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寻踪|古驿利国:苏轼在这里写下千古名篇“一诗一书”

文摘   2024-11-16 15:45   江苏  

徐州,兵家必争之地,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要塞的地位。正因如此,徐州也成为古代驿传的重要节点,因为驿站往往需要设立在交通要道上,以便于传递文书和人员往来。除彭城驿外,利国是徐州地区较大的一个驿站。
利国是历史上的冶铁重地,也是苏轼写下“一诗一书”千古名篇的地方。近日,运河君探访利国镇,一个立于特色古街上的汇鑫门,见证了古驿站的文化底蕴与曾经的繁华。

 利国镇上的汇鑫门

缘何在冶铁重地设立驿站?
据利国镇文化研究学者介绍,秦统一六国后,开交通设驿站,利国驿随即设立。利国驿历史上曾经历兴废,到明永乐十三年(1415)官府恢复。这里既是通信管理机关,又是官员往来打尖、住宿的场所,称为“公馆院”。驿站最多时曾有役夫100多人,役马100多匹。
为何要在此处设立驿站?
利国是千年古镇,自古“地产坚金”,尤以产铜铁而四海扬名。利国远在秦汉之际,就已开始采铜冶铁。公元前206年,利国采用铜山岛之铜矿设炉冶炼为诸侯王国铸造铜币,后用作制镜。“汉元封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以桑弘羊请,于彭城沛郡立铁官。”隋唐时期,利国主管铁石的“铁官”已晋升为“秋丘冶”。宋太平兴国四年(797)取炼铁利国利民之意,将秋丘改为利国,秋丘由冶升为监。因此,利国历代商贾云集,有“山满金,水满银,人称徐州聚宝盆”之说。
到明成祖时期,都城从金陵迁至北京,利国作为金陵至北京交通线上的冶炼基地,其政治经济地位可想而知。
 利国镇上的汇鑫门
如今,驿站已退出历史舞台。运河君在利国镇看到了古驿遗迹汇鑫门。汇鑫门在明永乐年间恢复驿站时就已建成,位于驿站连接官道的位置,因为是石质的,当地百姓一直都称之为“石门”。因年久失修,1995年,利国镇对汇鑫门实施改造工程,并于当年12月28日竣工。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汇鑫门为牌坊式建筑,正中雕刻“利国驿”三个大字。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雕工精湛,可以想见当年的风采。

汇鑫门周边已被打造成一条特色古街,古色古香的步行街,西至京福线,东至东坡大道,总长约600米,是当地及周边地区比较重要的生活性民居街区。

苏轼与这里结缘
苏轼当过徐州太守,他与利国结缘,也要从当地的“支柱产业”炼铁说起。
据地方志记载,宋元丰元年(1078),苏轼带着富国强兵的抱负,来到了利国监,以煤代木,冶铁作兵,锻造出威名远震的百炼刀,其发展规模达到36冶,从业人员4000人,年产铁154万斤,为全国四大炼铁基地之一。
苏轼还再次写下了《石炭并引》《徐州上皇帝书》“一诗一书”的千古名篇。《石炭并引》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咏煤炭的诗,也是最早记载彭城采煤历史的文献。
徐州市苏轼文化研究会特聘研究员李六如介绍,在著名的《徐州上皇帝书》中,不仅介绍了徐州和利国地位之重要:“徐州为南北之襟要,而京东诸郡安危所寄也”“要使利国监不可窥,则徐无事,徐无事,则京东无虞矣。”书中还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徐州利国的冶铁业。
千年炉火,生生不息,孕育了利国丰厚而独特的冶铁文化、苏轼文化、古驿文化。

 邳州段运河

交通枢纽,促驿站日趋兴旺
京杭大运河徐州段是明代“咽喉命脉所在”,也正因为大运河的开通,在徐州地带的驿站兴旺,它们以徐州城东的彭城驿为中央向外辐射,由水路组成一个颇具规模的驿站网,邳州的驿站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邳州前有古泗水横贯东西,后有京杭大运河环邳半周,于窑湾处南拐直下钱塘。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上述河道,是京津人员南下苏杭、江浙人员北上京师的必经水路,同时也是皇家南粮北调、漕运的主河道。于是,古人在沿岸的城镇码头上设立传递公文、书信的驿站(俗称水驿)。
 邳州段运河
邳州的陆上交通也很发达。四条驿道在此交会,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苏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
邳州旧城的南门外,是通往淮安府的一条主驿道,途经八义集、土山、下邳、皂河、宿迁等古镇,都设有驿站。北门外是一条北上通往京城的驿道,设有三里堂、七里庙、十里店、苗窝、官湖等驿站。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晓培 银杏融媒 张瑞 孙志伟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晓培(部分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编辑 | 裴诗语



中国大运河”全媒体平台
 ↓↓↓
长按即可关注

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全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