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2期
去远方,为了祖国的需要
文—本刊记者 于丹
一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54万余青年在21年间不约而同地进行着一场接力——成为一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用1—3年的时间,去服务于一个地方的历史,再去连接这个地方的未来。
有左公柳与胡杨伴生的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踏上西行之路前,每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毫无例外地对艰苦进行了“预演”:水土不服、网购困难、语言不通......甚至有志愿者想到有居住“地窝子”的可能,为此去买了户外用的防潮垫。但这类预想,在抵达目的地时多半会烟消云散——生活条件上的“艰苦”,因此前的建设积累已不需多加忧虑,迎接他们的是崭新的命题。
资源禀赋深厚,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区位优势明显,“一带一路”建设风帆正劲......
一切都在跟随时代更新着,包括“祖国的需要”——
理想?价值?请回答
从四川来到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镇的“辣妹子”张梅,每逢家人打电话问起自己在做什么,总是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在“助农”。这份不好意思来自告别家人时“大干一场,实现理想”的豪言壮语,后来张梅禁不住被追问,终于向家人“坦白”——自己在离家千里之外的新疆重新与辣椒打起了交道。
三塘湖辣皮子的鲜美远近闻名,几十年未曾涨价,也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张梅刚到三塘湖就赶上了辣椒的成熟期,年轻人离乡创收,老年人更多地在家留守,但地多人少,收获的辣椒如果不及时晾晒就会腐烂。一袋辣椒近三十斤,每天有二三十袋等待着志愿者们去处理。辣椒切久了,手会有灼痛感,这个干活麻利爽朗爱笑的小姑娘就戴着两层手套把辣椒切个“十字”,再挂到铁丝上晾干,“经常从下午4点切到晚上9点,这个工作量彻底把自己‘切老实了’”。后来,这项工作从“赶鸭子上架”成为一种责任感,只要有时间,张梅和其他志愿者就去附近村庄帮助老乡处理辣皮子。志愿者们干活儿不惜力,老乡们也慷慨大方,把家中成熟的杏子“强制性”地塞满他们的衣袋。“你们明年还来吗?”“来!”在得到李梅的肯定回答后,有农户当即表示,明年要再扩种几亩。这一淳朴务实的决定让志愿者们捧腹。辣椒年复一年地成熟,因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的到来而无后顾之忧。理想与现实并行不悖,把“志愿红”和“辣椒红”做成同样火红的“事业”,也是一种成就。“我在这儿有什么价值?”志愿者顾翌新在哈密市伊州区天山乡卫生院的医学检验室里经常思考这个问题。这里既没有大量的病例可供积累实践经验,也没有想象中的“艰苦”让自己磨砺心志。8月中旬,一纸报告单让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一名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年患者前来就诊,但化验结果却让顾翌新心生疑窦,“白细胞低于正常值近一半”。再次向患者确认无血液方面既往病史后,顾翌新怀疑,会不会是抗凝剂导致血小板聚集,或是因为采血后未及时混匀采血管导致检查结果偏差。依据检验标准,她与医师对患者进行了第二次排查,检验结果与此前一致。卫生院的条件不足以为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顾翌新和医师强烈建议患者去往上级医院就诊。几日后,该患者被上级医院确诊为患有血液病,幸亏发现早,及时接受了对症治疗。顾翌新仍记得目送那位患者离去时的担忧,“忧虑他的病情,又担心自己经验不足误诊”。得知确诊的消息后,关于价值的疑问解开了,“学以致用,就是一名医学生真正的价值所在”。“我跟我的带教师傅面对面坐了一天没咋说话。”志愿者刘光虎与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农业发展中心草原站站长达文·沙哈巴的初次见面有些局促。破冰是在工作中开始的,刘光虎第一次跟随达文·沙哈巴出外勤,就收到了达文·沙哈巴带给自己的帽子、保暖的衣服。这让他在离家千里之外感受到了一份亲人般的温暖。草原上工作节奏跟随着牧场变化四时流转,六七个小时的外勤路途固有奔波之苦,但牧民帐篷中的一碗奶茶亦可消解疲累。与牧民的交流中,刘光虎认识了达文·沙哈巴的另一面,师傅会在冬季来临前帮牧民修房子,日常服务牧民时也会帮忙照看牲畜,点滴付出持续累积,与牧民建起深厚的情感。师徒结对时间并不长,但工作配合却非常默契。因为语言不通,刘光虎“微笑服务、连说带比画”解释半天,不如达文·沙哈巴与牧民的寥寥几句寒暄。达文·沙哈巴负责缓和牧民情绪,刘光虎则带着先进的勘测仪器在草场上打点、测量,为处理纠纷提供事实依据。这份工作对刘光虎来说“毫无压力”。但在刘光虎到来之前,达文·沙哈巴常对着键盘蹙眉,施展着“一指禅”;受技术限制,草场测量高度依赖当地林草部门,只能累积到一定测量次数再去集中处理,但现在刘光虎可以带上设备即时处理,这名西部计划送来的“徒弟”,与他一样正在渐渐成为当地牧民的“依靠”之一。一次草场打点勘测时,一向内敛的达文·沙哈巴突然说道,随后絮絮讲述起二十多年前自己也是这样被老站长手把手地带教、服务牧民的往事。刘光虎没有立刻回答师傅的请求,但“留下来”三个字,已在他心里潜滋暗长。对于哈密市西部计划项目办工作人员王晨鹏而言,“留下来”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留疆志愿者王晨鹏(最后一排左一)参加助农秋收志愿服务活动2018年,王晨鹏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回到哈密。6年后,他成为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娘家人”。每年的7—8月,“西部计划”迎新的甜蜜与送别的酸楚一起伴随着这位“老志愿”。1—3年的服务期后,何去何从成为每个西部计划志愿者需要直面的问题。青年人的去留承载别离,更承载着一个地方的GDP。“编制”之外,还有多少可能性?这片土地能不能产生更大的“西引力”?“志愿者们都是带着理想来的,他们有想法、有知识、有能力,更希望有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王晨鹏感慨道。2023年7月,王晨鹏向西部计划志愿者们发起了一个关于就业的问卷调研,试图了解大家长久以来排斥前往企业就业的真正缘由。答案是绝大多数志愿者对于企业就业还停留在“进厂打螺丝”的印象。但事实上,很多大型能源矿产企业更需要高精尖人才从事研发等相关工作。以露天煤矿生产为例,原本暴土扬尘的传统生产模式,早已变成了操作者坐在窗明几净的控制室,轻移操作台的把手,就可以控制近五十辆采矿车,昼夜轮转不懈......随着西部计划项目的规范化运行,各项配套措施也相较之前有了改善:在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期满留疆的就业措施基础上,增加了面向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专项岗位和面向企业的专项推荐。志愿者颜明在2007年如愿通过公务员考试留疆。十几年来,他先后在市直机关、乡镇基层工作。但在两年前,颜明选择离开工作的“舒适区”,来到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助理兼综合管理部部长。他坦言,自己和家人下了很大决心才作出这个决定。除了生活的现实问题,促使他再次择业的很大原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产生了变化”。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十几年前,自己在“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下投身基层建设得到了进步和学习的机会。如今,西部产业集群的新发展给年轻人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完全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和岗位去服务国家发展需要。”颜明说道。同样,王振鹤在广汇集团也找到了这种“被国家需要的感觉”。2020年,王振鹤从河南理工大学毕业后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被分配到新疆哈密市服务。三年的服务期对王振鹤而言像一场“预就业”的练习,自身能力在锻炼中提升,扎根的愿望也日渐强烈。2023年,在服务期即将结束时,王振鹤选择入职广汇能源(以下简称“广汇”),成为运营管理部的一名部门主管。运用自己在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期间所学,王振鹤在广汇创新性地起草建立了督查制度,对公司工程生产、投资和招投标项目进行督查。经过半年的修整细化,这项督查制度在规定时间内改进了数个工程项目,收效显著,有效地推动公司工作的长远发展。三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生涯使他了解了国家政策的运行逻辑,进入民营企业后又学习了企业发展的运作模式。“虽然工作的环境不同,但本质都是驱动自己的人生向前发展。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才能实现他最大的价值和能力。”王振鹤感慨道。尽管已经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一些成绩,但王振鹤还想在未来学习焊工技术、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广汇有国家级的技能工作室,有一对一的师徒带教,公司有对员工职称培养晋升的人力资源制度,对创新成果也有完善的补贴制度。这让王振鹤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酷”,除了追求新鲜感之外,也有“西进青年”更为深层的考虑:“长远来看,国家提倡技能复合型人才,做管理也需要了解基础岗位技术,才能作出不脱离实际的决策。”戈壁上,热火朝天的广汇工业园区内,碗口粗的树被打上了支撑架,顺着风向生长——“不被大风吹倒”是这里的树和人共同的信条。王晨鹏每年都在经历的“迎新”和“离别”,新疆广汇煤炭清洁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段萱也在经历。他回忆,11年前,自己刚到广汇园区,一下车就被风吹得后退了几步。在校企联合培养的制度下,每年从校园毕业到达这里的年轻人仍会被大风“吹跑”一多半。11年来,当地的能源产业经历了从原始产业到清洁产业的产业升级,“黑金”逐渐成为“绿能”,但这种“高质量”的变化却鲜为人知。段萱试图将年轻人留下来,方法不限于思想教育、文化活动、适合年轻人的团建......但收效甚微。王振鹤的到来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世界500强的背书、同行业高薪的诚意无法做到的事情,西部计划志愿者带着理想信念在这片热土上历练出的坚韧、担当做到了。他期待着能有更多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就业时能选择进入企业。“尽管现在做这种选择的人还少,但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化,这片广阔厚重的土地足以承担起年轻人服务国家大局的志向、对自我发展的期待。”段萱说道。在哈密采访的最后一天,“把青年吹跑”的大风才刮了起来。风卷尘沙起,吹动风车叶片将电力东送至千家万户,而青春的西进则“拉平”着地域发展的参差,拓宽着人生选择的路径。青春汹涌,不被“大风”左右,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由此奔腾入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