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题的五种逆向思维

学术   2024-11-12 21:01   山东  

     这是 科研写作研究所 的第 3296 篇原创文章 

    
    

关于科研写作研究所

“科研写作研究所”公众号由国高集团科研写作研究院主办,是国内人文社科领域专业和有影响力的科研写作研究与教育平台。公司现为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单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单位、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论文写作指导”师资职业能力证书和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论文写作能力”学生技能证书考试开发与培训机构。自2012年成立以来,我们已经为国内1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500多万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硕博研究生/本科生提供服务。

    

惯性思维是人们在遇事时的常见思维模式,即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经验或是观念去思考问题,可能会带来难以进行创新和变革的后果。这在论文写作,尤其是论文选题确立时也较为常见,例如一到确立选题的时候,一些惯性思维如“别人研究过的问题就没有创新性”“要找到研究空白去研究才有创新”就会出现,这些实际上对于论文写作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论文写作尤其是选题确立时也需要有逆向思维,即从固有的甚至是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升级到创新思维模式,摆脱思维定势,开拓和发散选题思路,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与审视,从而实现选题的创新。而论文选题如何体现逆向思维,下面将以核心期刊中的论文为例,来予以详细说明,以期为论文作者们提供相关参考。

一、反常识:超越常规认知

常识是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常规认知。在思考选题时,很多作者会因常识的大众性、普遍性、基础性而选择避开甚至忽略常识。但实际上,尝试“反常识”也是独辟蹊径的一种方式。选题的“反常识”代表着站在“常识”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超越常规认知,从而使人眼前一亮。

例如《主动选择:在线课程“高辍学率”的积极理解———基于学习者投资理论的视角》(《电化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该选题中,在线课程“高辍学率”在我们常规认知中,会认为这是一种负面现象,进而认为因各种负面因素,从而带来不好的影响和结果。但是,该范文作者却另辟蹊径,基于一种理论视角而尝试打破常规认知,探寻在线课程“高辍学率”的积极理解,从而给予这一负面现象“积极”诠释,使得选题在“常识”的对立面,反而存在新颖感,引人入胜。再如《“教学事故”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对“教学事故”提法的合理性批判》(《大学教育科学》,2015年第5期)。该选题聚焦于“教学事故”,一提“教学事故”,必然会想到教师的过错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是,该范文作者却反其道而行,在“教学事故”来源机制的逻辑性和诠释内容的上进行了合理性的批判,并阐述了“教学事故”的教育危害性。

由此可见,我们完全可以跳出甚至超越“常规认知”,发现另外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从而在获得新颖选题的同时,也能最终得到创新性观点。

二、反依赖:对现有观点大胆质疑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观点,不敢甚至不会质疑,反而会失掉创新精神,从而不利于拓展选题思路。很多作者会欠缺独立思考意识,自然而然觉得现有观点肯定就是对的,依赖于现有观点而不善于质疑。实际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现有观点也需“进步”,作者们需摆脱依赖现有观点而重新判断,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新的思考和见解,从而有利于观点的“进步”。

例如《对中国古代导引术受古印度瑜伽影响学说的质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此文从其标题就能直观获得,该文就是对传统观点的质疑。即通过援引充足的论据,对9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中国古代导引术受古印度瑜伽影响学说”进行了合理有力的质疑。再如《“谷贱”必然 “伤农”吗?——一个理论判断及事实检验》(《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2期》)。此文是对“谷贱伤农”这一微观经济学的经典论断适用性的“质疑”。作者对“谷贱伤农”的人适用性做出了理论判断,并通过实证分析加以验证,最终发现,随着农户经营组织的变迁,传统意义上的“谷贱”并不必然带来“伤农”。

由此可见,我们需有大胆质疑精神,可对现有观点重新做出判断,以证其存在合理性甚至是正确性,而不能一味固守依赖,失去创新意识。

三、反定式:创新思考突破惯性

在思考选题时,有些作者会陷入思维定式,总是用自己惯性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选题。所思考出的选题有些是成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或是普通,或是自身水平难以驾驭。但仍然有选题不成立的情况,这便是较为糟糕的后果。因此,论文作者们在确定选题时需要“反定式”,进行创新思考以突破惯性。

例如《项目驱动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OA模型的实证分析》(《高教探索》,2019年第7期)和《基于扎根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大学、企业的视角》(《江苏高教》,2020年第12期)这两篇论文。可以发现,这两篇论文均是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前者发表于2019年,后者发表于2020年。前者使用了量化研究方法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而同样是研究这一问题,第二篇论文并未陷入思维定式,即抱有“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我不研究”“别人研究的选题没有创新性”的观念,反而是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即扎根理论来探索同一研究问题,也就得出了不同的研究观点,由此便实现了创新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论文确定选题时,要突破定式思维,不要局限在自己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观念中,要阐释多方面多渠道拓宽自己的选题思路。

四、反惰性:用求知心态探索求证

在确定选题时,很多人会存在思考上的惰性,即在海量的信息或者大量文献之下,懒于思考适合自己的选题,更倾向于获取“嗟来之食”,即盲目借鉴不适合自己的选题,或者套用不适合自己的选题形式,而结果大多以失败告终。实际上,论文作者们需要克服选题思考上的惰性,应以“求知”心态出发来思考问题,饱有对身边事物、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世界的“好奇”,以“无知”的状态来探索求证,最终到达“有识”状态。

此处将列举两个不同类型的选题来区别“嗟来之食”所得的选题和“求知心态”下所确定的选题,通过两类选题的对比,从而凸显出求知心态在选题确定中的重要性。

例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河北企业》,2015年第12期)和《寒门能否出贵子?——基于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作用的分析》(《青年研究》,2015年第5期)这两篇论文。第一篇对应的是“嗟来之食”所获得的选题,该选题实际上就是直接借鉴不适合自己的选题,把别人的选题直接拿来使用,但使用过程中仅仅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研究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就直接得出了“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缺乏实证研究,学理性、科学性、严谨性均较为缺乏。

第二篇对应的是“求知心态”之下所确定的选题。该文则是作者在求知心态之下,想要研究的究竟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生源只占三分之一,清华大学农村生源不到两成”的现实情境之下,寒门子弟究竟能否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较高的就业质量,实现向社会高层的移动?这一选题是作者感兴趣的,并且发自内心想要探索求证的研究问题,最终也通过严密的量化研究方法证实了“寒门难以出贵子”的说法,进一步发现了青年就业机制存在问题。

由此可知,“嗟来之食”的选题只仿其形,却未得其实。而“求知心态”下所确定的选题是作者对未知的探索,在此情况下的选题会更有现实价值和研究价值。

五、反从众:对观点争议进行批判思考

从众心理在论文写作中的体现则是盲从或者“站队”,尤其是在面对观点争议之时,因缺乏辩证思考,从而盲目向某一个观点靠拢。但实际上,可以对目前的观点争议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发现突破点,进而也就成就了一个有价值意义的选题。

例如《“改革于法有据”的争论及其破解———基于良性违宪的思考》(《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一文。该文的选题聚焦于“法与改革关系”的争论。如作者所言,“上世纪末我国学界提出的关于法与改革关系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在争论中出现了诸如宪法变迁、地方变通、法律解释、法律修改等诸多理论”。从中可看出,对于“法与改革关系”的议题已经有了较长时间较丰富的理论观点,但较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未盲从于已有的理论观点,而是批判性地思考这些理论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提出了破解“改革于法有据”难题的方法。

当然,批判现有观点以及破解“争议”并非易事,此处也并非指的是但凡有“争议”都要专注于“批判”与“破解”。此处更倡导要有批判意识,不要盲目跟从某一类理论观点,而欠缺自己的独立求真精神。

综上,论文选题确立时需要有逆向思维,通过超越常规认知、对现有观点大胆质疑、进行创新思考、具备求知心态、对观点争议进行批判性思考这五种方式来开拓选题思路,避免陷入惯性思维中。论文作者们需具备逆向思维意识,在平时的选题训练中有意识地多多联系,从而获得更多更具备创新性的选题。

作者:张文静(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二室学术编辑)

请尊重原创,未经许可,拒绝转载



科研写作研究所
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论文写作指导”课程考试招生培训机构,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COSE项目“论文写作能力”课程招生服务机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企业,百万博士青椒科研写作实训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