断提升,集体的资产达到四五十万,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张小巴最关心的教育事业。蒙山从没人识字到开班小学,由初级小学升格到完全小学。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付出了他的心血,这时他又忙着申办示范中学。蒙山条件差就积极创造条件,修校舍、购买学校的用品用具。仅申办学校公社、县革委、地区各个署就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批准了蒙山大队成立了昔阳县第一所农村示范中学。这所中心培养了一代新人,成了村里的骨干力量。

张小巴二十多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小车不倒只管推。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这时来往的人多了起来。有县、社领导下乡的,还有上级来检查的,北京、榆次的知青选择来蒙山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也有外地客人学习参观的。

村里的人都知道,他居住的房子仍然是先辈们留下的。到他已经是第四代,墙皮发黄土炕上的被子虽然干净但也是补丁摞补丁,家里摆的家装是一只橱柜,一把摇摇晃晃的太师椅是土改时分的果实。厨房里的炊具、灶具早就到了“退休年龄”,他常提着的旱烟袋也超期服役了,唯有正面墙上贴着的毛主席像每年更换一次。他是优秀的当家人。

二零零二年,张小巴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二。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他给蒙山留下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道德品质,他人虽走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昔阳闫庄窝张氏
研究和顺马坊、昔阳闫庄窝张氏历史、迁徙、分布、人物、家风、家谱,传承优秀家风,寻根、续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