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位于重庆、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三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不仅吸引了文人骚客,而且也激发着山水画家的创作灵感。
近日,为纪念傅抱石诞辰120周年,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傅抱石: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高峰”特展正在南京博物院举办,展出了《三峡》《西陵峡》等画作,体现了傅抱石深厚的长江情缘。
傅抱石的一生多次描绘长江,在不同时期,对长江的描绘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抗战时期,他创作了《巴山夜雨》,以峡江风雨的朦胧夜色,抒发背井离乡的凄苦愁思。
《早随烟月上瞿塘》
此后的《早随烟月上瞿塘》,从瞿塘峡南岸的山顶俯视峡江之景,峰峦陡峭,巨石嶙峋,远处是白帆点点,令人心生怅惘之情。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带着喜悦的心情为祖国山河立传。1962年所作《瞿塘烟月图》,大江由远及近奔腾而来,水流湍急,令人惊心动魄。峡江两岸,峻峰雄峙,云罩雾绕。在傅抱石的作品中,还常常出现长江中的渔民、船夫等劳动人民形象。例如他的作品《春风杨柳万千条》中,渔民于江中撒网,红旗点缀船头,红衣人一身现代装束撑起竹竿。春光乍泻,山河新貌,画中诗情画意般的笔墨、构图中,尽现画家的真性情。1960年初冬的一天,长江客轮“民众号”驶离了重庆朝天门码头,开始了它又一次三峡之行。这是一次注定被载入美术史册的长征。从1960年9月15日开始,身为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的傅抱石,率领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一行13人,在3个月的时间里,途经河南、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东,行程二万三千里,进行了史上路线最长的一次写生。尽管此前傅抱石就描绘长江三峡图像,但从没有像这次率江苏国画写生工作团壮游写生时亲过三峡的深切体会。1960年11月13日,傅抱石由重庆登“东风号”客轮出发,两天后抵达武汉江汉码头,一路饱览三峡美景,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随时速写,勾画素材小稿几十幅。回南京后,傅抱石经反复构思,创作了《西陵峡》《三峡》等作品,成为他晚年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傅抱石的很多画作中,都能看到“雨”的影子。1964年的《长江雾雨》和《烟雨嘉陵江》,都表现了长江中的雨水。
仔细端详这幅《烟雨嘉陵江》,可以看出傅抱石画“雨”的精髓所在,水墨氤氳,笔势乱头粗服,有浩然磅礴的气度。而面画下方,谨严精细的舟船又与放纵的笔墨形成鲜明对比。谈及画雨,傅抱石曾这样说:“古代画家不直接画雨,而能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到了清代的金冬心,开始摸索直接画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响,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表现方法。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老师是大自然本身。”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图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牛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