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央企红利50ETF(520990):把握港股通央企红利机遇

财富   财经   2024-12-01 21:05   上海  


摘要

Abstract

1.红利指数的演变及央企在其中的作用红利指数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 2005年至2009年,第一批红利指数诞生,指数全市场选股,单指数覆盖市场有限;(2) 2010年至2013年,出现宽基或行业主题内优选高股息样本,A股国央企为主题的红利指数应运而生,与其他公司相比,A股国央企上市公司历年分红总额高,长期内平均分红累计增速占优;(3) 2013年末至今,出现“红利+”Smartbeta指数,加权方式更多样。国央企红利指数扩容至港股,与A股同类公司相比,港股国央企公司历年平均分红占优,且港股央企公司分红表现更好。
2.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指数专注高息周期行业,前五大成分股集中。根据Wind,截至2024.11.26,指数涵盖17个中证一级行业,其中石油石化、通信、煤炭配置权重较高,对应占比分别为:31%、22%、14%,三者合计权重67%。重仓股方面,指数前五大成分股权重合计约49%,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合计约69%。

业绩表现优于主流宽基指数,股息率有所回升,近3年预测分红年均增速在同类中上。股息率方面,截至2024.11.26,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近12个月股息率低于可比港股红利指数,区间内股息率有所上升。中性预期下近3年指数预期分红增速在可比指数中上游。盈利预测方面,指数Wind一致预期下近3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处于可比指数中上游。

指数市盈率估值位于历史中游、同类指数近3年分位数低位。根据Wind,截至2024.11.26,该指数的PE(TTM)和PB(LF)分别为7.24倍和0.72倍,分别位于2023.9.13以来的46.80%、33.67%分位。与同类港股红利指数相比,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当期市盈率与市净率估值同类中上游,近3年来的对应估值分位数均为同类指数下游

3.港股央企红利50ETF景顺长城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代码:520990,扩位证券简称:港股央企红利50ETF)是追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收益率(使用估值汇率折算)的ETF产品。该ETF于2024年6月26日成立,于2024年7月10日上市。


风险提示

本文仅对所研究的基金产品情况进行分析,产品的统计情况可能随着时间和市场的变化以及统计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本文仅在合理的假设范围讨论,文中数据均为历史数据,基于模型得到的相关结论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刻画现实环境以及预测未来;本文不作为任何产品的投资建议。




一、 红利指数的演变

央企在其中的作用





本文如无特别说明,数据来源均为Wind数据。
梳理红利指数的发展历程,可以将红利指数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年至2009年,市场上出现第一批红利指数,红利指数开始萌芽,该阶段指数全市场选股,单指数覆盖市场有限,一般采用股息率加权或自由流通市值加权;第二阶段为2010年至2013年,该阶段出现宽基或行业主题内优选高股息样本,加权方式也有所发展;第三阶段为2013年末至今,该阶段将红利与其他因子相结合并催生“红利+”的多因子Smartbeta指数,加权方式上更加多样化。此外,互联互通机制的出现使指数样本可跨多市场。


1.1

阶段1:红利指数萌芽


2005年至2009年,国内第一批红利指数诞生,该阶段红利指数全市场选股,单指数覆盖市场有限,加权方式也相对有限。从选股范围来看,该批指数覆盖沪港深市场,选样分别来自上交所上市公司(上证红利指数)、深交所上市公司(深证红利指数)、港交所上市公司(中证香港红利指数)以及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国证红利指数、中证红利指数),单指数最多覆盖两个市场;指数加权方式包括股息率加权(后续修订)与自由流通市值加权。

1.2

阶段2:宽基及行业主题

与红利结合,指数体系扩张


2010年至2013年,国内红利指数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该阶段内红利指数与宽基、行业主题相融合,指数加权方式也更丰富。一方面,市场上出现了沪深300红利指数、中证500红利指数等“宽基+红利”的组合,另一方面,国企红利、央企红利等“主题+红利”,能源红利、消费红利、原材料红利等“行业+红利”也逐渐兴起,红利指数系列进一步丰富。此外,指数加权方式方面,出现了等权加权,加权方式进一步丰富.

该阶段,市场出现以国央企为主题的红利指数,在加权方式均采用股息率加权。国央企主题红利指数的出现,对丰富红利指数体系、迎合资产配置需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与非国央企上市公司相比,A股国央企上市公司历年分红总额高,长期内平均分红累计增速较为优异。

国央企在分红规模方面相对其他上市公司具有优越性。根据Wind2015年至2023年,A股国央企分红总额由6027亿元增长至14885亿元,非国央企上市公司分红总额由2218亿元增长至7414亿元;已分红的公司内,国央企平均分红总额由8亿元增长至15亿元,非国央企上市公司平均分红总额由2亿元增长至3亿元。

头部国央企历年分红表现更突出,累计分红增速较高。根据Wind2015年至2023年,已分红的A股上市公司内前50大国央企平均分红金额由96亿元增长至212亿元,全部国央企平均分红总额由8亿元增长至15亿元,分红金额在国央企内呈现头部效应。2015年分红总额为基础并统计2016年以来上市公司平均分红的累计增速,前50大国央企历年增速均高于已分红国央企整体与非国央企上市公司。


1.3

阶段3:融合其他因子,

加权方式多样化


2013年至今,红利指数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该阶段红利与其他因子融合并催生多因子指数;ESG因子加权、调整股息率加权等方式的出现使加权方式进一步多样化;互联互通的出现带动红利指数跨市场选股。因子融合方面,为了达到不同的投资目标,低波、质量等因子加入红利指数,催生复合因子的Smartbeta指数;指数加权方面,出现了波动率加权、ESG因子加权、调整股息率加权、调整自由流通市值加权等加权方式,加权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此外,互联互通机制对指数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指数样本空间可横跨多市场。

该阶段,国央红利指数覆盖市场延伸至香港,在加权方式上增加调整市值加权、净股息率加权,指数体系进一步丰富。

A股上市公司相比,港股国央企上市公司历年平均分红总额占优,其中港股央企上市公司分红表现更好。根据Wind2015年至2023年,已分红的AH国央企上市公司中,港股市场国央企上市公司平均分红总额由30亿元增长至47亿元,而A股国央企上市公司平均分红总额由8亿元增长至15亿元;其中,港股市场内央企上市公司平均分红总额由48亿元上升至77亿元,平均分红水平更高。




二、国新港股通央企

红利指数特征分析

2.1

指数简介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由国新投资有限公司定制,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名录中分红水平稳定且股息率较高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港股通范围内股息率较高的央企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指数基日和基点:

该指数以20161230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

样本空间

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样本;

可投资性筛选:

对样本空间内证券,计算每月的日换手率中位数作为月换手率,剔除过去12个月或过去3个月平均月换手率不足0.1%的证券,除非该证券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大于5000万港元;

选样方法:

1对于样本空间内符合流动性筛选条件的证券,选取属于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名录,以及实际控制权或第一大股东归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的上市公司证券

2在上述证券中,选取金融、房地产行业中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排名第一的证券及其他行业的全部证券作为待选证券

3在上述待选证券中,选取过去三年连续分红且过去三年股利支付率的均值和过去一年股利支付率均大于0且小于1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待选样本

4在上述待选样本中,按照过去三年平均股息率由高到低排名,选取排名靠前的50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2.2

业绩表现:表现优于主流宽基

指数与部分同类可比指数

与港股宽基指数相比,近年来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收益占优根据Wind,与港股综合、恒生港股通、港股通50相比,自2016.12.302024.11.26,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累计收益占优。从年度收益来看,截至2024.11.26, 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2018年、2021年至2024年均跑赢上述港股宽基指数。


长期内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风险收益指标领先于主要宽基指数2017.1.12024.11.26期间,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年化夏普比率、区间最大回撤分别为:8.95%0.4118.09%,整体相对港股宽基指数占优。

与同类港股红利指数相比,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在2018年、2021年至2023年跑赢大部分可比指数根据Wind2018年与2021年,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跑赢列示的可比港股通红利指数;2022年与2023年,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跑赢港股通央企红利、港股通高股息、港股通高息精选、港股通红利低波、SHS高股息指数;截至2024.11.26,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跑赢港股通高息精选、华证景智港股红利指数、SHS高股息指数。

长期来看,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风险收益指标领先于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2017.1.12024.11.26期间,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年化夏普比率、区间最大回撤相对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占优;指数年化夏普比优于港股通高息精选指数


与内地红利指数相比,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在2018年、2021年至2024年跑赢大部分可比指数截至2024.11.26,根据Wind2018年、2022年至2024年,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跑赢列示的内地红利指数指数;2021年,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跑赢中证红利、国企红利、央企红利、红利低波、高息策略、红利质量指数。

长期来看,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风险收益指标弱于可比沪深红利指数2017.1.12024.11.26期间,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年化收益率、年化夏普比率、区间最大回撤相对可比沪深红利指数弱。



2.3

市值与板块:市值分布广泛


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成分股市值空间分布比较广泛,涵盖了大中小各种类型的股票,总市值维度大盘股居多。根据Wind,截至2024.11.26,总市值维度,有27%的成分股总市值大于1000亿元,总市值中位数443亿港元;流通市值维度,有45%的成分股流通市值小于200亿元,流通市值中位数206亿港元。


2.4

行业分布:专注高息周期行业,

前五大成分股集中


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行业分布广泛,成分主要集中于石油石化、通信、煤炭等周期行业。根据Wind,截至2024.11.26,指数涵盖17个中证一级行业,其中石油石化、通信、煤炭配置权重较高,对应占比分别为:31%22%14%,三者合计权重67%。中证二级行业分布来看,指数成分股在电力(19%)、通信服务(13%)、医药商业(11%)、基础建设(10%)等行业占比较高。

此外,中证三级行业方面,指数成分股配置较高的行业有:风力发电(14%)、医药流通(11%)、基建市政工程(10%)、油气开采(10%)。

与同类港股红利指数相比,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在成分股方面更侧重周期板块。根据Wind,截至2024.11.26,中证一级行业分布来看,指数相对港股通央企红利、港股通高股息、港股通高息精选、港股通红利低波指数超配石油石化、通信、煤炭、公用事业,低配交通运输、非银金融行业。

从权重股分布来看,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成分股相对集中。截至2024.11.26,指数前五大成分股权重合计约49%,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合计约69%,指数成分股权重分布较为集中


2.5

分红情况:股息率有所回升,

近3年预测年均增速在同类中上


股息率方面,截至2024.11.26,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近12个月股息率低于可比港股红利指数,区间内股息率有所上升根据Wind2023.9.132024.11.26,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近12个月股息率低于可比港股红利指数,上述区间内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股息率有所上升,其他可比港股红利指数股息率有所下降。

中性预期下近3年指数预期分红增速在可比指数中上游根据Wind,以2023年股利支付率为基础,结合Wind一致预期下指数成分股在2024年、2025年、2026年的净利润预测值,测算指数未来三年的预测分红总额及增速。从预测结果来看,近3年中性预期下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分红年均复合增速在同类港股红利指数中上游,仅次于港股通高息精选指数。


2.6

财务指标:一致预期

近3年营收与归母净利润

增速位于可比指数中上游


从盈利预测看,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预测下近3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与归母净利润增速处于可比指数中上游。根据Wind,主营业务收入方面,截至2024.11.262024年至2026年指数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7%3%4%,年均复合增速为0%,年均复合增速高于同期港股通高息精选指数、港股通高股息指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归母净利润方面,截至2024.11.262024年至2026年指数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4%6%6%,年均复合增速为8%,年均复合增速高于同期港股通高股息精选指数、SHS高股息指数、港股通高股息指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

2.7

估值情况:市盈率估值位于历史

中游、同类指数近3年分位数低位


估值方面,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当期估值位于历史适中位置。根据Wind,截至2024.11.26,该指数的PETTM)和PBLF)分别为7.24倍和0.72倍,自2023913日以来,该指数目前的PETTM)位于历史46.80%分位的位置,PBLF)位于历史33.67%分位的位置。

与同类港股红利指数相比,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当期市盈率与市净率估值同类中上游,近3年来的对应估值分位数均为同类指数下游。根据Wind,截至2024.11.26,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近3年市盈率(TTM)分位数低于可比港股红利指数;近3年指数市净率(LF)分位数仅高于港股通高息精选指数。





三、景顺长城中证国新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


3.1

管理人介绍


景顺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612日,是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基金字[2003]76号文批准设立的国内首家中美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景顺长城基金由景顺与长城证券联合开滦集团和实德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其中景顺和长城证券各持有49%的公司股份。公司注册资本1.3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深圳,在北京、上海、广州设有分公司。

根据Wind,截至2024.11.29,景顺长城基金在管产品合计规模约5804亿元,其中非货币基金规模约4098亿元。以产品的投资方式分类,该管理人在管ETF产品规模约456亿元,其中权益ETF规模约356亿元。


3.2

产品介绍


景顺长城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代码:520990,扩位证券简称:港股央企红利50ETF)是追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收益率(使用估值汇率折算)ETF产品。该ETF由景顺长城基金发行,旨在紧密跟踪标的指数,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以期获得与标的指数收益相似的回报。根据Wind,该基金于2024626日成立,于2024710日上市。


3.3

持有人分布:个人

与机构相对均衡


从投资者结构来看,个人与机构持有比例相对均衡,个人持有占比略高一筹。根据Wind,截至2024H1,该产品的个人持有比例与机构持有比例分别为:56%44%,个人持有与机构持有比例相对均衡,个人持有比例小幅占优。


风险提示

本文仅对所研究的基金产品情况进行分析,产品的统计情况可能随着时间和市场的变化以及统计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本文仅在合理的假设范围讨论,文中数据均为历史数据,基于模型得到的相关结论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刻画现实环境以及预测未来;本文不作为任何产品的投资建议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广发金融工程研究
定期发布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及观点,欢迎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