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系统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推动解决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纲要》核心内容,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助力《纲要》落地生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本期节目
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所
所长 张宁娟
解读《纲要》第二部分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加强和改进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确保广大学生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育见新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纲要》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您认为这其中哪些新的特点?
张宁娟:《纲要》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思政教育为了什么”、“思政教育是什么”以及“思政教育怎么干”的问题。具体来说,《纲要》明确提出了我们要确保广大学生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四个忠于”、“三个坚定”为立大德指明了方向。《纲要》还明确提出了思政教育的11个大类,这对中小学教师把握课程思政非常有指导作用。同时,《纲要》还明确了思政教育怎么干,从不同维度部署了六大任务,这也成为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的关键举措。
育见新闻:《纲要》第二部分包含了六条内容,首先就提出了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您觉得为什么会把思政教育提到一个如此重要的位置?
张宁娟:我觉得有两个方面。首先,增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宣传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的话语权。其次,这一任务是由强国战略目标所决定的。因为强国建设也不是轻轻松松的,它需要集中力量、持续努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进而推动我国的强国建设。
整体优化设计思政课课程方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整体优化设计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
育见新闻:《纲要》的第一条就提出了关于思政课的一系列要求,您认为这对思政课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有何指导性作用?
张宁娟:这一要求主要从学段的角度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具体任务。例如,在高等教育阶段,重点任务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开好开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二是整体优化思政课程方案。关于整体优化,我认为其内涵包括两个层面。首先,高等教育的思政课并非单一课程,而是一个课程群,涵盖多门课程,因此需要对这几门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其次,在整体优化过程中,需要系统性地体现新时代的背景,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全面融入这些课程中。
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在于完善思政课的课程标准。我认为,这体现了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的客观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思政课专业化的要求。在中小学阶段,应以思政课课程标准建设为核心推进思政课建设,同时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设计。在这一体化设计中,高等教育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引领作用。
加强党的创新理论
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和课程教材,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育见新闻:我们看到《纲要》第二条也提出要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和课程教材,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宁娟:首先,我们充分发挥了有组织科研的牵引作用,以高校为主要力量,协同其他科研单位、党政机关等资源,建设了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和研究院。其次,我们推进实施了专项研究,形成了以高校为基础,跨区域、跨校、跨学科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学术共同体。最后,在基层学校,我们积极推进新思想进校园,不仅加强了思政课建设,还建立了思政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等。
育见新闻:您认为未来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将党的理论成果与学校思政教育融合?
张宁娟: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做加法”,其次是“做乘法”。“做加法”指的是通过专项活动、专项研究以及专门教材进校园等方式,推动学生对相关思想的学习、领会和贯彻。但更重要的是“做乘法”,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通过建设一批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帮助教师提升相关能力,从而实现思政课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整体融合。
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组织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之旅。
育见新闻:接下来我们看《纲要》的第三条,“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 ,其中特别强调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您觉得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才是有意义、有效果的实践教学?
张宁娟: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是非常迫切且必要的。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和课时的增加,为了确保教育的有效落地,必须将实践教学纳入课时安排中。
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吸引力,我认为需要把握三个方面:首先,从出发点来看,实践教学应基于真实问题,营造真实情境,协同设计课内外一体化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的空间。其次,要尊重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确保活动具有教育性,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同时避免教师不作为,教师应在过程中发挥指导和互动作用。最后,从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看,一切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和时代新人的培养为目标,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时代变化,坚定理想信念,增长才干和本领。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等教育,塑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和育人生态。
育见新闻:我们再来关注网络育人,其实这一点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现阶段网络一定是所有孩子都离不开的,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利用好网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张宁娟:网络对思政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机遇的角度来看,关键在于“人”。
首先,我们要抢占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关键还是在于“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吸引网络领域的优秀人才,帮助我们开展思政教育;第二,培养既懂网络技术语言又懂思政教育规律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机制,提升现有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只有做到这三点,我们才能真正抢占网络阵地的主动权。
其次,我们还要关注学生。要深入研究生长在网络时代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特征和精神面貌,帮助他们解决在网络空间中面临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上的困难。通过思政教育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只有抓住这两点,网络对思政教育来说就是难得的机遇。
打造培根铸魂 启智增慧的
高质量教材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思政课教材建设。
育见新闻:《纲要》提出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尤其是要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您觉得它的重点是什么?
张宁娟:教材确实非常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必须高度重视。
那么如何落实呢?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应尽快打造一批体现中国原创品牌的教材。高校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可以聚焦意识形态属性强、价值引领作用大、文化传承意义明显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教材体系。
对于基础教育领域,自主教材体系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它关系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推出一批优秀的基础教育科学教材,将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材,确保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和学习到这些内容。
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
攻坚和质量提升行动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和质量提升行动。提高全民语言文化素养。健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建设新型国家语料库。开展语言国情国力调查。加强网络空间语言文字规范引导。深入实施国家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系列工程。加强与港澳台语言文化交流。
育见新闻:《纲要》的第六条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到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和质量提升行动,我们需要攻坚和提升的是什么?
张宁娟:攻坚和提升主要针对的是我国通用语言普及水平还不平衡、普及质量还不高的问题提出的。
具体来说,攻坚的重点是聚焦一些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包括民族地区和边远农村地区,重点人群则包括这些地区的教师队伍。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和边远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领域。
提升的重点则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坚守学校教育的阵地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以及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能力。
来源 | 《育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