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朝晖:擘画未来十年教育蓝图

文摘   2025-01-21 12:41   北京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系统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推动解决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纲要》核心内容,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助力《纲要》落地生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本期节目

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 姜朝晖

解读《纲要》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


《纲要》擘画未来十年教育蓝图


育见新闻:这份《纲要》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并清晰明确了未来十年教育的目标和路径。为何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推出这样的规划纲要呢?

姜朝晖:纲要》的研制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首先,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专门就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如何建设教育强国进行了系统部署。在这一背景下,教育战线需要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文件和实际操作中。

其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需要对此作出积极回应,包括学科设置、专业调整等问题,在《纲要》中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具体部署。

第三,当前国际竞争形势也呈现了一些新的挑战,各大国都将教育作为重要的竞争筹码,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

第四,当前我国面临少子化、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分化的社会形势,教育需要在结构布局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以应对这些挑战。

最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但老百姓对“上好学”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办好公平优质的教育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正是在这些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我们研制了这份教育强国规划纲要。

育见新闻:本次《纲要》共分为十一部分,涵盖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请问这些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姜朝晖:在《纲要》的研制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其逻辑框架,最终确定了“六八框架”。其中,“六”指的是“六大特质”,而“八”则是指“八大体系”。《纲要》的十一部分中,除了总体要求和最后的组织实施外,中间有九部分内容。这九部分包括了“八大体系”,另外还单独列出了一部分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

《纲要》紧紧围绕教育的“三大属性”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育见新闻:首先我们关注《纲要》第一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首先提到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三大属性”在《纲要》中的作用?

姜朝晖:这“三大属性”是《纲要》的总体思想和灵魂。首先,政治属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其次,人民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独特属性。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最后,战略属性要求我们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一体化发展,坚持教育的优先发展,并进一步增强教育自信。这“三大属性”既是思想的统领,也为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纲要》以“六大特质”为主要特征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育见新闻:在《纲要》第一部分中,还提到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也就是“六大特质”。请问如何理解这“六大特质”?

姜朝晖:这“六大特质”是贯穿整个《纲要》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内涵。它们不仅是对“三大属性”的具体落实,同时也是对“八大体系”的统领,并有机融入在整个《纲要》的体系中,特别是九大部分内容里。

《纲要》以“八大体系”为基本结构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

育见新闻:您一开始提到这十一部分的内在联系,除了第一章的总体要求和最后一章的落实,“八大体系”占据了重要部分。请问如何看待这些体系之间的联系?

姜朝晖:《纲要》的核心框架是“六八框架”,即“六大特质”和“八大体系”。“八大体系”是纲要的主体部分,是“三大属性”和“六大特质”的集中体现。

“八大体系”既体现了全面性,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再到终身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同时也有重点,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在《纲要》三十八条内容中,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占了六条,权重最高;其次是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各占了五条。

《纲要》以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

为关键结构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

育见新闻:接下来我们关注“五大关系”,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五大关系”的价值?

姜朝晖:“五大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述,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科学规律和方法论。这“五大关系”聚焦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明确了育人的方向、服务的指向、改革的导向以及路径的走向,体现了辩证统一的思想。

到2027年 教育强国建设

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各级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育见新闻:《纲要》提出,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请问如何理解这一阶段性成效?

姜朝晖:《纲要》提出的2027和2035两个时间点分别代表了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2027年的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的内部功能方面,持续巩固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教育的外部功能方面,这个阶段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怎么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相匹配,并且要在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方面也要迈上新的台阶。

到2035年 建成教育强国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育见新闻:那么中长期来看,2035年我们要建成教育强国。如果建成教育强国,您认为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应该是什么?

姜朝晖: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我们对未来发展的美好畅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更加凸显。2018年,我们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去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到2035年,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将进一步凸显,人民群众将享受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来源 | 《育见新闻》



中国教科院
提升服务决策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强化教育实践指导,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基础平台建设,发布教育智库前沿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