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不,是堂堂正正!

企业   2024-02-07 18:38   河南  
01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


去年,一部《逃出大英博物馆》小短剧刷屏网络。短剧只有三集,加起来不到20分钟,全网播放量却超10亿,成为去年热度最高的短剧之一。


这部剧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独自逃离大英博物馆后,偶遇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记者,并请求其帮助自己回国的故事。



当小玉壶带着海外文物的“家书”,一封封诉说思念时,观众潸然泪下,也终于明白,原来小玉壶怕下雨淋湿的背包里,装着的全是海外流浪文物对“家人、朋友”沉甸甸的思念啊。







“病骨支离,离家已有百年,哪怕分神断魂,也断不了这魂牵梦绕的乡愁啊”


“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如果文物能说话,他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但最后的最后,所有的话都变成了四个字:家国永安。或女或男,或老或少,那么多声音异口同声对着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的祖国送上祝福时,没有人不会为之动容。

《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什么能爆火?原因并不复杂:

01
短剧本身的魅力


除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拟人化设定,剧里很多细节都值得回味。

为什么小玉壶的脸是脏兮兮的?那是因为,在大英博物馆很多文物是可以被人随意触摸,还有不少文物被随意切割。
 

为什么小玉壶强调“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这个名字,是因为很多展柜上只有冰冷的编号。
 

为什么小玉壶看到男主“张永安”和室友两个人住一间房子时会惊奇“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啊”,那是因为在大英博物馆,很多文物都是被胡乱拥挤地放置在一个柜子里。
 

那么多海外文物,为什么会选择小玉壶做主角呢?那是因为其他藏品都是“被人套着麻袋偷来、抢来、骗来的”,只有她是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现代工艺品,记得回家的路。
 

更不用说“瑰葭路”寓意归家路、“男主永安”意指大英博物馆里的家国永安瓷枕这种直白又戳中人心的小细节。
 

短剧拍摄上虽然略显粗糙,但细节上的用心足以打动人。

02
短剧主题契合网友的期盼


短剧上映之时,正值大英博物馆深陷失窃丑闻。

当地时间2023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发布一则公告,称有藏品“丢失、被盗或损坏”,包括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首饰、宝石和玻璃制品。

而这并不是大英博物馆文物第一次被偷,据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证实,该博物馆“失踪”的藏品数量约为2000件。

多国要求博物馆将其藏品归还原籍国的声浪越来越高,我国社交媒体上,话题#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一边是海外流亡文物在大英博物馆不被重视、三番五次被盗窃;一边是我们自上而下对海外文物归家的真切期盼。在此背景下,短剧的上映,恰好契合了观众的心。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
这是海外流亡文物的心声,也是引爆网友泪点的起爆器。

02

“没有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1759年对外开放的大英博物馆,拥有超过800万件藏品,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而它也是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海外博物馆,目前藏有中国文物约2.3万件。

中国游客初见这些珍品,心里都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但随着参观的深入,这份自豪又被震撼与悲愤击中。因为这份对中国文化的民族自信背后,是西方近代的殖民掠夺史。

去年,英国大英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中国大型特展“晚清百态”。展览驻足观看人数最多的一件展品,是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原件。

展品下方写着:中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展出了慈禧缂丝孔雀牡丹纹衬衣、光绪皇帝的儿时龙袍、洪秀全手稿等300余件珍稀的中国文物。




看到这些绝美文物,让人不禁想到它们何时才能回家?

据统计:在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里,存放着大约167万件中国流失的文物。

我国对流失文物的追索返还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国家文物局通过国际执法合作、国际民事诉讼、外交谈判、协商捐赠等形式,促成1800余件(套)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目前,海外文物回归主要有三大渠道:购回、捐回、追索,这三个方式之间也有交叉。

购回,即采用商业购买的方式让文物返回祖国。
如多个圆明园兽首铜像回归。
 

捐回,即各国政府以及政府机构如博物馆之间,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人等将自身获得的中国流失文物以善意捐赠或外交方式送回中国。
如近日刚回归的西周丰邢叔簋。
 

追索,即按照国际公约、各相关国家的法律来解决流失文物归属纠纷。
如追索成功的“章公祖师”肉身坐佛像。
 

海外文物回归的三种渠道各有利弊。
商业购买使得不少重量级海外文物回到祖国,但也推高了国际间文物价格,助长新的文物非法流失。

捐回,目前最通行,但一件文物的回归需要经历极其漫长的斡旋沟通、手续繁琐,回国之路漫漫。圆明园7根石柱,从2013年馆方同意回归到2023年正式入库圆明园,用了十年时间。

追索,是最符合国际契约精神和伦理道德原则的一种回归方式,但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返还方式。

文物回归,其路漫漫。

有人忍不住问:文物回归,我们普通人就什么都做不了吗?

其实不然,助力海外文物回归,普通人也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将海外“文物”带回家。

03

在大英博物馆的“晚清百态”专题展上,作为龙的传人,很难不注意到这顶稀世龙头帽。左为上,春为首,龙是春神,也是四象之首、百瑞之尊。一年之始,万物复苏皆自龙开启。龙头帽便是生命活力与希望的象征。


同样注意到这顶龙头帽的还有王丹青,更确切说,她是专门为它而来,从中国不远万里来到英国。

王丹青是“王的手创”品牌创始人,每个生肖年,王家都会推出生肖系列产品,甲辰龙年也不例外。

中国民间龙头帽传世作品本就稀有,奈何最精彩之作远在大英博物馆,王丹青决定专程前往亲睹之。看到这件龙头帽时,她的心情从期待与兴奋转变为心疼。龙头帽虽然只是戴在一个“假孩童模特”的头上,却让人感觉是一个四处漂泊的中国孩子。

当即,王丹青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带龙头帽回家。依原作而再设计,保留其原有的形制,龙珠、龙齿、龙尾等特征依旧突出,整体则是非常吉祥且具生命力的配色。   


立体造型的栩栩如生,得益于拥有超过30年经验的老绣娘们。她们巧妙地运用多种成熟精湛的工艺,使得龙头帽既精彩纷呈又毫无累赘。好手艺加上好寓意,王家的龙头帽不输任何馆藏级作品。


深红色、中国红、橘、黄等暖色和盎然的绿色,呈现欢喜热烈的吉祥感和蓬勃朝气。


大块面的盘金绣勾勒凤羽、眉部、脸部、鼻子、耳朵、尾巴及龙鳞等部位。

 
贴布绣让鼻子层次丰富,化用海水江崖纹,寓意拨云见日,天下太平。
 

眼部采用多层扣眼,无论质感与层次都可细细品味。


眉眼则如太阳从云雾间穿行升腾。

 
盘金与拖尾打籽绣成就龙鳞的丰美。
 


双色多瓣的绣球龙珠,是龙头帽的点睛之笔,让整件作品更为立体的同时,也丰富了装饰效果。

 
龙帽的顶端装饰凤雏,象征龙凤呈祥。
似木叶的翅膀有兴旺繁盛之意。


设色的讲究也预示着在龙年,大家都能鸿运当头,样样好。

王家特意设计了两个尺码的龙头帽,从4岁的孩子到成年人皆可满足。可以是亲子款,也可以是情侣款,闺蜜款。
 

“王的手创”致力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原创设计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生活中的艺术品”,作品皆以特有的风格备受瞩目,拥有极高的识别度,尤其生肖年系列作品已成为新春中国风拍照的“风向标”。

其中,“王的手创”推出的“龙生九子”盲盒系列尤为突出。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为极数,象征众多。在以龙象征皇权的古代,老百姓非常智慧,创造出各种似龙的兽纹为己所用,也让中华龙文化走向民间,也让“龙族”繁衍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





每一个皆是手工绣制而成,每一个的专属形象与立体造型皆是双手成就的,各个鲜活生动。不同的绣法与装饰手段,突出龙生九子的鲜明特征,相较市面上常见的树脂玩偶,增添了许多工艺本身带来的趣味性和把玩性。

 戴龙头帽,龙年大吉

文物回归之路漫漫,但师兄相信,随着国力增强,会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回归。在此同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戴上龙头帽,“龙生九子”盲盒全端,是我们对龙年鸿运当头的期盼,也是以非遗的形式将文化传承下去。

粉丝福利


龙年师兄给大家送福利啦
评论区点赞前五名
每人送【龙生九子】系列盲盒一个

祝大家,龙行龘龘,前程朤朤!

清南师兄
躬耕于清华的南方人,高知青年精神伴侣,基于全面信息源和靠谱信息视角剖析热点,以严谨逻辑和理性态度看待热点,在热点中汲取新认知,在行动中散发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