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昔阳县志》中记载的昔阳民风

文摘   2024-09-25 17:42   辽宁  
民国四年《续修昔阳县志》卷一风俗志记载昔阳风俗原文如下
《旧志》云:其俗淳厚勤俭,力田而少文,人业耕耘,鲜事织絍(rèn)。男子不远游,妇女不交易,士夫不衣文绣,不乘舆马,盖古陶唐氏之遗风乎!《祝志》云:秉性躁劲,赋气果决。《平定志》云:旧属惟寿、盂二邑素称富饶,虽本州莫逮焉。其最瘠(jí)苦者乐平,而风俗亦较朴素,乡大夫及诸生犹多自好,未尝以事干县庭,则庶几其近古欤()!
其闾阎勤苦务本,习尚节俭,日用饮食多餍(yàn)齑(jī)粥,虽糟糠不弃。衣惟布褐,即妇女之服纨(wán)绔(kù)亦不概见,此其俗习固无奢侈之虞,以故生其地者厚重寡欲。其人往往多寿,虽秉质使然,要亦风气之淳(chún)慤(què)所致哉。至于游戏饮博之徒为患闾里,溷(hùn)浊鄽(chán)市者间亦有之,倘或转相慕效,其渐不可不预为之防也。
清高宗(乾隆)省方山右御制诗云:"唐风知尚俭,示礼要为先"。此数言诚治晋不易之道,百官 万氏所宜服膺而勿失者也。为政者诚能崇实黜浮,礼陶乐淑,优柔之以化其悍忿,绳东之以祛其惰游,由朴素之质济之于大雅之堂,则移风易俗,其进化正未可量也。
昔阳僻处一隅,地瘠民贫,故俗尚勤俭,自来以古朴称,奈人多故步自封,乐守旧而不乐维新,善保存而不善进行时际竞争,因循遗误,每事落人后尘,则亦风土之弊也。人多薄于饮食衣服,而丰于事神,大抵以演剧上会为隆重之礼,无论城镇乡村,每年每村皆演神戏,或一二台,或三四台不等。又各村定期接送神驾,演剧上会,靡费至数十百千,而多数人且称心得意焉,何其诞也?知其俗而遇其流,是在有心人之善为转移耳!


白话文翻译


风俗《旧志》说:那里的风俗淳厚勤俭,重视农业而轻视文化,人们从事耕作,很少从事纺织。男子不远游,妇女不参与交易,士大夫不穿绣有花纹的衣服,不乘坐车马,这大概是古代陶唐氏遗留下来的风尚吧!《祝志》说:那里的人性格急躁刚劲,气质果断。《平定志》说:旧属中只有寿阳、盂县两地素称富饶,即使是本州也比不上。其中最贫困的是乐平,但风俗也比较朴素,乡大夫和读书人大多洁身自好,不曾因事牵连到官府,这大概是接近古风了吧!那里的百姓勤劳节俭,习惯崇尚节俭,日常饮食多是咸菜粥,即使是糟糠也不丢弃。衣服只是粗布,就连妇女的服装也没有纨绔子弟的华丽,这种习俗本来就没有奢侈的忧虑,因此生长在那里的人厚重少欲。那里的人大多长寿,虽然是天生的体质,但也要归功于淳朴的风气。至于那些游戏赌博之徒成为乡里的祸害,扰乱市场的人偶尔也有,倘若他们互相效仿,这种风气就不能不预先防备了。清高宗(乾隆)巡视山西时御制的诗说:“唐风知尚俭,示礼要为先”。这几句话确实是治理山西的不易之道,百官万民都应该信守而不失。

为政者如果能崇尚实际、摒弃浮华,用礼乐来陶冶性情,用柔和的方式来化解他们的凶悍愤怒,用规矩来约束他们的懒惰游荡,由朴素的本质提升到高雅的境界,那么移风易俗,其进步就不可限量了。昔阳地处偏僻一角,土地贫瘠民众贫困,所以风俗崇尚勤俭,自古以来就以古朴著称。但人们多因循守旧,乐于守旧而不乐于创新,善于保存而不善于与时俱进,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因循守旧、延误时机,每件事都落在别人后面,这也是风土之弊啊。人们多在饮食衣服上节俭,而在祭祀神灵上却慷慨大方,大都以演戏聚会为隆重的礼仪,无论城镇乡村,每年每村都要演戏祭神,或一两台,或三四台不等。又各村定期接送神像,演戏聚会,花费多达成百上千,而多数人却心满意足,这又是多么荒诞啊!了解他们的习俗并遇到他们的流弊,就在于有心人的善于引导改变了!

昔阳闫庄窝张氏
研究和顺马坊、昔阳闫庄窝张氏历史、迁徙、分布、人物、家风、家谱,传承优秀家风,寻根、续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