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的SpaceX发射中心。图源:SpaceX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业航天企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太空经济逐步成为影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新经济形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促进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以及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加强对航天的高效管理,美国率先利用卫星账户模式构建了系统性的太空经济(Space Economy,也有译为航天经济)测算体系,对太空经济的统计范畴、测算标准进行规范,并得出太空经济规模、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度等统计指标。随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加拿大等国家和组织也积极利用卫星账户(SatelliteAccount)指导构建太空经济核算体系。目前,全球已初步形成以卫星账户为主要模式的太空经济测算体系。
卫星账户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一种补充账户或辅助账户,是在依托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将不同层次行业分类进行重新再整合,形成更为同质的行业类别。主要应用于满足某些特殊用途的需要,如对新兴经济领域、关键部门或重点行业的监测分析,当研究较为成熟并被广泛接受后,即可纳入SNA。
沈玉华等1996年即提出构建我航天经济核算体系,但由于当时我航天事业以传统航天为主,一方面整体产业规模较小,另一方面对国民经济的溢出带动效应尚未充分体现,不具备开展相关统计测算的客观基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积极推动太空经济发展。《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大众多样化需求,加大航天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空间碎片清除、空间试验服务等太空经济新业态,提升航天产业规模效益。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国家或组织对太空经济规模测算实践,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太空经济核算体系,提升航天治理能力提供参考。
美国和加拿大探索太空经济规模测算的相关实践
美国经历了由以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美国航天基金会等行业机构为主的探索阶段到以美商务部为核心的构建太空经济卫星账户的体系化阶段。1997—2018年,探索阶段。1997年,SIA发布的第一份卫星行业年度状况报告对全球卫星产业规模进行了统计测算,测算口径包括运载火箭制造及发射、卫星制造、卫星运营服务和卫星地面设备制造4大类,该报告此后每年更新,最新版于2024年6月发布。2006年,美航天基金会发布的第一份《航天报告——全球航天活动指南》对太空经济规模进行了估算,报告将全球太空活动分为6大类31个小类,包括商业卫星保险、太空旅游及军用航天等类别,并单列美国政府和其他国家政府预算,同时对全球航天产业中的商业收入部分也进行了估算,共形成10小类商业航天活动门类。此后每年更新,2019年开始每季度更新。探索阶段期间,美行业机构陆续发布多份太空经济及商业航天产业统计数据,但由于统计范畴不一致,导致测算结果差异大,对政府决策支撑性不足。2019年至今,体系化阶段。美商务部2019年12月宣布着手设立太空经济卫星账户(SESA),并于2020年12月、2022年1月、2023年7月连续4年编制《美国太空经济产业规模报告》,美太空经济卫星账户体系逐步完善。2019年,首版《美国太空经济规模》报告中,将太空经济范围界定为与航天有关的公共及私人商品和服务,第二版报告《2012—2018美国太空经济规模初步估计》首次形成并发布太空经济卫星账户,共计涵盖13项产业类别。报告估计出2012—2018年太空经济13个产业门类的GDP贡献额、总产出、私人就业和私人薪酬等数据。2022年1月版报告《更新与修正:美国太空经济规模统计估计2012—2019》进一步对太空经济卫星账户的数据来源和估算方法进行修订。如,GDP衡量价格由现价美元扩增至现价美元及固定基期价格两种方式、新增政府固定资本消耗的部分等。2023年6月27日,美商务部最新统计报告《最新与修正:美国太空经济2012—2021年》进一步调整太空经济产业类别,新增2类产业,最终形成涵盖15类产业类别的卫星账户。同时,新版报告纳入了新的数据源和改进的方法。如,研发支出、太空经济对私营部门就业和薪资的影响以及保险数据等。美通过权重系数法测算太空经济总规模,其中航天核心产业系数为1,非核心产业系数则基于航天对该产业融合带动的程度来确定。具体而言,制造业中的太空载具制造、太空武器系统制造、卫星制造以及地面设备制造等航天核心产业部分,基于美现有《综合供应和使用表》统计数据直接加总。运输业、研究开发、保险等融合带动的非核心产业部分,则通过外部报告协助确定行业规模中与太空活动相关的部分。如,信息业中既包括航天领域的卫星通信,也包括非航天领域的电子通信设备、广播电视和电信业等。为从中剥离出属于太空经济的部分,美利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相关数据、联邦通信委员会报告等外部报告估算出属于太空经济范畴的产值比例。表1为2012—2021年美太空经济卫星账户相关统计数据,其中,美太空经济的总产出规模以2023年版报告为准,GDP贡献额、就业人数和薪酬情况以2022版报告为准。由表1可知,近年来,美太空经济规模占其GDP的比重在0.6%左右。加拿大太空经济规模测算主要经历了由模型估算阶段到系统性统计测算阶段。1996—2013年,模型估算阶段。为测算太空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度,1996年,加拿大航天局与创新、科学和经济发展部联合开发了一个太空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测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向国内从事太空经济活动的各类组织发放调研问卷,获得相关数据,输入模型后得到太空经济发展状况及经济贡献度。自1996年开始,加拿大航天局每年都会发布《加拿大航天现状报告》,最新版《加拿大航天状况报告:2021&2022》于2023年7月发布,这一阶段,加拿大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统计体系。2014—2022年,系统性统计测算阶段。2022年,经合组织第二版《衡量太空经济手册》围绕国际产业分类标准列出太空经济所包含的行业类别。在此基础上,加拿大航天局2013年报告结合本国从事太空经济活动的主体所在产业类别,以北美工业分类系统(NAICS)为基准,从中选取9个工业分类,形成加拿大初版太空经济卫星账户。经过数年调整,2022年报告中太空经济卫星账户类别已调整至13类。与美国相似,加拿大也是通过权重系数法计算太空经济规模,与之不同的是,加拿大借助其开发的计算模型来测算太空经济规模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产业规模方面,由于加拿大统计局编制的统计数据为汇总数据,无法从中识别航天活动,因此加拿大航天局采用了一系列加权法,以便将与航天有关的组成部分与其他部分进行剥离,剥离系数主要基于不同产业类别中航天活动的就业份额来确定(加拿大航天局对太空经济组织的年度调查中可获取相关数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投入产出表,也采用了类似的程序来估计航天活动与其他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程度。经济贡献方面,加拿大航天局将涉及到的工业分类,按照太空经济价值链进行梳理,包括研究、工程和咨询服务,航天设备制造,卫星运维,增值服务提供商,广播服务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投入产出表生成一系列经济影响乘数,以估算加拿大太空经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考虑到2017年后加拿大航天局对太空经济的国内收入、卫星通信收入、政府与非政府资金以及劳动力指标等进行了重大调整,因此,本文仅展示2017—2021年统计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2021年加拿大太空经济收入较2019年下降11%,约49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在构建太空经济卫星账户过程中,既存在相似的地方,也存在不同之处。表3为两国在主责机构、发展阶段、行业分类依据等基本情况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本文也从产业类别选取视角、主要数据来源及计算方式等方面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产业类别选取视角不同:基于太空经济商品与基于太空经济主体美国从太空活动涉及的商品类别角度出发,共计列出约200种与太空经济相关的商品类别,进而根据这些商品所属产业类别,形成太空经济卫星账户。与之不同的是,加拿大从参与太空经济的企业、研究院所等所属产业类别出发,形成太空经济卫星账户。两国切入角度不同的原因在于过往所采用的太空经济治理手段不同:美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商品编码系统,加拿大则建立了系统的调研问卷体系,对参与主体掌握得更加精准。美国主要依托国家部门相关统计,包括商务部、劳工统计局、联邦航空管理局、联邦通信委员会等各类政府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年度报告、行业调研报告等;加拿大则主要是依托行业调研问卷获取相关数据。加拿大问卷发放途径畅通、回收比例高,是加拿大航天局管理本国航天产业的重要抓手。产业分类法和行业调研法的优缺点见表4。(3)计算方式相似:均采用权重系数法从确定的产业类别中剥离出太空经济规模美国和加拿大在确定本国太空经济卫星账户产业类别后,均采用权重系数法来测算其规模,即针对太空经济核心产业部分,直接全值纳入;针对太空对其他产业带动影响的部分则采用系数法,部分纳入。但两国权重系数来源不同,美国是基于行业调研报告,加拿大则基于调研问卷中各产业与太空活动相关的劳动力占比。其他国家或地区组织推进太空经济测算的最新动态
1. 经合组织基于国际产业分类标准发布太空经济测算范畴
2012年经合组织发布首份《衡量太空经济手册》,对太空经济的定义、产业类别、投入产出及社会经济影响等作出描述性分析。2022年在美构建太空经济卫星账户相关实践基础上,发布第二版《衡量太空经济手册》。经合组织召集来自各国的航天管理部门的专家,围绕太空经济概念、范畴、国际产业类别等进行研讨,鼓励各国使用一致的顶层界定,以提高太空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国际可比性。报告围绕欧共体《经济活动统计分类》(NACE)、欧盟《按活动分类的产品统计分类》(CPA)2.1版本以及联合国《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第四版等国际产业分类标准列出太空经济所包含的行业类别,为指导和支持各国建立自己的产业分类框架、提高国际可对比性提供支撑。2. 欧洲航天局着手与美商务部联合构建欧盟太空经济卫星账户欧洲航天局2023年12月15日发布公告称,随着太空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对太空经济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便利性需求也显著增加。为满足这一需求,欧洲航天局与经合组织、欧盟统计局和联合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进行合作,探讨建立全欧洲太空经济卫星账户的可能性,并于2022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研讨会。欧洲航天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尔认为现行的统计制度掩盖了太空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需要通过“创建统计代码”的方式来明确与航天相关领域,使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能够准确地了解太空经济如何在地球上创造财富。这些代码表将使经济学家能够剥离识别诸如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电子芯片所创造的在手机或汽车中使用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手机或汽车的整体价值。该项工作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建一个与国际界定一致的太空经济统计目录;二是制订一套可在欧盟以及内部成员国中实施的欧洲太空经济专题账户统计方法;三是将统计结果合并,进行微调和验证后形成欧洲太空经济统计数据。该项工作仍在进行中,未来将在适当的时候发布相关成果。法国航天局最近开始与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INSEE)建立伙伴关系,以制定一项利用卫星账户的核算方法来衡量太空经济的新战略。尽管INSEE几十年来一直负责对航空航天部门开展调查研究,但仍无法满足法国日益增加的对太空经济详细数据的政策需求。2022年开始,法国航天局和INSEE首先瞄准太空经济的上游产业开展核算,之后再扩展到下游产业。4. 澳大利亚借助咨询公司完成太空经济规模测算的基础工作澳大利亚航天局2021年1月发布《澳大利亚航天部门的经济快照:2016—17至2018—19》,就澳航天领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进行估算。澳大利亚在统计测算太空经济规模时主要采用行业调研法,以参与整个空间价值链活动为基础,依托独立咨询公司NousGroup和AlphaBeta对参与澳大利亚太空经济活动的所有机构和组织进行抽样调查。报告发现从2016—2017年到2018—2019年,该行业在规模及经济贡献度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19年,澳大利亚从事航天活动的主体增加11.3%,直接创造了超1100个工作岗位,总收入从2017年的43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46亿美元,增长5.8%。对我国太空经济统计测算的启示
为更加科学、规范太空经济规模测算,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已经开始采用卫星账户模式提出权威测算方法。反观我国,太空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缺少权威框定,也无统计规范,亟需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立足现行统计工作实际,聚焦太空经济统计核算需求,充分考虑分类的可操作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准确梳理分析太空经济及其核心产业发展状况,为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推进航天治理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第一,借鉴加拿大经验,对太空经济主要参与主体进行摸底调研。考虑到全国范围过大,建议可选择北京、上海、海南等商业航天发展发达地区率先开展试点工作,梳理掌握典型省份的主要参与主体,厘清主体类别、主体所属行业、上下游分布、对其他产业的溢出带动等基本情况,支撑构建我国太空经济测算体系。借助试点工作对构建我国太空经济卫星账户的理论准确性、实践可操作性以及应用效果进行验证、调整、优化,经过一至两年的探索实践后,再开展全国性摸底工作。
第二,借鉴美、加、经合组织等经验,运用卫星账户探索建立太空经济常态化统计报表制度。借鉴美国直接构建太空经济卫星账户经验,我国也可立足现行统计制度和方法,依据经合组织对太空经济界定的行业范畴,按照行业分类、企业性质、客户类型设计专类统计报表,建立太空经济统计报表制度及测算体系。
第三,支持鼓励相关智库开展太空经济研究报告。为尽可能准确剥离太空经济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系数,建议借鉴美、加、澳等相关做法,支持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太空经济规模测算研究,支持其对国内从事航天活动的企业、非营利组织、大学等主体开展调研,为构建我国太空经济卫星账户提供外围数据支撑。
来源 | 《卫星应用》2024年第11期
▌声明:空天界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最近微信平台推荐机制调整了,没有标星的朋友们可能会错过空天界的推送或是看不到封面,欢迎新老朋友给【空天界】点个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