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何以“出圈”?馆长解码博物馆的新质力量
文摘
2024-10-29 22:11
江苏
10月29日,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系统培训班在扬州开班,来自国家文化公园沿线30个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发改、文旅、文物部门约150名学员参加培训。当天下午,学员们来到了位于三湾古运河畔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亲身感受了运河文化的魅力。图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在这里,还举行了现场授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研究馆员郑晶以“新理念与新体验:博物馆的新质力量”为题,向大家介绍了中运博的发展历程。郑晶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项目,中运博在上个月迎来了第一千万位观众。开馆三年多,中运博已经跻身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前十名,荣获2023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2023年,中运博全年接待观众达450万人次,成为江苏省内年观众量超400万的四家博物馆之一。中运博究竟何以“出圈”?很多人都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中运博。参观完三个展厅,一切都有了答案。在这里,千里运河画卷近在咫尺,两岸烟火气息触手可及,传统文化展现出勃勃生机。参观从“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开始,它以历史叙事方式,向观众全景展示了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的面貌与价值,包括中国大运河的开凿管理、科技工程、百姓生活等内容。展厅里人气最高的,当属“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馆。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现代快报策划制作的“5G大运河”让2500岁的世界遗产与现代科技相遇。裸眼3D带来强烈的沉浸式体验,在5面屏环绕下,观众一站式沉浸打卡运河沿线17城: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出发,穿过杭州拱宸桥、苏州吴门桥、无锡清名桥,飞越常州东坡公园、镇江金山寺,推开一扇花格窗,一桌淮扬细点热气腾腾。窗外落英缤纷,映衬着扬州文峰塔。一路向北,飞过山东南旺戴村坝、河北白洋淀、天津之眼、北京白浮泉……现场不少观众发出赞叹:“原来大运河还能这样看!”运河上的舟楫展厅以实体体验结合虚拟体验的方式,让观众在变幻的空间中沉浸式了解运河船舶的演变、类型等知识。在展厅的二楼登上沙飞船,身临其境地体验“迎亲”“唱戏”“伴驾”的故事,获得关于造船技术、风土人情以及沿线的自然生态的知识,领略东方文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一下沙飞船,就进入了“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街肆印象展厅古风味十足,它作为城镇历史景观的再现,以地域为轴,再现了运河沿线代表城镇的丰富景观,如街道、酒店、商铺、码头、粮仓、戏楼、民居、牌坊等,呈现出大运河沿岸城镇商贸繁荣、百业兴旺的景象。大家对大运河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赞叹不已,纷纷拍照留念。郑晶介绍,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也是博物馆助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生动实践。“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功能,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着力于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阐释‘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承载着推动大运河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根脉的使命和责任。”郑晶表示,中运博的建设初期为“零藏品、零人员”起步,凭借创新的展览设计逐步成长为受观众欢迎的博物馆。馆方采取了“去繁存简”的策展理念,精心挑选1万多件藏品中的7000件进行展览,以打造不同的沉浸式体验。在展陈设计方面,博物馆追求真实性,强调“用物说话”,以高空间和层次丰富的视觉布局来呈现文化内涵。展示过程中,注重定制化、精细化与艺术化,将沉浸式科技应用到展览中,提供给观众多维度的体验,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博物馆的亮点之一在于大型遗产遗迹的展示,如国内最大的河道截面及大运河最新的考古发现,以此让文物的价值更直观地呈现。此外,博物馆设有多个独特的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为观众带来多维度的体验。“作为一座承载着文旅融合功能使命的博物馆,要更好服务观众,更要关注观众对于创新表达方式的需求,博物馆的展览不能只是博物馆人的学术输出。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展览形式,是博物馆拥抱观众的一种尝试。”郑晶说。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