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过大年,多彩非遗贺新春
文化
2025-02-03 21:06
北京
![]()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
2024年,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四川博物院首个“非遗版”春节向公众敞开了大门,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正在上演。当古老的非遗遇上新春佳节,传统年俗与非遗深度融合,一场“可看、可听、可触、可感”的“博物馆里过大年,多彩非遗贺新春”活动正热闹开展。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千年文明的余韵,青春力量与传统技艺碰撞出璀璨火花,新年的欢腾与非遗的厚重交织成一幅动人的时代画卷,展现了近年来四川博物院在非遗传承方面的卓越工作与青年力量的积极贡献。![]()
踏入四川博物院,浓郁的新年氛围扑面而来。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福字、春联装点着每一个角落,人们穿梭其中,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里,非遗项目的展示与体验成为了新春的主角。蜀绣、竹编、剪纸、糖画等传统技艺纷纷亮相,吸引着观众们驻足欣赏、参与互动。
蛇年非遗互动体验区蜀绣,是四川的传统刺绣工艺,以针法严谨、针脚平齐、变化丰富、形象生动而闻名。近年来,四川博物院积极与蜀绣传承人合作,举办蜀绣亲子班与培训活动,为蜀绣的传承与发展搭建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影响,加入蜀绣传承的队伍中来。现场,在专业的蜀绣艺人亲临指导之下,观众们围坐在一起,拿起绣针和丝线,尝试着绣出简单的图案:小小的绣绷上,丝线在布面上穿梭,红梅、锦鲤、福字等充满新春气息的图案逐渐成型,每一针都凝聚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除了现场体验,博物馆展厅中还精心布置展览,一幅幅精美的蜀绣作品陈列其中,有的绣工精细,栩栩如生;有的色彩艳丽,山水风景仿若眼前。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蜀绣艺人的高超技艺,也让观众们领略到蜀绣艺术的博大精深。竹编,作为一项古老而精湛的民间手工艺,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与传承。四川盛产竹子,竹编技艺历史悠久。四川博物院精选了文物——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以此作为竹编主要元素,请经验丰富的竹编艺人手持竹条,向观众们展示着劈竹、去青、分层、切丝、刮削、磨光等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工序,带领观众们用灵巧的双手,用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制作出简单的竹编作品。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掌握技巧,大家沉浸在竹编的世界里,感受着指尖与竹丝的亲密接触。这些制作出来的竹编作品不仅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更成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象征,让更多人领略这一传统技艺的风采,感受传统文化在新春佳节的独特魅力。巨大的染缸中靛蓝的染液散发着神秘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染织故事。蓝染是以天然蓝草为染料,通过特定的工艺,将布料染成深浅不一的蓝色,每一块染出的布料都独一无二,蕴含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蓝染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历代匠人的智慧和民间艺术的魅力,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活动现场,蓝染艺人熟练地展示着蓝染的各个步骤。从布料的折叠、捆扎,到放入染缸浸染、氧化显色,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每一次操作都饱含着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互动体验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观众们迫不及待地拿起布料,在艺人的指导下,尝试着亲手捆扎。当布料从染缸中取出,在空气中逐渐由绿变蓝时,每个人都沉浸在亲手创作的乐趣中,感受着蓝染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
四川博物院非遗蓝染活动海报
不同于其他活动区,剪纸和糖画区域充满了欢声笑语。小朋友们围在非遗传承人身边,认真学习剪纸技巧,剪出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福字和生肖蛇图案。艺人手中的剪刀在红纸上飞速游走,纸屑簌簌落下,不一会儿,一幅号称四川博物院“金饭碗”的“芙蓉花金盏”剪纸便呈现在眼前,每一个细节栩栩如生,精湛的技艺引得观众阵阵赞叹。另一边,糖画艺人则以勺为笔,以糖为墨,在石板上快速绘制出各种动物造型,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甜蜜的气息弥漫开来。这些传统技艺不仅为新年增添了喜庆的氛围,更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小朋友体验非遗剪纸活动为迎接新春,四川博物院资阳分院(资阳市博物馆)还隆重举行了“珍品咸集三展共萃”——迎春跨年惠民活动。为了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古代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现场精心筹备了一系列趣味十足的互动体验项目,木射游戏让参与者手持实心球,体验古代贵族的休闲运动;投壶比赛重现古人宴饮时的竞技之乐;拓片制作则为观众打开了一个接触传统技艺的窗口。这些互动环节丰富了展览形式,拉近了观众与历史文化的距离。四川博物院通过举办各类非遗展览,将深藏在民间的非遗项目带到大众面前,让更多人了解四川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蛇年春节期间,四川博物院青年将非遗展览带到基层
四川博物院青年带领孩子们体验拓片制作当春风拂过博物馆的檐角,这里的故事仍在继续。非遗不再是被封存的记忆,而成为流动的、生长的、与时代同频的文化力量。在这个热闹非凡的新春佳节,四川博物院的“博物馆里过大年,多彩非遗贺新春”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更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青年力量在非遗传承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青年学子和爱好者凭借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投身到非遗传承事业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场青春与传统的双向奔赴,在四川博物院的努力和青年一代的积极参与下,正书写着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当代传承,那些古老的技艺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化传奇,让每一个新年都充满文化的韵味与传承的力量。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