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文婷: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文摘   2025-01-24 07:03   北京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系统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推动解决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纲要》核心内容,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助力《纲要》落地生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本期节目邀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蓝文婷

解读《纲要》第三部分

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打造战略引领力量



打造高等教育战略引领力量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

育见新闻: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整个《纲要》的第四部分就是“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您认为《纲要》为高等教育建设指明了怎样的方向?

蓝文婷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纲要》发布之前,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全国教育大会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对高等教育提出要求。此次《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并将高等教育放在第四部分,要求“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再次明确了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引领地位,我们要培养战略引领性的人才,产出战略引领性的成果。

在第四部分下面有五个内容去论述和提出具体要求,在其他部分也提到了对高等教育的一些要求。比如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推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等,也是为打造高等教育的战略引领力量做了支撑。
这次《纲要》的提出是对未来十年教育的总体规划部署,也擘画了高等教育的未来战略图景,让我们更明晰如何在未来十年去建设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提升高等教育对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引领力和贡献力。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在办学条件、招生计划、学位点授权、经费投入等方面分类支持。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育见新闻:《纲要》第十一条是“分类推进高校的综合改革”,这里“分类”是关键词,您认为应该怎样分类推进?

蓝文婷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一直在推进国内高校的分类发展、分类改革、分类评价、分类管理。新发布的《纲要》中更是专门将其提到了“打造高等教育战略引领力量”的第一点,可见其重要性。
为避免同质化、重复教育、优化资源配置效益,文件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对高校进行分类,并配套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支持、资源激励等机制,因此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高校差异化发展;二是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并进行分类支持;三是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不同类型的高校侧重点不同。例如研究型高校的发展可能将突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前沿重大科技成果的创新,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相较而言,应用型高校和技能型高校都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高校可能更加强调实现应用科学技术的突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培养如卓越工程师等,满足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技能型高校的发展则相较而言可能更加强调实践驱动、技能教学,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服务生产一线。
三类高校培养不同类型人才,为国家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统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发展。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支持部省合建高校加快发展,优化省部共建高校区域布局。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育见新闻:《纲要》第十二条内容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和高校所使用的优化动词也是不一样的,如何理解这样的优化措施?
蓝文婷国家一直在推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纲要》中使用了“加大力度”、“加快推进”这样的词,可见国家对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的决心和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一直存在着高校区域布局不均衡、学科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够、地方高校的社会贡献能力弱、拔尖创新人才缺乏、应用技能型人才缺口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来解决。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地方应用型高校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的两个关键任务。一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加大建设力度有助于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二是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层次高校的分类布局,对地方高校的定位在于立足当地,集中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提出的系列优化布局要求下,不同类型高校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独特的力量。

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育见新闻:优化布局当中,当然也离不开规模的布局,我们看到《纲要》中提到本科教育、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规模都要提高,您如何解读这样的扩大趋势?

蓝文婷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这个问题,一是历史发展趋势,二是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三是社会发展需要。

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在学普通本科生规模、研究生规模、博士生规模均在稳步增加。从2012年到2023年,全国普通本科在校生增加37.7%,在学研究生和在学博士生规模翻一番。依照现行规模发展速度及国家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只增不减的需求,以及人口结构变化,适龄青年人口增加,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成为必然。本科教育、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规模势必要继续扩大,为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提供了更多可能。

第二,国家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国际竞争、技术进步等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支撑。《关于加快推进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展现了国家对博士研究生的迫切需求。《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中学教师以研究生层次为主”“幼儿园、小学本科及以上”等要求,管中窥豹,可以看出当前国家对通过输入高等教育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

从国际情况看,我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数量在高等教育总人数中的占比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高校毕业生中的博士生占比约为0.8%,而美国为6%;我国全社会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约为2.2人,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9人左右的平均水平。应当说,我国研究生教育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和现实需求。所以,面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新问题,继续提高本研博规模有助于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提高我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满足不同行业对不同学历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增强国家各行各业的人才竞争力。

第三,当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如《纲要》里提到“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我国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岗位依然存在较大缺口。据有关部门测算,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近3000万人,新能源汽车维修和研发方面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103万人,这些都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填补。

加快建设

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完善质量、特色、贡献导向的监测评价体系,健全动态调整和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资源配置力度。

育见新闻:《纲要》第十三条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其中“双一流”的标准要我们自主来确定,为什么自主来确定,怎么样更加科学?
蓝文婷大家在聊到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时,经常会以QS、THE、U.S.News三大排行榜等国际排名来作比较依据,但是这些排行榜的评价指标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不能全面反映一所高校的建设成效,也不能有效反映我国高校建设发展需要。借用别国的评价标准,我们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还会失去自己的特色,这就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的“双一流”标准。
这个标准首先要体现教育的三大属性,体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体现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体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其次要更加契合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布局要求,满足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而非单纯地数论文、数项目、比奖项、比帽子,更加注重高校的内涵发展,关注高校的质量、特色和贡献,动态调整、多元投入,这样建设出来的才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纲要》对建设高等教育一流学科

指明方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

育见新闻:《纲要》第十条提到要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我们该怎样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蓝文婷这个政策要求给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明确了国家战略所需,指引有相关学科基础的高校有的放矢地培养急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的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在基础研究、新兴技术研发、像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方面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学校一窝蜂无头绪地发展看起来容易出成绩的学科,有组织地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和学科调整,减少资源重复建设,有效提高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等。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育见新闻:《纲要》第十四条是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现机制,面对初中生、小学生有“沃土计划”,高中生有“脱颖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就贯通起来了,您怎样看待这样一个模式?

蓝文婷拔尖创新人才是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核心力量。分别面向中小学生和高中生实施“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实现早发现、早培养,为培养早期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态。

其一,体现了国家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之前不同学段激发学生独特的创新潜力和发展需求、针对性地培养相应阶段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其二,有助于形成连贯式的培养体系,避免教育过程中出现断裂和重复,形成更加系统和连贯的培养路径;

其三,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小接触和了解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夯实基础,培养创新能力,为进入大学后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成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来源 | 育见新闻




中国教科院
提升服务决策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教育实践指导,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基础平台建设,发布教育智库前沿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