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藏人在庙里上供

健康   文学   2024-05-16 19:01   北京  

看西藏人在庙里上供


—无心—


  曾写过《藏天云》《扎西达杰409》《八角街的傍晚》、《没去过西藏的人眼里的西藏》等文,写的都是将近二十年前的情境。近年去西藏的朋友说很多东西都跟那时不一样了,而我仍怀着当年的情愫。


  在拉萨通火车以前,那里的内地游客并不算很多,大多数去那里的内地人都是乘飞机或坐长途车,也有少数自驾、骑行的。在2005年秋季以前,飞往拉萨的只有国航的航班,从北京飞过去全程要3000多块钱。2005年8月底的时候,我在拉萨得知,川航也能飞拉萨了。


  当时从贡嘎机场到拉萨需要很长时间,后来建了新公路,时间大大缩短。在西藏进的第一座庙,便是在从机场到拉萨途中,当地人告诉我是观音寺,后来在拉萨向别人问起,竟没人知道观音寺,现在想想,似乎应该是卓玛拉康。也是在这个寺里,第一次见识了西藏人敬佛和内地人的很大不同。为了简化一下文字,后面就用“佛”来代指一切佛、菩萨、罗汉等等吧。



  一个大殿里,几尊塑像被罩在大玻璃窗内,同路的藏民们倒身便拜。玻璃窗前窄窄的台子上放着很多零散的纸币,都是面值一毛、五毛的零钱,只有几张是一块的,有的塑像前钱较多甚至都落在了地上;窗户边的缝隙上也插着很多钱,有的面额很大,其中还有很多外币。我看见藏民拜完后在面前的台子上放上一毛钱,然后就去拜下一尊像,他们跟我说,要给钱一毛就行。以内地人进庙捐钱的习惯看,只捐一毛钱实在太没面子,拿不出手,但是当地人说这样捐钱不会有负担、心意到了就好,那些一百元的大票都是内地人放的。


  出外旅行带钱多,通常随身不会带太零散的钱怕占地方,最小面值也是一块的,当地人说:你可以放一块钱自己找回九毛来。我听了很诧异,但很快就看见有人拜完以后,把一块钱放在钱堆里,然后翻找着拿出九毛钱,非常地自然,完全没有别人干预。可我还是觉得只放一毛钱抹不开面,更别说自己找钱了,不过没过多久,我就明白了这一毛钱的莫大“功力”。


  进了拉萨第一个要去的便是大昭寺。大昭寺门口的广场上两边各有一溜卖哈达的摊子,大概看了看,最朴素的每条四块钱,而很华丽的那种要三十元,当地人说:你买最便宜的就行。广场上有些看样子是远来的藏民,带着很多哈达,比摊子上最朴素的还要朴素,当地人说那些一条只要两块钱。



  大昭寺里人很满,很多人手里都提着一只暖水瓶和一个小塑料袋。我随着他们顺时针地一个殿一个殿地进去,里面通路狭窄,人们紧挨着往前移动,在每一尊佛像的脚下放上一毛钱,带着哈达的人们把哈达放在佛像的身前或披在佛像身上。殿的中间有供台,上面有燃着的酥油灯,那些带着小塑料袋的人用一只小汤匙从袋里盛出一点东西添到油灯里,原来那袋里装的是酥油。才只几个殿转下来,好像就已经看了几十尊佛像了,这才明白,如果每尊佛像都供上一块钱,那只这一座寺院就会让人难以承受了,而每尊佛像供上一毛钱,真就如当地人所说的,“我们(供奉)完全没有负担”。


  有些大殿里比较空旷,边上会有些寺里的僧人坐在那里“吽吽吽吽”地诵经,他们每人身边放着一只酒壶样的容器,那些拿着暖壶的人会走过去,给那些僧人的酒壶里添上一点。那时我还不知道添的是什么,一直猜想是水还是牛奶。这个问题后来在别的寺里找到了答案。


  在山南一个人不多的寺里,正慢慢闲看时,边上几个僧人中的一个冲我招手示意我过去,端起身边的酒壶向我比划着,旁边的人发现我不明所以,赶紧提醒我伸出手去接,那僧人在我的手心里倒了一点酒壶中的东西,我学着旁边人的样子,用嘴在手心吸了一口,然后把剩下的胡撸到脑袋上。那东西有一点点酥油的味道,原来是酥油水。后来留意了一下,在很多寺里看见当地人会主动去向那些僧人要酥油水,吸一口然后抹到头上,合十向僧人致谢,在僧人面前放上一毛钱。那酥油水味道很轻,但也赶上一回味道很重的,喝到嘴里稍微有点不适应,而后几天里头上一直散发着那味道。



  有些寺的殿里放着些座椅,上面也堆着零钱,那是以前有名高僧曾经坐过的,上面钱的多少代表着那位高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佛像前一样,没人看管,人们会放下整钱后自己在那里找零。


  我并非崇佛之人,在藏地庙中却也免不了随喜,彻底放下一毛钱之障以后,另一个困惑随之而来——身上没有那么多零钱。这个困惑不止我有,也常听来敬佛的内地香客提起,佛太多了,五毛的、一块的、五块的钱很快都没了,再供就得给十块的了,实在吃不消。还是当地人好心地告诉我:可以找喇嘛换零钱,很多庙门口都可以。按照他们的指点,到大昭寺门口看见一个坐在那里的老喇嘛,直觉上认定就是他了,大着胆子但多少还略带不好意思地问在哪里能换零钱,老喇嘛当即高兴地一边拿出两三叠钱一边问要换多少,我换了十块,于是有了厚厚一叠一毛一毛的零钱。


  藏民说:我们敬佛“不比富”。

(2024.5.16)




末儒堂
观山观水得观自在 修心修性不修边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