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文/陈星生
中国集邮有限公司发行的这一套邮品,包括纪念封(含折)、明信片、个性化邮票本册,选用了九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其中,顿钻(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位列第九。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VIII-64);2019年11月,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这套邮品用了四幅图来表现这项非遗:东汉井盐画像砖拓片、凿井图(局部)、汲卤图(局部)以及四川井盐主要钻井工具。通过这些历史图片,可以直观看到中国井盐从挖掘大口浅井到钻凿小口深井的发展阶段,并从简要的文字说明中,了解到这项“中国文化中最壮观的应用”(李约瑟语)对世界钻井技术进步的拓展意义,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然而,邮品“凿井”和“汲卤”两幅图上标注的出处:“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作咸·凿井》(局部)”错了。这两幅图的原始出处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四川盐法志·卷二·井盐图说》,比明·崇祯十年(1637年)刊行的《天工开物》晚了245年。而在这二百多年里,中国的井盐深钻技术的进步没有停止,“明代后期,四川井盐的生产技术又有了重大革新,革新过程继续到清乾隆年间。以小口深井为特征的井盐工艺达到了当时手工业生产方式所可能有的高度。”(许涤新等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92页)在这期间,四川自流井地区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成功开凿出了一眼深1001.42米的盐井,这是当时世界钻井深度之最,取名为“燊海井”(邮品上文字说明“‘盐都’四川自贡兴海地区”有误)。由四川总督丁宝桢总纂的《四川盐法志》记录的,正是“燊海井”技术。这部1882年刊行的《四川盐法志·卷二·井盐图说》以自贡盐场(时称富荣盐场)为蓝本,绘制初开井口、凿石、下石圈、锉大口、制木竹、下木竹、扇泥、锉小口、汲卤、置笕、马车、炭火煮盐、井火煮盐、票盐小贩、盐成入儎等十五幅精致图画,完整解读了发展到巅峰时期的四川井盐产、运、销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井盐深钻及汲制技艺”程序的完整版。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前后,法国传教士英伯特,在四川五通桥和自流井,看到了用这种技术凿出的580公尺至850公尺深的盐井,他写信把这套顿钻技术传到了欧洲。( [美]罗伯特·坦普尔著《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邮品选用的是“井盐图说”中的第四幅“锉大口图”和第九幅“汲卤图”。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作咸》专讲食盐,包括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及崖盐,在各种制盐法中,着重叙述了四川井盐制法及所用工具,包括了天然气煮盐及凿盐井技术。宋应星在这里讲述的是“周圆不过数寸,深必十丈以外”的盐井,其造井之法,有“蜀省井盐”图(两幅)直观解读。与《四川盐法志·卷二·井盐图说》相比,可以看出,这种早期的“卓筒井”技术要简单很多。
神农教民稼穑,宿沙初作煮海为盐;以农立国,赖食盐以固本,华夏文明由此发祥。其中,盐之造福人群,至高至大。(《中华盐业史》)井盐造就了天府之国。先秦“冰察地脉,知有咸泉,因于广都等县穿凿盐井,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 (晋·常璩《华阳国志》)卓筒井在四川发明创造。自庆历、皇佑(公元1041-1053年)以来,蜀始创‘筒井’。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宋 · 苏轼:《东坡志林》)井盐深井钻凿技术在自贡集大成。18世纪(清乾嘉时期),在卓筒井基础上革新凿井、造井和汲卤技术,并创造管道系统,利用天然气为燃料,四川井盐业达到了手工业生产所可能有的技术高度;19世纪上半叶(清道光年间)的富荣盐场,已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中最完备的工场手工业。(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也就在这个时期,四川的盐井深井钻凿技术传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石油工业的兴起。( [美]罗伯特·坦普尔著《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我想,这一组“顿钻(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用东汉井盐画像砖(拓片)、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作咸·蜀省井盐图》、清·《四川盐法志·井盐图说》的开大口和汲卤这四幅图来解读,其历史脉络就会更完整些。
陈星生,在盐都自贡发蒙、成长、服务,曾有过知青、工人、军人、干部的身份,从公务员岗位上退休,大专文化学历。
以【星哥走江湖】之名,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盐都自贡的前世今生行走,发现过去不是可歌可泣的故事,而是后继者超越前人的路。
无求成功名的欲望,只是感恩养育此生的故土,学觉者发愿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