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民间文学永远放光芒——浅评《曾文举民间文学辑存》

文摘   文化   2024-12-09 06:01   四川  
·品读·

图:书的封面肖像(高敏先生手绘)

由四川省自贡市教育家、文史专家、诗词人、著作等身、耄耋之年的高产作家曾新老师呕心沥血费时一年整理、补充完善编辑老母亲口述的《曾文举民间文学辑存》一书,在2019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收录了曾文举口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101民歌谣23首、民间谚语115条、民间歇后语47则和谜语12个,以及曾家人的怀念文章,洋洋洒洒20万余字。

该书的出版发行不仅是史祖曾参后裔家簇人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更是自贡市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的大事;有利于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和文化学者关注民间文学;有利于推动地方民间文学的后续挖掘和发展;有利于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深入传承和大力弘扬;有利于精神文明精神!

一、编辑出版《曾文举民间文学辑存》的初衷

2019年是曾家人痛楚而令人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是曾新老师的老母亲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日。他的母亲乳名尹桂蓉是宜宾市南溪县大观乡人。她出身贫寒,18岁嫁给自贡市富荣盐场盐工曾家,改名为曾文举。她生前家穷,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她人脉关系好、记忆力强、在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三教九流”之人打交道时,她十分留心听各种聊天中的故事,善于吸取民间故事、民谣等民间文学方面的内容。在她的大脑里装满许多民间传说,成为了“故事缕子”。她随时可以出口成章,会声绘色给大家“摆龙门阵”。  贡井“狮子湾”,是曾新老师裹着时光记忆的旧居地,是他深深怀念的地方。尽管那时邻居们都很贫穷,但都很淳朴,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十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共处、其乐融融。

图:曾新全家福

曾新老师的母亲曾文举,她经常在社会上听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会记于心。当时物质和文化生活贫乏,曾文举大妈是“故事篓子”, 在曾新童年的时候,母亲就讲《安安送米》的故事,在他的脑子里至今牢记着:懦弱的姜诗、凶恶的姑母、善良美丽的庞三春天真懂事的形象。

曾文举大妈经常给邻居们摆精彩的民间传说、高兴时还不时唱一首民谣。令人记忆犹新的是: 夏天太热,邻居们晚上饭后无事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树下,大人们手执蒲扇,聊天聊贡井的历史,讲着久远的故事。曾大妈讲故事的时候,总是那么投入,那么动情,她的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仿佛每一个故事角色都在她的口中鲜活起来;她还会长声悠扬歌唱民谣,让大家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为了永远怀念贫困辛劳一生的慈祥善良、聪慧能干、坚强有骨气的曾文举母亲诞辰110周年,曾新老师和家人们商议策划出一本老母亲口述的民间文学书,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她老人家的冥寿,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和弘扬自贡市的民间文化。曾新老师主动承担主编任务、女婿孙怡荪、四弟曾信全任副主编,把老母亲过去讲的精彩故事挖掘、整理出来。曾家的二代人和三代人,还亲自撰文怀念仙逝的曾文举老人。曾新老师负责编辑《曾文举民间文学辑存》书作为纪念品;全家人一起到曾文举的老家南溪县,开展一次寻根之旅以敬孝道。

曾老师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早在1986年就把高龄的母亲生前通过耳闻目睹和“道听途说”的民间有益知识,日积月累收集各类故事、民谣、彦语、歇后语、谜语。曾老师用录音机把母亲口述的丰富内容完整的录了下来。在曾文举老妈娓娓道来的神奇故事声中,曾老师和儿子等家人聆听后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古老而美好的传说,用她温柔的嗓音为我们讲述着那些民间故事,每个故事仿佛都有魔力,生动有趣引领大家进入奇幻的世界,至今记忆犹新。

二、他抢救性地收集、整理、补充、完善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指民众在其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中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语辞艺术。它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诗、民间小戏、说唱、谚语、谜语、曲艺、仪式诵辞;以及书面文献、经卷、宝卷、唱本、戏文;图案造型艺术;音乐舞蹈;岁时节日;电子媒介与互联网等媒介载体。

笔者在采访曾新老师时,他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笔名“尹子” 来源于我母亲本姓尹,她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促使是我今生今世热爱文学,走上了文学之路。

我母亲生前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1985年,国务院要求各地出版《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分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等几大部分。


图:曾老师在创作中(文友摄影)

于是,区里、市里相关单位的领导找到我,要我把母亲的民间文学收集整理出来,编入《中国民间文学·自贡市卷》和《中国民间文学·自贡市贡井区卷》。

从1986年3月起到1987年3月,我用磁带收录机全程把母亲的口述录下来,整理、补充、完善了母亲口述的自贡市地方原始素材,并成文稿。

通过曾新老师的努力,1987年秋天,编辑入选了《中国民间文学.自贡市卷》和《中国民间文学.自贡市贡井卷》,在1990年和1991年分别出版了。

三、这是一本展示自贡市民间文学的好书

民间文学享有一切文学艺术之母的美誉。《曾文举民间文学辑存》这本书,20万余字的内容十分丰富,主题鲜明突出,无论是故事,还是民谣、彦语、歇后语、谜语等,宣传的都是“正能量”真、善、美。该书借故事、民谣等内容,宣传了社会公理,寓教于乐教育怎样做人,具有积极弘扬精神文明之意义。这本书不仅是曾家族的精神文化食粮, 也是全社会的精神文化食粮,有传承民间文化的价值和弘扬历史文化的价值。

曾文举老人讲述的民间故事内容分为:

1、 有讲孝道的,比如《安安送米》《木里和尚》《天葬坟》《寿昌寻母》等。

2、 有颇赋生活哲理的,比如《乾隆与女人》《高大深肥》等。

3、 有记述地名成因的,比如《鸭儿凼》《飞马铺与兜子山》等。

4、 有讲因果报应的,比如《蟒蛇传》《黄秀才思仇记》《蟒蛇记》《花狮子如意锤》等。

5、 有讲不怕鬼的,比如《王二烤酒》《书生遇鬼》等。

6、 有搞笑的,比如《卖香香屁》《傻女婿回娘家》等。

内容有情感、趣味、观点和理想之审美意识。

曾文举老人讲的民间故事,富有哲理,启迪人生!


图:“故事篓子” 曾文举老人

曾老师的母亲还爱唱民间歌谣,唱起来悠扬、明快,浸润心脾。她传播的民间谚语丰富多彩, 具有实用价值。该书中的民间歇后语,准确、风趣。谜语,既神秘化、又生活化,颇有情趣,以生动的表达方式,帮助读者体验文化内涵,启迪心灵。

四、这是一本独具艺术特色、有文学价值的好书

《曾文举民间文学辑存》的出版发行起到了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学的作用。首先,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有助于保护自贡市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展示了自贡地域的独特风情‌。

其次,该书的民间文学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文章,不仅能帮助人们了解自贡市的历史,还起到了教育和娱乐功能。该书是一本独具艺术特色、有文学价值的好书,分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指的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来源于生活,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传达了人们的愿望和期待。例如:书中介绍了贡井城中区的《济元桥》。也称为贡井大桥,位于自贡市贡井区贡井街和筱溪街道交接处,横跨旭水河贡井城中心段,东南向西北走向,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该桥为联拱石桥,总长54米,5墩4拱,拱宽10米,拱高8.2米,墩高3米,墩宽2.2米。

图:济元桥(网络照片)

《济元桥》故事在书中包含夸张和幻想的情节,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和对生活的美好想象。传说在在清代咸丰年间有位客官到金当山的客栈住宿,遗留了一笔钱给小老板夫妻,并留言在附近修一座桥方便大家出行。夫妻得以点拨,就请能工巧匠把桥修建好后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该“济元桥”经受了上百年的风雨至今未垮,还正常发挥着桥的巨大作用造福于民。

在关于《鹅儿沟的传说》的短文中,把贡井城中心鹅儿沟地名的来历,用超越现实,充满了浪漫色彩的故事情节;用民间传说的形式,活灵活现的表达了出来。书中还有《万年灯》、《瓢儿井的传说》等许多民间故事中,都包含了超自然和异想天开的成分。这些象征形式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反映了自贡市人民的文化价值观。

2、民间民谣

民间民谣的语言具有朴实无华,率真自然,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高深为浅近,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特别是在情歌中,以含蓄的语言表达热烈细腻的感情‌。在自贡市的民谣中,曾老师整理出了朗朗上口的地方民谣。例如:长句的民谣《神歌好唱口难开》就长达41行的内容。也有短的句字才3行,例如:《幺妹》民谣

幺妹幺,

砍柴烧,

没得幺妹咋开交。

曾老师收集到的民间民谣中有“赋、比、兴”的手法,有丰富的想象和夸张;谐音、双关并用;复叠和衬字等手法使得民谣琅琅上口,意犹未尽‌。

例如:民谣《张打铁》

张打铁,

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把我留歇,

我不歇,

我要回去学打铁。

3、自贡市方言地方特色,书中运用自如


图:贡井老街道(网络照片)

“方言是指“地方语言”,又称“土话”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自贡方言是当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在该书中大量采用了自贡市的“土话”。为了防止外地读者读不懂,理解不了自贡市的“方言”,曾新老师在整理资料时,用括号做了解释。例如:扯起就光(音guang,打)了他两耳屎(耳光)。特别是用文字表达“生僻的土话”,他十分仔细做了说明。例如:“生基”(是指人活着的时候准备好的墓地,一般用瓦、石灰做成拱状穴,人死亡后将棺椁推进去,把门口封了就是。)

4、 民间谚语

民间谚语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融合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和情感观察;涵盖了家庭、友谊、爱情、工作、成功、失败等许多内容‌。

‌该书中的彦语常借助形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让人们通过形象的言辞更好地理解和体悟其中的道理‌。

‌民间谚语高度浓缩,一两句话说出了生活中的大道理,如:“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有的谚语‌比喻贴切,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的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的谚语富于音乐性,如:“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5、 ‌民间歇后语‌

民间歇后语‌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具有口语性的特征,通俗易懂,常用比喻、象征、反讽、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巧妙的语言结构达到幽默、诙谐、形象、生动的效果‌,来表达深刻的道理。比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展示自己的特长或技能。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比喻自身难保,无法帮助别人。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比喻肆无忌惮,无法无度。

‌虎落平阳——被犬欺‌:比喻强者落难时被弱者欺凌。

‌井底青蛙——目光短浅‌:比喻见识短浅,缺乏远见。

‌ ‌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努力没有结果,白费力气。

6、民间谜语

‌民间谜语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构成。谜面是出谜者所说的话,是一种比喻体,而谜底则是谜语的答案‌。

通过猜谜制谜,传授了知识,启迪联想,开拓人们的思路,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谜语饶有趣味,让人猜想时乐在其中。猜谜活动不仅能锻炼思维,还能带来乐趣‌。例如:书中的民间谜语“红帕帕包稀饭,又好吃,又好看”。(谜底:柿子)。“一坨白石头,落在海里头,只听海水响,不见白石头”( 谜底:猪油)

纵观全书,美中不足的是民间谚语、歇后语、谜语等内容较少,如果大家能继续深入挖掘散落在自贡市民间的这些无价之宝,那将为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学填补空白。在此,我们要真诚感谢曾文举老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口述资料,向她老人家学习致敬。正如作家曾新老师在该书《序》中,赞美曾文举母亲生他、养育他、启蒙他爱上文学的那样:母亲的民间文学是我们家族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星星!

母亲的民间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学长河中的一朵璀璨的浪花!


(鸣谢:曾新老师对本文审核和指导;佚名摄影者的照片)

-作者简介- 

参禅悟人生,原中国文化艺术开发研究院特约创作员、《发现》杂志特约记者。


新文化视界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