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都要憋到放学? 怪不得儿童精神科爆满!

企业   教育   2023-10-30 19:01   北京  

1


在师兄的记忆里,上学一天中最美好的时间段无疑是课间十分钟。

在这短短十分钟里,同学们纷纷涌出教室,投身于各种户外活动,跳绳、扔沙包、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充盈走廊,运动声音填满操场。


然而,有调查发现,在一些学校,课间十分钟正在“消失”。


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话题登上多个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此前,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


老师吐槽校园空荡荡,学生也表示很无奈。

“课间共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课间十分钟逐渐消失不是个例,话题下不少家长表示分享了孩子学校的课间规定。

“学生课间只能待在教室,除了上厕所喝水不能出教室。”



有网友爆料:学校走廊里装了分贝检测仪,学生不能大声说话。吃完饭也是乖乖坐在座位上,坐一天很多学生腿都坐麻了。

 


在家长的分享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学校,孩子在课间10分钟,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不能出教室,甚至无法离开所在的过道,就天天被关着,可能还不能大声说话。


在师兄震惊之余忍不住去搜了相关资料去求证,学生在课间时间活动受限的现象早在2015年就引起热议,人民日报做过学校课间活动变“圈养”的现象的相关报道。


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经过调查得出过一组惊人数据:



75.2%受访家长称,“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在小学中最为突出,比例高达77.2%,初中比例为69.8%,“几乎没听到过孩子说过有关课间玩耍的趣闻”。







“孩子拉屎都是憋到放学。”


“班主任叫我去看监控,说课间十分钟只有我儿子出来玩。”


“早就想吐槽了,下课不让孩子们出去玩,最多在走廊里。”


……

 

一幕幕描述,一条条吐槽背后,学生失去的远非课间十分钟那么简单。

2


前几日,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冲上热搜。

“孩子们也很努力想正常上学。但是开学一两周后,有些孩子真的没有办法去上学了,这时候家长们才不得不放弃幻想,面对现实,必须带孩子去医院了。”

在此话题下,有网友呼吁“先把课间十分钟可以打闹的自由还给孩子”。
 
前央视主持人李小萌也站出来发声,“为什么连十分钟自由活动都不给孩子?望教育主管部门强制恢复课间10分钟。”

 
课间十分钟不仅是休息的十分钟,这十分钟还是学生紧张学习过程中调整情绪,减轻学习压力的时刻;是学生重启大脑,提高学习效率的时刻;是学生之间交流,建立友谊,发展人际关系的时刻。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和《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专家指出,抑郁症低龄化正成为一项社会议题,“从社会环境来看,不良的教育方式是一大诱因”。

据调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表现是,“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拒学厌学、人际冲突频率变高等”。

除了可能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课间十分钟的剥夺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长时间的连续上课导致学生长时间保持坐姿,颈椎、腰椎等部位容易产生疲劳,甚至引发颈椎病、腰椎病等疾病。

有不少家长老师反映:






“女儿最近总说尾椎骨疼。”


“好几个班都有腰椎有问题的学生,1个已经休学了。”


“从养生的角度,久坐对腰椎不好。”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们短暂活动身体、放松颈椎腰椎的好时机,没有了课间十分钟,学生一直坐着,身体很容易产生不适。
 
其次,课间十分钟也是学生多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预防近视的好时机。没有了课间十分钟,学生们长时间在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学生也很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最后,课间十分钟也是学生们补充水分的重要时刻。当课间时间被取消后,学生喝水少,可能导致脱水、上火等健康问题。

有家长说自己女儿因为喝水少体检尿酸高,多喝水又没时间上厕所。


前段时间,“脆皮大学生”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
大学生自我调侃,虽然年纪轻轻,但是身体毛病却极多,脆弱到了一碰就坏的地步。

大学生现在“脆皮”的“果”,可能早已在中小学时就种下了“因”。

3


既然取消课间十分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由得让人发问: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去哪了?为什么课间孩子就被“圈养”了?

在呼吁“恢复课间十分钟”的微博下,有网友评论:






“有的打闹受伤或者导致别的学生受伤,老师倒霉。”


“课间跑跳容易出危险,出了事家长饶不了老师。”


“现在的家长可惹不起。”



不难看出,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出教室、教学楼或者不准在教室走廊嬉戏打闹是为了“省事”:老师怕出事,学校怕找事,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一刀切,禁止孩子课间玩耍。一到下课铃响,就严阵以待,有的学校甚至安排班主任“盯班”,不能空岗。甚至在教室里安装摄像头,随时盯紧孩子的一举一动。

学校一刀切老师也很无奈,“每年都会经历奇葩事件,紧张得要死。只能说每一个奇葩校规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原因。”
 

不能把“取消课间十分钟”的责任完全推到处于高压下、生怕孩子有个闪失的学校,但学校也实在不该因噎废食,选择粗暴简单好管理的办法。
毕竟一刀切承担后果的只有学生,而学校和家长的初衷不都是为了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吗?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孩子不应该被圈养”,这是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人都深知的基本常识。

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恢复课间十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已成为当务之急。

其实早在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就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教育部办公厅还曾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要求很具体:“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学校一刀切,不仅违反了规定,也背离了教育初衷。
安全与自由之间的平衡点到底在哪里?需要不同声音碰撞;
恢复“课间十分钟”,需要多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

4


怎么才能减少孩子出事,消除各方顾虑,师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对孩子加强安全教育
80%的学生安全事故是可以通过教育防范来避免的,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学校安全工作“减负”。很多校长的工作报告会强调安全工作抓得多紧多牢,但实际上很多举措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学校仍把安全工作当成负担。

学校有责任塑造孩子的安全意识,也有责任通过多元化手段让孩子铭记安全常识,注重自我保护,而不只是停留在“工作报告”中。

当然,家庭的安全教育也要重视起来。

2
为孩子购买保险产品
谁也不愿意看到孩子出事,保险就是给所有人的“兜底”设计。
比如,为了减少玩闹带来的安全风险,以及减轻家长的负担、“分解”学校的压力等,应有的保险产品必不可少。

3
学校不应成为“无限连带责任的承担者”
一份调研显示:2020到2021年度的427件中小学责任纠纷案件中,因为学生嬉戏打闹导致伤害的事故,占比超过了50%,被诉学校因未履行教育管理职责而被法院判决承担侵权责任的比例达到89.23%。

此时,学校成了无限责任的承担者,学生出事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老师会不会承担相关责任?

进一步完善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减轻或化解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所受到伤害的后顾之忧,才是解决课间问题的基础。

4
家长多一点通情达理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磕磕碰碰很正常,只要不是被同学欺负霸凌,也不是什么重大伤害,家长在一定程度上通情达理,也能减少学校和老师的压力,打消学校担忧。

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把课间的欢声笑语还给学生,需要的不只是呼吁,还需要学校和家长对孩子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家长对学校多一点理解,多方多部门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清南师兄
躬耕于清华的南方人,高知青年精神伴侣,基于全面信息源和靠谱信息视角剖析热点,以严谨逻辑和理性态度看待热点,在热点中汲取新认知,在行动中散发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