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捧神,毁神,是当今互联网的一大奇观。
热衷于造神的网民和媒体总是孜孜不倦地寻找下一位“神”将其捧上神坛,然后再毁掉它,不断重复上述过程。
起因是6月13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决赛名单,来自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姜萍以93分的高分,名列全球第12名,引发全网热议,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新闻。中专生,17岁,女生,全球数学竞赛,预赛第12名……这些关键词的“同框”,很快让媒体为姜萍贴上了“天才少女”的标签。从姐姐暑假打三份工、爸爸是村里保洁员的家庭背景,到她考上高中、但因为种种因素选择中专的成长经历全被曝光在大众面前。姜萍所在的中职学校以及老师,包括初中老师,父母,村里的乡亲们,村支书等都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试图为我们拼凑出这个“天才少女”的传奇经历。“草根逆袭”是大众最爱看的剧本。而中专生姜萍出现在全是名校学生的决赛名单上,符合了大多数人对草根逆袭这种励志故事的所有幻想。于是,接二连三的报道,铺天盖地的吹捧,舆论的浪潮将姜萍捧上了神坛,成为新造的神。在央视采访的片段中,老师王闰秋鼓励姜萍参加竞赛时,姜萍的反应是“我也配?”在被捧上神坛以后,姜萍在网友心中当然配得到更好的。“热心”的网友们开始为姜萍谋前程,纷纷向国内的多所知名大学喊话,希望学校能破格录取。姜萍的家乡也对姜萍一家释放善意:67岁的父亲被安排了巡逻员的新工作,低保审核也即将通过,还有人送上5000元现金,有商会要资助两姐妹上学。流量从来都是把双刃剑,随着姜萍的热度越来越高,流量越来越大,声名越来越盛,事情好像有些变味和走偏了。造神的另一个极端是毁神,如任何一个公众人物的宿命一般,姜萍在近些天也迎来了大量的质疑。爽文般的逆袭剧情跟开卷考试的形式结合,很容易滋生“事出反常必有妖”的想象。质疑一:姜萍数学考试成绩并不突出,为什么在竞赛中成绩惊人?有人翻出了疑似姜萍考试分数的成绩,中考数学满分150分,姜萍考了83分,于是断定姜萍根本不懂高等数学,或是阿里巴巴伪造其成绩,或者由数学老师代考。且不说这份成绩单是否真实,即便真实,数学计算能力和推理逻辑能力完全是两个能力,高考数学130的人,高等数学也能不及格。牛顿欧式几何也没整明白,但还是研究出来了微积分。该赛事2018年开始,在数学圈已经很知名。达摩学院固然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赛事,但故意造假,伪造成绩博流量,冒着被揭穿被反噬的风险,达摩学院的人这么蠢吗?数学老师王闰秋三次参加这个赛事,均未考进前100名。能考进前12名,才有能力帮她作弊。有这个数学能力,又冒着被揭穿的风险,图什么?有人质疑达摩院在黑板上给姜萍出的题目,姜萍只是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而姜萍抄的时候漏洞百出。现在,知乎上也全是质疑打假姜萍的帖子。对此,美国高校数学教授@北星微博 对该质疑进行了回答。结论是:数学符号书写不规范,证明过程冗杂,恰恰侧面说明她是自学的。黑板上是姜萍思考的过程,不可能是抄现成的解答。作弊对一个中专生、对一个考了三次都没进百名的数学老师是很容易的事儿吗?如果人人通过百度上网就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那未免太小看竞赛题目的难度和深度了。按照“考试开卷,姜萍可能作弊”的逻辑,那任何人都可能作弊,这个比赛还有何公信力?为何还有那么多专业人士参加?关于作弊说,甚至有博主表示“如果姜萍在决赛中进入前30名,就在微博上发3万红包”,并声称“只有我们这些数学的真正铁粉,才愿意真金白银来证实或证伪”。博主看似大义凛然、客观公正,实则心思歹毒、恶意满满。博主没有质疑,但通篇都在暗示:如果姜萍决赛没进前30,那预赛就是作弊。正如北京大学计算机博士@破破的桥 提到,预赛是为筛掉玩票的人,把几万个参赛者变成几百个,它的题目不是用来筛天才的。水平强的人,预赛不会花太多时间精力拿高分,入围就行。所以预赛12名,并不是说她水平有12名,得看决赛。韦东奕当年是马赛金奖得主,但他预赛也就拿了个84分玩玩。在采访中姜萍提到,两天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她基本上都在做题。可以说是全力以赴,而那些顶尖的高手们还没有完全发力。预赛是48小时,开卷考试,可以查阅资料,但决赛是8小时,闭卷考试,不可以查阅资料。即便有天赋,自学的姜萍跟系统性学习的选手还是可能有差距的。在这种情况下让姜萍在决赛中获奖,且以此来证明预赛姜萍有无作弊,根本就是不公平的强盗逻辑。有些人持谨慎态度,不轻易下结论,这种审慎的发言是出于对事实真相的尊重,是理性思考的体现。然而,网络上的质疑声音中,有些却仅凭个人的臆测和猜想,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却表现得自信满满,仿佛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法律上讲“谁主张谁举证”,但网上的质疑大多都是要求他人自证。姜萍该如何自证自己没有作弊呢?证明自己有进决赛的实力?但这并不代表她预赛没有作弊。如果成绩差,质疑者会说:看吧,我就说她预赛是作弊;如果成绩好,质疑者会说:肯定是阿里提前泄露了题目,他们在联合作弊。不管她如何自证,都无法堵上质疑者的悠悠众口。当一个人被迫跳入“自证陷阱”,他的自证之路将是无止境的。进入决赛,一没有奖金,二不能破格录取到大学,数学只是她人生的plan B。而数学又是最能证明实力的学科,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当然,师兄并不是说姜萍是不可以被质疑的,尤其可以质疑事件热度之高背后是否有推手。合理质疑,但不要动不动在没证据的情况下要求别人自证清白,更没必要动不动就上升到阴谋论。决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姜萍已经被保护起来专心备考,在此过程中师兄希望大家能做到以下几点:姜萍在采访中曾提到,自己的梦想是考进浙江大学。于是不少网友问浙大,为什么不能破格录取。6月14日,浙大出面回应:涉及相应程序,暂无法解答。这看似“废话”的回应其实解除了网友对于姜萍报考学校的担忧。在此之前,网上广泛流传着“姜萍因专业限制能申请到的最好学校就是常熟理工”这一说法。实际上,按照江苏政策,中专生是可以参加普通高考的。至于破格录取,根本就不现实。姜萍参加的竞赛只是企业组织的公益比赛,不在国家认可的五大学科类竞赛之列。即便其在接下来的决赛中获得佳绩,也很难获得大学破格录取或保送录取的资格。如果今天因为一个公益比赛而破格录取了姜萍,那么明天我们是否也应因为其他比赛而破格录取其他人?这种做法一旦成为常态,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规则的破坏,进而引发权力滥用,加深不公平的制度。正如前面师兄提到,预赛和决赛根本不是一个难度,如果姜萍在决赛中没有取得大家想要的成绩,希望大家不要过多地苛责她。为什么姜萍事件能爆火网络?不单纯是因为她在预赛中取得的成绩,更因为她展现出的那份对热爱的执着和勇气。在这个年纪,能够发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付出努力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她喜欢数学解题的过程,如果能享受比赛,那就已经足够了。她才17岁,未来人生的路还很长,没必要因为一场比赛就造神和毁神。希望我们的舆论能对她多一点宽容和鼓励,也希望她能像之前一样,继续遵循内心的指引,昂扬成长。虽然数学是她的plan B,但师兄希望数学这个变量,未来能推动姜萍的人生等式,出现微小的改变,带她飞向远方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