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科研写作研究所 的第 3398 篇原创文章
“科研写作研究所”公众号由国高集团科研写作研究院主办,是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专业和有影响力的科研写作研究与教育平台。公司现为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单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单位、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论文写作指导”师资职业能力证书和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论文写作能力”学生技能证书考试开发与培训机构。自2012年成立以来,我们已经为国内1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500多万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硕博研究生/本科生提供服务。
对于学术青椒而言,尤其是科研能力较弱的作者来说,写论文最快的方法,可能就是仿写。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文的写作结构和行文逻辑,为我们提供新的观点和思路,学到很多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锻炼我们的分析、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为日后撰写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不过,由于对于论文仿写的认知存在偏差,不少作者容易从静态的角度去理解论文的仿写,即单纯模仿范文的样子,比如范文第一段写了多少字,多少句话。如此一来,容易导致自己写出的论文出现诸多逻辑不通的情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模仿前思考,为何第一段写这么多字,这么几句话,不要只是看论文是什么样子,更要看论文为什么是这样,其整个论文的生成逻辑是怎样的。一般来说,一篇论文的写作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包括方法、框架、段落与句子四个环节,因此本文选取了三篇论文选题、方法与框架相仿,但发表时间节点与刊物级别不同的文章(见表1,),从方法逻辑、框架逻辑、段落逻辑与句子逻辑四个环节剖析论文仿写中的常见问题及应然之径,以为广大作者在论文仿写过程中提供借鉴,少走一些弯路。
表1
一、方法逻辑:方法/理论的阐释与运用失当
研究方法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必不可少,它能够让读者理解作者从问题提出到最终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它主要表现在对方法的阐释与运用两个环节。如,思辨研究主要是基于相关理论框架、观点做逻辑论证、推理,而实证则需基于某一具体的质性、量化研究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做进一步的分析论证。因此,在进行论文仿写时,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或理论,并在自己的论文中应用类似的方法。具体到本文所列三篇示例文章来说,它们都是思辨研究范式,在理论视角的选择上都是“多源流理论”。即便如此,从仿写成文来看,与论文2相比,论文3在理论阐释与运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距。首先来看论文1中的对于多源流这一理论的阐释与运用。在该文中,作者将对于多源流理论的阐述分为两个环节展开(图1)——理论本身的介绍、理论适用性的阐释,而后在正文分析过程中,多源流理论贯穿于各部分行文之中。基于此范文的方法逻辑,论文2在采取了与其完全一致的方法逻辑:也先于正文开篇阐述“多源流及其适切性”,并同样将其分为“理论框架”与“多源流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切性”两个小节,而后在正文第三部分各小节具体分析论证环节,以此理论框架及观点为依托,将此理论内嵌于个人论证过程,强化论文的观点论证。而反观论文3,其论文标题中亦虽有“基于多源流理论的视角”,正文中亦单独列有“多源流理论及其适切性”这一部分,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既未能将这一理论本身阐释清楚,也未能将这一理论视角贯穿于正文论证始终。首先,在对多源流理论阐释的环节,该作者提出的是该理论属于西方舶来品,需对其予以修正(见图2)。该观点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在随后的论述过程中,该作者并未能阐释出如何对这一理论做出修正,以使其更适用于其研究所用,只是在说对该理论予以修正的正当性。其次,在对多源流理论视角的运用上,该文只是“徒有其名”,并未基于此理论视角去论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只是单纯地在说我国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过程,止于对政策、数据的罗列与解释层面。因此,基于上述对同一论文仿写而来的两篇不同质量的论文可以看出,在方法逻辑的仿写环节,首先需模仿范文将理论或方法的适用性予以阐清,而后在正文实际展开分析论证环节,都需在这一理论或方法的框架之下而展开。不论是本文所列出的这三篇思辨研究范式的论文,还是其他实证研究论文,在方法逻辑的仿写环节,都应如此。任何论文需要有清晰的框架结构,以使读者能够理解论文的论证思路及行文逻辑。框架逻辑则是指论文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的逻辑关系。这部分主要体现在论文正文各部分的相互关联。在进行论文仿写时,需要参考原文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并在自己的论文中进行类似的安排。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论文的层次感和连贯性,避免过于生硬的拼凑而导致文不对题。从表2中可以看出,论文2基本完全是按照论文1的框架逻辑进行正文布局,只是将“历程变迁”与“分析框架”的位置做了对换,但这并未影响该文整体框架逻辑的合理性。而且,如前所述,论文2在“多源流理论及其适切性”的论述环节,也已模仿论文1将该文所要使用的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阐释清楚,因此该文第三部分的框架亦能成立。反观论文3,与论文1或论文2相比,其缺少了一部分——对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历程的介绍,并未完全模仿论文1或论文2的框架逻辑展开,如此一来便影响了该论文整体框架论证逻辑的完整性。这是因为要论述“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何以成为国家行动”,首先应将这一“体系”如何从出现到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发展过程呈现出来,而后才能再说其是“何以”成为国家行动的。另外,前面提到,论文3在“多源流理论及其适切性”环节提出应对该理论进行修正之后再运用,但从该文目前最终框架来看,其仍是完全套用了多源流理论框架,所以,从前后框架的贯通性来说,其前后逻辑是相矛盾的。究其原因,该文作者只是停留于盲目模仿论文1或论文2的框架逻辑,而未能基于自身前文实际,对论文框架做出相应调整。因此,在仿写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基于范文的框架逻辑去展开自身论文框架逻辑的构建;另一方面,若是有根据自身研究的特点和需求对论文做出调整时,需具备全局思维,注意考量此时仍完全照搬范文的结构和框架是否仍然可行,若因此而导致的框架逻辑矛盾,则需进行灵活调整。段落逻辑是指论文中每个段落间及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如每个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每段话里又有几个小逻辑、几句话,句子和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主要体现在每个段落的主题句、支持句和承接句等方面。一篇好的论文需要有严密的段落逻辑,以让读者能够理解每个段落的主旨以及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在进行论文仿写时,需要参考范文的段落划分和主题设置,并在自己的论文中进行相应的安排。图3以论文1和论文2在“(三)政治源流”这一小节的段落逻辑为例。论文1(图3)首先在过渡段中基于金登的多源流理论框架提出国民情绪、政治领袖的执政理念与意识形态为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议程的政治源流的核心要素,而后几段分别围绕国民情绪、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与新的执政理念这两个核心要素展开具体探讨。此小节的段落展开逻辑做到了“有据可寻”。论文2在仿写时,采取的是与之完全相同的段落逻辑(图4)。即先于过渡段中基于金登的多源流理论提出学术打假上升为国家行动过程中政治源流的两个核心要素——执政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的转变、国民情绪的转变,接下来的两段分别对这两个核心要素予以详细阐述。它也是仿照论文1采取的“总—分”的段落逻辑。反观论文3(图5),从过渡段来看,其虽亦是尝试基于“总—分”的段落逻辑来展开这一部分的写作。但与论文1和论文2相比,这里其展开的论述逻辑完全为个人主观论述,缺少框架依据,且这里提到的“政治溪流”的三个方面与其在“多源流理论及其适切性”这一部分对于“政治溪流”的介绍也不完全一致。
句子逻辑是指论文中每个句子之间及句子内部分句之间的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这部分主要体现在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和连接词等方面。比如,是转折还是递进关系,如果范文里面有三小句话,句子里面是转折关系/递进关系,那么我们最好也这样做。一篇好的论文需要有清晰的句子逻辑,让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在进行论文仿写时,需要参考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并在自己的论文中进行类似的运用。同时,还要注意句子的通顺性和准确性,避免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问题。不过,从本文所列出的三篇示例论文来看,这一环节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例如,论文3完全未实现对论文1或论文2的句子逻辑仿写,只是基于个人的逻辑思路展开对每一细小观点的论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方法逻辑、框架逻辑、段落逻辑和句子逻辑这四个仿写环节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论文3在前几个环节出现偏离,最后这一环节便很难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做展开。反观论文2,其句子逻辑亦严格按照论文1的行文逻辑展开。仍以这两篇论文中的“(三)政治源流”这一小节为例,在对“国民情绪”这一政治源流的核心要素论述的几句中(图3、图4),论文1先是介绍了“国民情绪”的界定,并将其引申至公众舆论层面,继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公众舆论确定了政策制定的基本范围和方向”,最后提出国民情绪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议程中的作用。与之相似的,论文2在这一段落中,亦是先对“国民情绪”做了界定,并将其与“公众舆论”相关联,继而提出“国民情绪变化对政策议程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国民情绪加速了学术打假的政策生产。通过上述仿写案例可以看到,其实在仿写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方法逻辑仿写的大前提下,将范文大体框架逻辑套用自己的研究内容上,必要时还可根据自身研究实际需要,对范文框架逻辑做出调整。而后在段落、句子逻辑的仿写环节,根据每一小环节的论述实际,使用引用来支撑每一环节的推理论证过程,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
作者:胡乐浩(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二编辑部主任)
欢迎转载,请联系后台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