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镇江西津渡和扬州“广陵有盐”,感受潮流与烟火并存

文摘   2024-10-30 21:49   江苏  

在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探寻千年古渡的传奇诗意;在扬州“广陵有盐”文化街区,追忆盐商文化的璀璨风雅……10月30日,由中宣部宣教局主办的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培训班走进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和扬州“广陵有盐”文化街区。来自国家文化公园沿线30个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发改、文旅、文物部门约150名学员会聚于此,感受千年水脉文脉焕发新生。

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

千年古渡,展现“看得见的历史”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北邻长江,形成于三国时期,至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古人从长江南岸的镇江,在这里乘船渡江北上,或是从江北过来,在这里下船。

沿着古渡口拾级而上,街道两旁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古街的正中是始建于元代的昭关石塔,至今已矗立700多年。庄严的气度,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此驻足留影。

距离石塔不远的券门边,展示着一处考古挖掘坑,坑内高低错落排列着不同时期的道路基底:清代路面由不规则石块铺设,明代路面是规格一致的灰砖,宋元时期和唐代路面为夯土层,最底层的则是古人在山体上凿出的原始栈道,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前。“唐宋元明清,一眼看到今。”站在这里,古渡的千年历史记忆被悄无声息地复原在眼前。游客驻足感叹:“虽然只有短短几米长,就已经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厚重。”

当前,西津渡已成为中国大运河位于镇江市境内的三座地标之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也将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列为核心展示区之一,西津渡已成为展示镇江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窗口和名片。

烟火气里,非遗生生不息

来到古戏台边,清丽悠扬的扬剧传入耳畔;走进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一场面塑体验活动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在鉴园广场上,“古琴艺术·梅庵琴派”国家级传承人刘善教正在双手抚琴,听着流连忘返……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传承着古渡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地。

这里进驻了多项非遗项目和老字号,镇江地区独特的民间玩具“太平泥叫叫”、恒顺香醋、锅盖面、“唐老一正斋”膏药等散落在老街各处,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体验路线。

如今,从前的待渡亭成了本地人拉家常的公共空间,《白蛇传》的传说故事以新的形式继续上演。西津渡所承载的兼容并包的江河文明,穿过千年的时间,不断融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更生动、更亲近地活在了当下。

扬州·“广陵有盐”文化街区

老街巷变身“新网红”,传承千年盐运文化

历史上,扬州的盐业与大运河密切相关,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得盐的运输变得更加便利,扬州因此成为两淮盐运的中心。

扬州盐商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还积极参与文化建设,资助文人、修建园林。盐商们的奢华生活和对文化的追求,使得扬州成为当时的时尚之都,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到来。

走进“广陵有盐”文化街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盐运繁忙的年代。街区内,古建筑林立,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而那些与盐务相关的古建筑,更是让人感受到盐运文化的深厚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广陵有盐”文化街区利用原广陵小学旧校舍改造的,在原广陵小学的教学楼“勤奋楼”原址上,新建了一幢仿中式建筑,楼下的山石景观,是扬州独特的扬派盆景风格。

不远处的原苏北电影院、梅花书院、二分明月楼、贾氏盐商住宅等众多古城经典建筑,也已经经过改造成为扬州老城区新的网红打卡点。这种“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的方式,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韵味,又注入了现代元素,让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街区内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商户。传统早茶、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空间……各种元素相互交织,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扬州美食,也可以购买到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更能深入体验到盐运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摄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光强 吕正昕

后期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光强

中国大运河”全媒体平台
 ↓↓↓
长按即可关注

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全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