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持续开发太空,太空碎片数量指数级增加,对航天器的正常运行造成巨大隐患。此外,高轨高价值人造卫星造价高达数十亿元,由于燃料耗尽导致寿命到期非常可惜。空间碎片清除和在轨燃料加注等航天器在轨服务项目意义巨大、市场亟需,但国内商业化的航天器在轨服务领域仍是空白。本项目由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技术成果转化,团队来自于体制内原班人马,拥有包括轨道控制、环境建模、目标感知、目标捕获等在内的全套技术。目前主打空间碎片清理场景,首发试验星预计将于2025年一季度完成在轨验证,未来将进一步拓展至航天器在轨延寿、在轨维修以及装配制造等场景的运营服务。
目前,航天器均是按照一次性使用进行设计与运营。在轨操作机器人大幅扩展了航天器后端应用的可能性。一方面可以减少航天器的冗余设计,极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实现类似于汽车4S店的航天器后市场服务(清理、燃料加注、维修、保养、保险等)。未来我们相当于太空的“施工队”,可大幅提升人类进行太空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我们公司产品作为国内第一个商业化产品,成本缩小至不到十分之一,各项性能指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在轨操作机器人属于航天领域的前沿研究。项目实现低成本的商业化应用后,将提高人类开发利用太空的效率和秩序,标志着我国抢占“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后又一航天工程制高点。
公司已与星网创新院、相关政府部门等潜在客户保持密切沟通,一旦公司产品完成在轨验证,后续将快速转化为产品订单。
公司在轨操作机器人主要面向三大场景,太空碎片清除、在轨延寿和在轨维修。
1. 太空碎片清理:我国目前正在组建星网、垣信两大万颗卫星级别的巨型星座。巨型星座发射和运营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故障,危害正常卫星和空间站的运行安全。随着人类开发太空,太空碎片数量指数级增长,厘米级以上的碎片已有100万个,通过在轨操作机器人清理障碍物成为燃眉之急。此外,在轨操作机器人还可以在太空进行常态化部署,用于紧急情况时捕获故障/敌方航天器。
2. 在轨延寿:高轨高价值航天器(单航天器10亿元以上)由于携带燃料的限制,在轨设计寿命10-15年左右,而其工作器件寿命可达20年以上。大量高价值航天器由于缺少燃料而离轨报废,非常可惜。通过在轨操作机器人可为多个航天器加注燃料或延寿,极大增加高价值航天器的使用价值,市场需求非常迫切。
3. 在轨维修:在轨维修将颠覆航天器设计原则,不可维修性不再是铁律,航天器设计思路迎来重大变化,这将降低航天器冗余设计,同时极大扩展太空维修市场空间。实现类似于汽车4S店的航天器后市场服务(保险、保养、维修等)。
公司是由航天驭星董事长赵磊及原西工大副校长袁建平教授联合创立。创始人赵磊曾在航天五院工作15年,是中国航天法编写组成员,所创立的航天驭星即将申报IPO,非常擅长产业化。创始人袁建平曾任西工大副校长,是航天器在轨服务领域的国家级专家,多次荣获各类国家级重大奖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发明专利150余件。联合创始人杨栋曾在航天五院工作20年,曾任航天五院副总指挥、部长。历任多个卫星型号副总指挥,卫星总体设计和项目管理实践经验丰富。
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由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高校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组成,团队在空间在轨服务领域均有10-20年的研发及工程经验。
空间在轨操作机器人属于航天研究的前沿阵地和科技制高点,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在内的航天大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相关研发。我国以航天五院、西北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航天院所进行了大量技术攻关。公司团队来自于体制内原班人马,致力于加速在轨操作机器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公司已经在苏州落地,已完成基础骨干的架构搭建,同时建立了完整的测试装配场地。公司历史上完成了两轮融资,投资机构既包括专业投资航天的市场化机构,也包括苏州、深圳等国有投资机构。融资金额近亿元,公司已积累了初期发展的充沛资金。为了继续推进各种场景的在轨验证,公司即将开启亿元规模A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