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烽: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文摘   2025-01-25 07:02   北京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系统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推动解决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纲要》核心内容,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助力《纲要》落地生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本期节目邀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
所长 王烽

解读《纲要》第五部分

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育见新闻:《纲要》第五部分提到“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概念应该怎样理解?

王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教育强国,所必须依赖和培育的重要支撑力量。

育见新闻:“高水平”一词其实指的是长远性。放眼2035年,您认为高水平高到什么程度呢?

王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世界科技整体的发展来看,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已经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统筹。所以,未来的“高水平”应该是能够支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支持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资源库建设,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基础学科突破,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

育见新闻:《纲要》第16条提出“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实现基础学科的突破。您怎样理解,我们应该如何实现?

王烽基础学科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科技竞争力的核心来源,决定着原创性,颠覆性的成果能否出现。

在我国,过去人们理解基础学科研究是出于个人兴趣的探索,因为它是科学进步导向的,而非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然而这些年,规律发生了变化。很多应用研究可以反哺基础研究,很多经济社会发展的课题能够反推到基础研究上去。所以,现在的基础研究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探索,而是大规模有组织的合作。当然这种合作不只是与国内科学家的合作,还可以是跨学校、跨学科,甚至是跨国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育见新闻:《纲要》中指出“交叉学科的突破计划”,这个应该怎么去理解?

王烽科学发展本身的趋势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时间成熟后,变成交叉学科,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个方面,交叉学科实际上是解答了我们现实中的问题。现实中提出的问题不是通过学科提出来的,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那么学科交叉就成了解答现实问题,培育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一个重点突破口。

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师资和学术大师。

育见新闻:《纲要》第17条提出“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接下来我们在人才的遴选、支持、发展、评价方面应该怎么做?

王烽青年科技人才是我们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力量。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有各种需求,包括生活、待遇方面等,更核心的是能否创造让他们发挥科学兴趣并自由探索的管理评价和服务体制。

对于青年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遴选出特别是在基础学科有创新潜力的人才,给予他们特别的支持。例如在评价方面,实行长周期的评价,而不是每年去根据发表论文、著作的数量来评价绩效。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强与各类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和高新园区等的协同,搭建校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建强技术转移转化等专业人才队伍。打造高端成果交易会、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品牌。

育见新闻:《纲要》第18条提到“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其中涉及到三个重要角色,高校、企业、平台,您觉得三个角色应该怎么做来提高转化成果呢?

王烽首先,我认为企业是转化的需求方。很多科技成果转化不一定是国家财政投入,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一方。另外,大学是提高成果转化的核心。大学承担着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功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处于非常核心的地位。最后,大学和企业做不了的事可以交给有科技成果转化或概念验证的平台去做,这也是一个科技成果从出现到进入产业应用领域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

育见新闻:着眼未来,高校、企业、平台之间应该向着怎样的关系发展?

王烽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初期成果往往难以立即显现其在产业中的应用场景或市场效益。在此过程中,企业与研究机构如何实现高效沟通,共同合作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建设高等研究院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设高等研究院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面向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促进高水平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和头部企业强强联合,以需求定项目、以项目定团队,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

育见新闻:《纲要》第19条指出“建设高等研究院,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其中特别提到面向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为何强调这些区域,这样的高等研究院能起到怎样的效果?

王烽和东部比起来,这些区域在科技力量,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力量上相对缺乏。这种布局体现了国家向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即通过科技力量的支撑,缩小区域间差距,汇聚优势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

这类高等研究院不仅局限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主建立,更是国家重点规划的一部分。其特点在于汇聚国内顶尖科技力量、重点行业资源和龙头企业共同建设,可以说是产业、企业和高校“共同出题,共同答题”的一种机制。

《纲要》为未来十年高等教育建设指明方向


育见新闻:《纲要》第五部分更多强调的是科技创新。《纲要》是放眼2035年的,对未来建成的教育强国,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王烽习近平总书记的历次讲话都体现了他对科技的重视,对教育的重视。在未来,我认为国家越强盛,对科技和创新的依赖性会越强。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是创新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根本是教育的竞争。从外部来讲,我期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真正让我们高等教育这个“龙头”抬起来。


来源 | 育见新闻




中国教科院
提升服务决策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教育实践指导,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基础平台建设,发布教育智库前沿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