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者如果对自己要什么、不能接受什么都很清晰,反而可选项少。 很多东西是明白了自己最想要什么,以及能为此付出什么程度的代价,才不会被其他部分困扰。 职业咨询的过程,就是不断挖掘: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能接受怎样的工作环境。 我们双方的认知逐步深入和达成共识之后,选择会变少,但是更明确。 这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是好事儿—— 能快速去除心理内耗,尽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当下能做的事情上。
不少咨询者的重点,是未必情愿地认识到:职场上的向上管理,得做。然后才是怎么做的问题。 但对于一部分向上管理本就很出色的咨询者,要面对的则是双刃剑: “你做得太突出了,同级别和略高级别的同事——会怎么看待你?”
看待问题从远期甚至超远期来考虑的朋友,有个好习惯: 每次做决定时,把自己为什么这么选择的理由,书面写下来保留。 日后碰到挑战和问题,也可以翻翻当时的文字,看看之前的理由,是否还可以支撑你此时来坚持。 还是说很多重要前提和条件都已经变化了?
主人翁精神,是尽量多从全盘思考,多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收成,和企业整体目标、你直属上级的整体目标,到底有什么利益交叉点,又有什么不完全重合的地方?
自我评价时,引用领导和同事对你的个性化评语,给人的印象很直观,且印象深刻。比自己说自己哪方面擅长、具备什么特质更让人信服。
当你进入企业in house工作时,特别是从原业务部门变成支持部门角色时(比如在会计师事务所,你做外审,是直接给企业创造收入和利润的;但你换去企业做财务,就变成了支持部门),可以问问自己: “你希望企业里的其他人,认为你的人设是什么样的?”
在职场上对待自己,可以更冷静一点,情绪上及时抽离。 但对待职场上其他人,不妨把他们都预设得更加感性和“情绪化”一点,更多看到和关照他们的情绪。 把时间花在这种观察和反馈上,也许你觉得挺浪费的。 但是如果你不留心,没准就会莫名其妙出现针对你的负面评价。
发现很多企业的一把手,特别是女性,特别是前线业务出身,都很狼性,同时情绪起伏很大。 如果下属里谁能承接得住这种情绪起伏,心态上钝感一点,看起来很平稳,这可能是一种相当难得的能力。 就因为大家都很怯这个一把手,所以更愿意通过你这座桥梁,来沟通和应对。
企业里想要存在感很强,可能无法避免在某个契机里: 你是在边界外,客观上抢了他人的活的。 或者说:也有可能是别人放弃了某个棘手差事,你被动接下,但救了急的。
职业咨询里,千人千例:有一个很重要的,给出判断的前提,确实是咨询者的年龄。 一方面:职场上的45岁甚至35岁红线都客观存在; 另一方面:已近中年,年龄不上不下的时候,思想负担最重——要考虑的因素就不仅是自己,收入要养家、家人希望别跑太远、all in梭哈了一把之后,自己的退路是什么? 都得一条条摆出来考量。
免费定期发布:
2.如果你想通过线上方式,随时随地开始学习泛金融职业发展课程(在职人士或在校生均适用),请查看以下链接,即可根据目录顺序,方便快捷地开始线上独家轻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