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机构非前台转向前台岗位——艰苦之路,你要选吗?

职场   职场   2024-12-04 21:27   广东  

这是CareerChoice公众号成立第六年,
第58篇原创泛金融职业发展文章。

写下这个题目,倍感压力山大。
点进来的朋友们,可能抱着很大的期待。然而,没有什么“一招鲜”或者“点石成金”的战术,可以快速学习。
甚至可能有不少身处非前台岗位的朋友,读完发现是“劝退”文——其实这倒也不错。
毕竟价值取向里,是愿意“开张吃三年”,还是“旱涝保收”,本来就没有对错,没有更好,只取决于哪个工作岗位、哪种工作方式,你自己更容易自洽而已。

开宗明义,先要把题目做个特别语境下的解析定义。
问:什么是本文里所指的“前台”岗位?
答:金融机构里的创利部门。以券商投行业务举例,承揽、承做、承销,都是“前台”岗位。以公募基金投资业务举例,基金经理就是最大的“前台”岗位。
有一个很简单的评判标准,如果这个岗位的奖金主要是根据业绩提成计算,那这就是个前台岗位。
但像部分岗位,比如券商的研究所里的行研人员,有的机构就更强调奖金,有的机构则比较“大锅饭”——但总体来说,放在研究所这个“事业部”的定位来看,行研本来就有一半销售(卖报告)的性质,而且都得代表所在券商去评选新财富等奖项,强调抛头露面的存在感,也是典型的“前台”。

问:那“非前台”岗位,就都是成本中心喽?
答:大概来看确实如此。一般来说,运营操作部门、法务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行政综合等等……
但精细地来说,现在不少业务团队里会配备“前置法务”人员,和公司法务部人员相比,他们的立场又会更“前台”一些。
而在财务部门,如果是融资条线,特别是房地产企业,那多半但都是要根据融资情况发奖金的,这种也明显是业务岗位,比较“前台”。
所以,先大概分分,肯定有中间模糊地带。我们这里是做一个粗线条分类。

问: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想要从非前台转向前台岗位?
答:一个人要费劲巴拉折腾半天,从现在的岗位上转型,必然得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诱人的、能激发自己全部动力的“大胡萝卜”在前面晃悠着。
从非前台转向前台,驱动力“大胡萝卜”可能有以下几种:
a.对金钱激励的迫切需求:
(说人话版本:喜欢钱、更喜欢提成奖金制度)
不少咨询者跟我说——我也喜欢钱啊!谁不喜欢钱?
我说:你那个“喜欢”啊,比较“叶公好龙”,虽然也说自己要挣大钱,但是一提到出差、应酬、加班、还有业绩波动、底薪未必高、每天高悬于头顶的业绩KPI,你就不那么喜欢了……
但是也有一部分候选人,直言不讳自己喜欢做销售,因为提成能算出来,每天上班路上都筹划着这个月的大单从哪个客户那里开出来,基本能保证斗志昂扬的状态——这可能是真喜欢。
前台,是组织内部层级未必高,但收入结构相对清晰透明的岗位。不需要一定用年资熬上去,等着前面人跳槽、退休;只要你能找到大客户,开出单来,你的奖金可能比总部的部门总还要高不少。
b.对成为组织里核心价值创造者的渴望:
(说人话版本:我就是要成为聚光灯下的那个佼佼者!)
大部分企业和机构,都是尤为看重销售等前台岗位的,除了前台,其他都是所谓“支持”部门。两者的被重视程度自然是不太一样。
对于部分候选人而言,可能还不完全是为了钱,而是TA特别在意也特别享受自己是组织里最重要的一员,话语权和自由度较大感觉——或者换个方式说,这就是这类员工的安全感来源。
事实上在今年,公募基金的机构销售,以及能够给基金拉来险资资金的融资人员,offer都是满天飞,火热得不行。对于很多机构来说,不管年景好坏,针对top sales(高绩效销售人员)人选,都是可以变出编制来的。无他,来了就是给单位挣钱嘛。
c. 希望自己始终在市场一线(in the market),了解最新趋势和产品潮流:
(说人话版本:我不允许这市场上有我不知道的八卦。)
从我做猎头的经验来看,前台人员比如销售、投资、投行人士,他们的各种消息是最多的,信息渠道来源也是最丰富的,而且也乐于和他人分享及交换市场情况。
而同样的一家基金或券商,后台人士可能勤勤恳恳数年如一日,隔个两三年电话沟通,发现对方的想法、对周遭的感知,是大差不差的。

其实这两者是否一定有优劣之分也说不好,因为后台就需要更为勤勉踏实、认真和“钝感”的人员。但对于一些性格活泼外向、以掌握更多市场信息为乐趣的人士而言,中后台的工作就未免太过于守成和模式化,比较闭塞。
典型的前台性格是:他们虽然喊着累,但心底仍然期待着成为空中飞人和高铁常旅客,习惯了每天见到不同的外部客户,对市场上发生的大小事项了如指掌……

问:什么样的人,不仅想,而且能从非前台转到前台岗位?
答:想赚大钱的人有、想存在感强、挥斥方遒的人有、想始终活跃在市场上的人选也都有。
但从非前台转到前台岗位,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工作挑战是巨大的。
真正能转型成功的人,不是没碰到这些挑战,而是上一问里的几种驱动力,有效地让他们的工作感受保持在正向水平。
(说人话版本:就算业绩考核让我很抓狂,但大单的奖金发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那么,笼统来看,挑战至少有以下两方面:
a.你是否能够一直喜欢、擅长和人沟通,能建立起深度的互信关系,且愿意把资源积累作为自己核心能力的最重要部分?
有的朋友觉得自己很社牛,很social,但不一定是很好的前台人员。
有的人看起来很内敛甚至腼腆,但你会发现关键时点和关键场合,总有人为TA助力。
所以,内向和外向(也就是MBTI里面的第一个维度:E还是I)不是绝对的区分,得看你整个人的个人品性、综合素养、影响人的能力,能否帮你成交,达成交易;以及,交易达成之后,对方是否还想和你成交第二单。
今天还在B站罗兰多女士(装修业主网红)的视频里听到一句话,深以为然:“一起经历过事情的人,才可以算得上朋友”。
好的销售,至少在金融领域里,不太可能短平快做一单算一单,一旦暴过雷,信誉度立刻到负值,还是得走长期路线来博弈。
此外,对于前台岗位而言,要想把产品/服务卖出去,把方案做到让客户接受,就意味着我们要深刻认同:自己是乙方。
什么算乙方?你能用服务精神去思考每一次和外部客户(甚至企业内部人士)的互动吗?你总是在不断地主动改善客户体验吗?
对方心情不好的时候,咱们要钝感一点——火不是冲我们发的;对方热情的时候,我们要敏感一点——也许还有N个乙方在争抢这个季度的预算。
听上去就是不容易的活儿对吧?那就对了,前台的钱哪能那么好赚的呢。别说普通前台岗位了,现在公募大买方的明星基金经理,都要开直播做宣传的好吧!
b.你是否能接受每年、每季度、每月份、每周、甚至每天无休止的业绩排名和绩效考核?
这个真的是,前台人员躲不开的紧箍咒。
不光是销售岗位,哪怕是业务承做人员,其实成长到一定阶段,也要面临揽项目的压力。
所以有的前台承做人员,兢兢业业做到了中年,忽然急流勇退想转后台或者改行,是TA忽然对本质工作审美疲劳了吗?可能吧。
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忽然发现自己的工作考核里,商务、BD、揽新的部分忽然重要起来,而自己的前五年或者十年,几乎下意识地忽略了这个关键能力的培养,或者说本质上还很排斥。
好的前台人员,因为业绩保持高位,所以心理上感受没啥影响,甚至还有点期待获得各类排名奖项的年会时刻。
而如果本身是情绪敏感一点的人群,业绩再平庸一点,就很容易放大企业因为要做绩效管理而上的种种手段。
就算企业本身不搞业绩排名和末位淘汰——就像现在双减政策下,小学不排名,不报分数,但是等到了初/高中,还是会有中/高考卡着,还是一分一操场,按照名次录取,那么激烈的竞争,大家就没法无视它。

好了,看到这里的朋友们,你的选择是前台,还是非前台?欢迎大家在评论里说说你们的想法。
下期我们再来讨论,一门心思想从非前台转向前台的朋友们,这条艰苦之路怎么计划,或许能少走弯路?


CareerChoice专攻泛金融职业发展方向的个人职业发展咨询及课程。
涵盖以下领域:
-金融行业(包括前中后台);
-泛商科圈(如互联网或上市公司)投资/战略/财务/法律/政府事务/人力等岗位。


定期发布:关于以上领域的原创文章、行业人士私人特邀约稿、精选相关行业内新鲜真实的招聘岗位信息。

1.CareerChoice个人职业发展1对1咨询项目,预约请查看公众号菜单“职业咨询”板块“1对1个人职业咨询”,并在后台发送“报名1对1咨询”。

2.Visible U泛金融职业发展成长营/课程项目,报名请查看公众号菜单“职业咨询”板块“在校生成长营/课程”,并在后台发送“报名成长营”。


点亮 ,鼓励我分享更多职场心得


CareerChoice职业发展咨询
CareerChoice专攻泛金融方向的个人职业发展咨询及课程。涵盖领域:金融行业(前中后台);泛商科圈(如互联网或上市公司)投资/战略/财务/法律/政府事务/人力等岗位。定期发布:以上领域原创文章、行业私人特邀约稿、精选真实招聘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