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智:教育强国成于实干

文摘   2025-01-15 10:04   北京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系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在2024年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总动员,其中擘画了宏伟蓝图,也蕴含着真抓实干的方法论与工作方法。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一以贯之,是全面落实、落地、落细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的根本遵循。

长期以来,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为什么”“干什么”的宏观精神学习体悟得多,对蕴含其中“怎么办”“怎么干”的方法指引把握得还不够。远望2035年,站在十年强国建成之路的出发点上,我们需要深入发掘、系统梳理、充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中的方法宝藏,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既要想明白,还要干明白,全力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顶层部署转化为教育一线的生动实践。

总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强国方法指引,以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统领、为旨归。这一方法体系在结构上呈现以下层次:宏观纲领层面,以价值方略总揽教育全局;中观策略层面,以纵深方略“一竿子”贯通,以集成方略“一盘棋”运筹,以系统方略确保“两手抓”;一线实践层面,以攻坚方略锚定着力点和下手处。

纵观未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教育强国也必将是干出来的。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法指引,变思想为思路,变方向为方法,力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踏上新征程、铸就新华章,以3亿教育人口之强支撑起14亿人口的中华民族之兴。-



一、以价值方略定本,确立教育强国最高纲领



价值定性属于最高的哲学层级。价值定性是关于“第一性”的决断,直击核心本质,是最高纲领的确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商榷、可含糊的”,这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一旦锚定不容偏移。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首次界定出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价值追求,将党对教育的把握和引领提升到新的高度。特别是对“人民属性”的强化,昭示着教育战线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价值定性阐明中国教育的核心本质,系统化树立起教育事业的灯塔,汇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仰望一处、用力一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一是总揽全局,确立党的全面领导为发展之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29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简称“5·29讲话”)中,将建设教育强国在价值高度上界定为“国之大者”,确立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这将教育定性为党和国家的基本关切,是着力总揽的关键领域,在领导体制上鲜明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重申教育的价值定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教育工作确立起纲领性指导。

二是直击根本,确立教育的基础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讲话中论述了教育的三个根本,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问题。除了确立教育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也将教育本身确立为根本。在历经八年的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正是教育从底层逻辑上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阻断,为近1亿中国人彻底摆脱贫困、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将建成教育强国确立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强调了教育是国家民族繁荣兴盛的根本驱动,凸显了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根本价值。


二、以纵深方略定轨,确保教育强国“一竿子”落地到底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鲜明提出了教育强国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六大特质。这六大特质是教育强国建设一纵到底的经脉和要旨,既要贯穿从基础教育到终身教育的育人全周期,也要串联教师、教材、评价、对外开放等教育全领域全生态,确保地方向中央看齐,参照系一致,体现了鲜明的全局智慧。

一是全链条贯通,向各环节、各领域、各方面融入嵌入深入。首先,纵深方略鲜明体现在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育人治校全过程的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想政治工作称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求必须紧紧抓在手上,向纵深开展“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其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立德树人“一竿子”插入各个层级,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各个层级包括:其一,“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其二,“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其三,“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再次,习近平总书记数次用“人人、处处、时时”纵深思维指示部署数字教育及其赋能之下终身教育的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的战略指引下,教育系统迅速构建起由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所承载的“优质课堂时空交叠处处可见,优质课程跨越山海时时可及”智能时代全链条式育人系统。由此,终身教育也将便享智能技术红利,将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付诸现实。

二是长周期布局,想明白算清楚大账、长远账。首先,部署长线任务。我国当前人口变化可谓是教育长周期布局中的最大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这一指示推动教育战线持续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力争更有效地让教育适应中长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强调长效机制。围绕涵养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从时代视角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在谈及国家教育经费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时,基于纵深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是个大账、长远账,要想明白、算清楚”,事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铸牢。再次,注重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纵深开设,“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

三是小切口突破,将方法体系推向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习近平总书记的纵深方略还体现在如何“落细、落小、落实”的实践指导上。其一,在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他提出要“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让学生在底蕴深厚的课程教材中、在参观名胜古迹的亲身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其二,在面向全国少年儿童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他提出要“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青少年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第一粒扣子就是早立志向、有正确的价值观”。其三,在指导高校思政工作时,他具体论述了如何讲理论才能接地气,即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这些实践指导不但具体而生动,同时还深刻贯穿着对知行合一、思想发展曲折性、因材施教规律性、价值观教育时代性的纵深洞察。


三、以集成方略定型,统筹部署教育强国“一盘棋”


教育具有超复杂性,无集成性方法体系则无以把握。如果说纵深方略构筑的是“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体系,那么集成方略推行的就是“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形塑。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几大支柱体系的建设规划集于一张蓝图,形塑起教育强国建设的骨架和梁柱之纲,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从方法论的高度指引教育大国如何一体化向教育强国跃升。集成方略与前述纵深方略互为策应,以纵横交贯的实战布局有力履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是扭住龙头,以教育强国建设作为总抓手。扭住龙头,制胜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5·29讲话”中明确要求,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总抓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是当前全面引领教育系统数亿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破解教育各层次难题、全盘统合教育事业格局的总牵引。直至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都将是全教育战线的“1号工程”,是推进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纲和主线,所有目标都要向这里看齐,力量都要朝这里汇聚,以教育强国的战略总目标集中统领各项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安排。

二是一体推进,实现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有效联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体推进,即是典型的集成方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作为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方法论谈得尤为深入。首先,他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进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了人才队伍,还要进一步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三是同向发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成方略还体现在对各方力量的集结上,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其一,围绕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其二,在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5·29讲话”中进一步重申党政要对教育齐抓共管,并要求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四、以系统方略定标,兼顾各方平衡施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处理好“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等五对重大关系,聚焦教育强国发展取向、育人方向、服务旨向、改革导向、路径走向在矛盾与统一中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科学规律,确立了教育强国建设之原则、建成之标准,是辩证思维和系统方略的生动体现。五对重大关系中,如何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是教育战线面向“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对具有系统方略智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响应。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育人治校“生命线”的思政教育,基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这一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再严肃强调务必铸牢基座,务必因时而进,“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稳这一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轴主线。

一是对立统一,正确把握关系、廓清实践进路。首先,系统方略体现在如何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认识和处理矛盾的两端。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指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极具典范意义的对立统一思维。其次,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深入论述如何对立统一地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这一重要论述既保驾了学术探索,又保障了原则立场,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廓清了实践进路。

二是双肩挑两手抓,不可偏废不容失衡。习近平总书记有诸多简明扼要的论断,直接指示了辩证思维和系统方略之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实践原则。在谈及理想信念教育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同时“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谈及基础教育时,要求“把自己好的东西坚持好,把国外好的东西借鉴好”,叮嘱青少年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谈及高等教育和青年成长时,强调“大学领导是教育者,但更应该是政治家”“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等等。这些富于生命力的指示指导,贴近现实、易于理解、便于实践,闪耀着辩证思维和系统方略的光辉。


五、以攻坚方略定焦,集中力量办好教育强国的大事要事


攻坚方略是一线实践层面的行动指南。攻坚之要,在于聚焦核心关键,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强化分步实施,有序稳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强调攻坚中心环节的关键性:“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部署了教育强国建设五大战略任务,与“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契,与2018年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的“九个坚持”“六个下功夫”相承,均是择教育之要,以汇聚力量、精准施策、持续攻关、集中突破。

一是找准重心,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全面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立于“先手棋”的地位,正是攻坚方略的集中体现。他曾反复强调,“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等。只有集中力量占据教育高地,我们才有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强调占据教育高地之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找重心、抓重点,要求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可谓以“重中之重”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全面构建。

二是定点突破,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落实部署必须有行动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五大战略任务的系统部署,在实践层面鲜明确立了需要定点突破的行动支点,如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教育引导青少年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等。这些行动支点既不过度宏大,也不过度微观,精准引领全教育战线找到着眼点、抓住着力点,以钉钉子的攻坚精神推动各项部署落地见效,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从政治高位来看,教育强国之强,既是形容词,更是动词。换句话说,以教育“自身强”实现“支撑强”、以教育强国鼎力支撑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教育战线的重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成教育强国的系统化实干方略,贯通上述“双强”,剑指“双落地”,重实际、抓实战、求实绩,为从砥砺奋进的此岸到十年后强国盛世的彼岸搭建起可见可行的坚实桥梁。沿着这一桥梁前行,教育强国建设必将一路落地生根,一路开花结果,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来源|《人民教育》2025年第1期
作者 | 李永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


中国教科院
提升服务决策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教育实践指导,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基础平台建设,发布教育智库前沿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