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是扎根理论中的核心步骤,它促使研究者深入分析和解读文本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扎根理论的框架下,编码不仅仅是将文本划分为不同的单元,而是通过系统地标记和分类,识别文本之间的潜在联系与意义。这一过程促使研究者不断地比较、筛选和提炼,逐步构建出从数据中涌现出来的理论概念和模式。美国主编诺曼·K·邓津、伊冯娜·S·林肯在《定性研究(第三卷):经验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中提到,和编码相关的基本工作是抽样、识别主题、撰写编码手册、给文本做标记、建构模型(代码之间的关系)及用实证数据检验这些模型。接下来,我们将详述每项工作。
一、抽样
研究者首先必须确定一辑文本,然后在文本内选择分析单位。挑选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有目的的,但选择不是坚持某一个或其他认识论传统的问题。样本也能以极端的或异常的案例、能表明变量的最大变化的案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典型的现象案例、能证实或驳斥一种假设的案例为基础。一个案例可能就足以显示某些非常重要的事情,但在一个试图理解经验的本质的研究中,建议使用多个案例。在扎根理论研究中进行访谈时,则建议使用30-35个访谈。发现主题和建构理论所要求的个案要少于进行不同群体比较及验证假设或模型所要求的个案。一旦研究者已经确定了一个文本样本,下一步就是识别基本分析单位。分析单位可以是整个文本(书、访谈、一个调查中对一个开放性问题的回答)、语法片断(词语、词语意义、句子、主题、段落)、格式化的单位(行、列、页),或仅仅是能反映单个主题的文本块。
二、寻找主题
主题是研究者在收集数据之前、之中和之后所识别的抽象的(并且常常是模糊的)结构。文献评述是主题的丰富来源,就像研究者自己关于主题问题的经验一样。归纳主题的方式不止一种,多数是从文本本身归纳出主题。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建议从上下文中的关键词来识别不同的意义;用多个独立的编码者将被调查者的声明分门别类、形成词干堆;通过阅读文献来获得一些一般主题,然后在进行下去时增加更多的主题和副主题。扎根理论者建议在寻找方法、行动、假设和结果时,仔细地逐行阅读文本。通过反复分析,越来越“扎根”于数据中,并发展出日益丰富的概念以及关于正在被研究的现象实际如何运作的模型。
正所谓“编码就是分析”,无论研究者实际上怎样做归纳编码,当她/他已经识别了主题并将它们提炼到可以应用于整个文本时,就已经做了很多解释性分析,为后续的理论发展和解释打下了基础。
三、撰写编码手册
编码手册仅仅是组织好的代码列表(常常是层级式的)。一个好的编码手册应该包括对每个编码的详细描述、包含和排除的标准、每个主题在真实文本中的模本。如果一个主题特别抽象,我们建议研究者也要提供关于主题边界的例子,甚至提供那些和主题密切相关但不包含在主题内的案例。编码应该是数据的缩减,而不是增加。代码本身是被用来识别或标记文本中特定主题的记忆策略。它们可以是词语或数字一研究者所发现的最易于记忆和应用的任何东西。
编码手册的精炼大量来自于培训编码员对文本进行标注的过程,以及检查编码员之间协调的过程。当编码手册模糊或易于混淆时,多个编码员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作为一个团队进行工作的定性研究者需要就将什么包含进编码手册的问题达成一致,建议在开始编码时开一个团体会议。
四、标注文本
编码包括将代码分配给文本的连续单元。在定性研究中,编码服务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目的。首先,代码充当标记符用于在全部资料中标注文本,以便于以后检索。标记符不和任何固定的文本单元发生联系;它们能标注出简单的短语,或在多页之间延伸。第二,代码充当值被分配给固定的单元。在这里,代码是被应用到固定的、不重叠的分析单元中的名义的、定序的或定比的值。不重叠的单元可以是文本(如段落、页、文件)、情节、案例或人物。对于扎根理论而言,代码通常是作为标记符的代码。
五、建构及检验模型
一旦研究者识别了一系列东西(主题、概念、信仰、行为),下一步就是明确在一个理论模型中这些东西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模型是一系列抽象的建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扎根理论包括模型建构阶段,模型是对现实的简化。模型能被做的或多或少复杂一点、能捕捉到给定的一组数据中全部或仅仅是一部分变化。一旦一个模型开始形成,研究者就要寻找负面案例,那些不符合模型的案例。负面案例或者驳斥模型的某些部分,或者暗示需要建立新的连接。无论哪种情况,负面案例都需要加以调和。格拉泽和斯特劳斯(Glaser&Strauss,1967)强调,建构扎根理论模型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步骤,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今天的扎根理论学者更可能通过寻求专家支持,而不是通过分析一堆二手数据来验证模型,将模型提交给熟悉这个研究的、知识渊博的回答者来检验其模型的有效性,会更被扎根理论学者所支持。
编辑:科研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