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钩沉 | 几百年前运河汹涌,这对扬州父子挺身而出
文摘
2024-11-01 17:41
江苏
扬州,素来有着“运河长子”的美名,处处与“运”相伴。水韵早已融在它的骨子里,串联起城市的旖旎景致,呈现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别样风韵。在运河延绵的滋养下,浇灌出这样一方富饶的土地,里下河。里下河地区,西起里运河,东至串场河,北自苏北灌溉总渠,南抵老通扬运河,是长江与淮河之间最为低洼之地。可数百年前,这里曾经两次差点被“抹除”。而因为扬州宝应氾水的一对父子,挺身而出,两度“出手”,才使得这方富饶之地才得以存续至今。这对父子的名字叫乔可聘、乔莱。近日,江苏名镇志《氾水镇志》成稿。镇志中,收录了乔可聘、乔莱父子生平。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乔可聘生于氾水镇,听名字就能猜到,这里水网密布。这座镇子以京杭大运河为界,运东属射阳湖水系,运西属高宝湖区水系。幼时为了读书,乔可聘每天过村前小桥,南行数里,上塾馆求学,寒来暑往,风雨无阻。遇到暴雨天气河水暴涨冲毁小桥,他就游水过河,从不缺课。经过刻苦努力,他于明天启二年(1622),得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官至浙江、江南监察御史。乔可聘
明崇祯初年,魏忠贤把持朝政,阉党专权。乔可聘直言上书,认为外间盛传阉党余孽正施展各种伎俩,妄图东山再起,必须严厉制裁,否则遗患无穷。在浙江做官期间,乔可聘奖廉惩贪,扶正祛邪,恩威并施,深得人心,官员和民众都觉得他可敬可畏,相互告诫:“勿犯乔御史。”明思宗无所作为,乔可聘便毅然决定弃官还乡,于乡邑修筑柘溪草堂,著书其中,终年87岁。著述有《读书札记》《自警编》及《训子》诸书。乔可聘的儿子乔莱,也是一位才华横溢、心怀百姓的好官。乔莱继承了父亲的天赋和刻苦,自幼颖悟,刻苦攻读。清康熙六年(1667),乔莱中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考试,以一等录取,改授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并充任《实录》纂修,将满文译成汉文。他的译文简练晓畅,曲尽原意,康熙深为赞赏,亲命乔莱任日讲官,负责宫廷起居记载,后乔莱还升任翰林院侍讲,转侍读。乔莱的一生,著有《乔氏易俟》《南归集》《西蒙丛话》《石林赋草》,纂修康熙《宝应县志》,其中《乔氏易俟》收入“四库全书”。父子二人的一生,都经历了治水。虽并未亲临现场,但他们心系百姓,保全了里下河地区。明崇祯四年(1631)夏,黄河决口,江淮水涨,朝廷有人主张开凿高堰三闸以宣泄洪水,置里下河地区于不顾。乔可聘得知后,联合大理寺丞吴牲等人竭力反对,淮扬6州县才得以保全。同样,乔莱也为保住里下河地区,放弃了自己的为官生涯。乔莱在京都供职期间,累罹水患,一些王公大臣建议疏浚入海口,根治水患。彼时的河务大臣希望自己去督工,可康熙却派了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去执掌,这让河务大臣十分失望。虽不能到场督工,但他提出了“筑堤束水使高,自高邮历兴化,白驹场入海”的想法企图取代原议。乔莱得知后极力反对,并据理力争,上疏《束水注海四不可议》,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时任大司农的科尔坤就曾感慨:“公言是。公本士人,见之真,言之确,我等何从知之。”乔莱
在乔莱的坚持下,河务大臣的动议被否决。可这也让他在朝中树了敌,被中伤罢免回乡,甚至在乔莱回乡后,还有人说他“居乡不法”。康熙三十三年(1694)春,乔莱突然奉诏入京,他坦然处之。入京后半载即染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