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无声,梦照星河——记火箭军某旅高级军士集体
文化
2025-01-14 15:43
北京
南国冬夜,伴随着战歌铿锵旋律,一名名高级军士走上前台——火箭军某旅“导弹精兵·先锋模样”情景课拉开帷幕。该旅数十名高级军士组成的导弹精兵群体扎根导弹阵地,把对党忠诚融入备战强能的脚步,圆满完成数十项重大任务,用近百个创新成果助推战斗力迈上新台阶,以昂扬姿态投身导弹事业,奋力托举大国长剑腾飞九天。星辰辉映,视线的焦点从他们或坚毅或朴实的脸庞一一扫过,“为何是他们”的疑问在一段段沉静的讲述中泯然,行胜于言,他们用一整个青春作答。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阅兵前夕,朱日和训练场的凌晨三点半,星月皎洁,风沙却不肯歇。作为此次任务的保障组组长,符斌已在前往训练场的路上。每日的训练开始前,他所带领的保障组须提前到达训练场,爬上高高的车顶,脱车衣、查底盘,一整套的装备状态检查,具体到每一辆车、每一个车队、每一个方阵,然后完美地交到当天每一位驾驶员手上,确保训练以完美的状态开启。训练时,保障组全程在岗,实时关注装备状态,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故障特情;训练后,保障组负责修理检查,为防止风沙对装备造成损坏,每日离场前,还需将它们再一辆辆地罩上车衣固定完好。那段时间,他的睡眠“少得可怜却无暇在意”,大脑是“不停歇的陀螺”,精神是“紧绷的弦”。他说:“阅兵,阅的就是这股精气神。受阅的一个个方阵是国家军事实力的展现,是军人铁血、装备硬实力的证明。”专业过硬的他是旅里数一数二的技术大拿,常常处于高戒备状态。他说:“被信任、被需要是一种幸福。”正式阅兵当天,当方阵顺利完成检阅的消息传来,符斌觉得那根无时无刻拉着他的绳终于卸了力。看着怀中时刻紧抱着扳手,由于总是钻在车底检视导致满身油污的组员们,符斌终于咧开嘴笑出了声。25年军旅生涯,符斌先后参与30余项重大演训任务修理保障,排除装备故障特情数百起。每一次重大任务出发前,该旅领导总是会问一句:“符斌来了没有?”这个问句的背后,是符斌数十年如一日的学习带来的底气。“每天晚上,学习室总有一盏灯是为他点亮。”符斌曾用一年时间自学完成了该旅所有型号车辆的材料,笔记整整记满9个笔记本。他说:“我一直告诉自己,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优秀。”与符斌说出“我参加过每一次重大任务”时的骄傲不同,张继国的讲述则难掩遗憾,语气中不自觉便带着倔强。高级军士群体在演训一线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刘明松 摄那年,张继国跟随旅队执行阅兵任务,面对受阅方队领导的提问,张继国毫不犹豫地回答。凭借过硬的驾驶技术,张继国在担任受阅战车驾驶员的同时,还成为了大家的助理教练,负责指导其他驾驶员训练,每天最后一个离开阅兵场。正当张继国斗志昂扬,准备驾驶大国长剑接受检阅时,方队却决定让他做驾驶员备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哪怕他心里无比希望自己能够登场,阅兵那天,他远远望着自己所在的方队顺利通过检阅台……其后的某次实弹发射任务中,张继国提前进行强化训练,每一个课目都经过上千次的锤炼,可却再一次迎来了组织要求他“担当备份”的消息。这一次,他精心做好各种保障工作,抚摸到发射车时,良久无声。忆及两次备份的遗憾,张继国说:“正是组织对我能力的信任,才会让我做整个队伍的‘保险栓’。虽然没能‘上场’,但有幸参与阅兵演练、有幸亲眼看到导弹升空,我依然感到荣耀。”命运总是偏爱考验更坚韧的人,2021年,张继国患病,数年间几度手术,却仍时刻心系号位。——是符斌在无数个不被看到的夜晚,啃着晦涩难懂的资料书,一次次崩溃后自我重建又自我勉励。是他全年全时全状态在岗,哪怕正在休假,只一句话,便立刻毅然归队。是张继国在极痛、极难时刻,依然一步步坚定地走向前去,时刻以严苛的高标准自我要求,身体刚一康复便第一时间回到自己的号位上,婉拒领导为其调换稍微轻松些的岗位。——是哪怕聚光灯只聚焦在台前,在幕后保障的符斌、一直做备份的张继国,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在每一次任务、每一次训练、每一次考核中。——是符斌说:“深山导弹砺剑人,惟愿吾身铸忠诚。”是张继国说:“大局面前,荣誉要看淡。组织的需要面前,我永不当逃兵。”这个平均党龄16年的高级军士群体,他们都与符斌、张继国一样,将对党忠诚的誓言,兑现成一次次人生抉择,奋力托举大国长剑腾飞九天。“凡是我自己发现的隐患,我绝不会让它留下。”一级军士长杨香伦坚定而有力地说。在某次紧张而有序的集中训练中,一个设备故障灯意外亮起。这并不是杨香伦的专业领域,然而,面对这一情况,他并未选择袖手旁观。后来,他经过细致检查,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并大胆地提出判断——这是故障灯“虚亮”。训练结束后,他更是连夜撰写了分析处置报告,仔细回顾了故障灯亮起的前因后果,深入剖析了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谈及此事,他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件事我很有成就感,这份成就感源于我发现了问题,有效预防了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故障”。“一根筋”是他的外号,外号源自他的轴劲儿。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无论是面对部队领导还是技术专家,他都要认真讨论交流一下。每当听到杨香伦打报告,营连领导心里总是既感“头疼”又充满期待:“头疼”的是,这位兵师傅肯定又对哪项工作提意见来了;期待的是,他准是又有了助推单位发展的“新想法”。他基于一线实践,不断琢磨、总结,他认准一个理——“提高未来战场作战效率,我责无旁贷,哪怕能快上一秒,也值得!”盘点近年来杨香伦提出的“金点子”,无一不聚焦于实战需求。他的口袋里,总藏着一个小本子。这个小本子上是他随时随地想到的新点子,记下的新方法。他说,这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口袋里的本子,是他对军营生活的细腻观察,是他对装备改良的灵光一闪,是他对战术优化的深入思考。正是他日复一日的“灵光”积累,让他的“一根筋”有迹可循、有的放矢。杨香伦的“一根筋”,不仅是对技术深度探索的执着,更是对岗位责任的砥砺,对军人使命的践行。同样,一心钻研、不断精进的是一级军士长李明亮,他被评为火箭军“工匠型”军士人才。从原来的专业到新专业的换岗挑战,他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初时,他试图依靠死记硬背规程应对新挑战,却在实操中遭遇滑铁卢,一次训练中因反应不及而闹出笑话,让他意识到换岗之难。“兵龄越长,专业越好,换岗越难。”李明亮坦言。面对另一个导弹专业,他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书包里塞满了数电、模电等大学教材,他主动向班里的大学生士兵求教,从电路原理到数据判读,一步步夯实基础。每当遇到专业难题,他总是频繁向领导和技术尖子虚心请教。凭借着这股子钻研劲,李明亮在短短两年内,从一名专业的“门外汉”,蜕变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他深知,过往的岗位技能在新岗位上同样宝贵,尤其是那份对专业精进的极致追求。“技术问题再微小,也是关乎胜败的大事。”他的话语中透露着坚定。杨香伦、李明亮只是这数十位高级军士长的缩影。他们,每一位都秉持着精进、精细、精准的态度,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在老班长们的眼中,备战强能永远没有终点。”这是该旅许多官兵对高级军士群体的一致评价。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大国工匠”的精神风貌。岁月流转,装备迭代,恒守的是这些高级军士心中那份不断学习之志,硬核磨砺的进取之魂。靠着钻劲冲劲,他们用血性胆气淬砺制胜之刃、用过硬本领勇蹚制胜之路,6人评为火箭军工匠型、管理型、复合型军士人才,24人被评为一级操作号手。他们,是大国底蕴的夯实者,于平凡岗位默默耕耘,精进不息。近30年军旅生涯,一级军士长牛永春先后经历过6次换岗,每换岗一次,便离危险更近一步。家中三代行医,牛永春原本的人生轨迹是子承父业,经营一家中医馆,可他却怀着浓烈的家国情怀从了军,从原本“想去军营感受一下”,渐渐变成“在危险岗位待得越久,应急处置能力越强,便意味着这个岗位越需要我”,这一待,便是一个个春秋,在无数个悬而未决的时刻,牛永春总觉得心底有个声音,“我得上”。那年,旅队新装备列装,新增一个危险品加注专业。这种情况下,派谁去?谁能确保安全?这无疑是很大的挑战。所在专业化验室成立后的一个月里,牛永春身着防护服,在里面一待便是一整天,进行了数百次反复操作。一个月后,牛永春以专业指挥兼化验师的身份,参加遂行演练任务。与牛永春一样,见证旅队战斗力跃升的,还有二级军士长赵磊。20多年军旅生涯,赵磊参加机房改造扩容4次,见证7个机房从无到有,全方位优化升级,保障30余项重大演习演训无一差错。通信机房作为整个指挥通信网络的神经中枢,有一次改造工程涉及上百台设备安装调试、上千条线缆布设、近万组数据调试,时间紧,任务重。上级明确要在确保通信畅通的情况下,短时间完成升级改造——这意味着,很多工作都必须放在凌晨进行。那段时日,赵磊和战友吃住都在机房,白天啃专业书、正常工作,晚上12点后便开始逐台件更换设备、逐节点整编线路。“一块槽钢上百斤重,一块电池几十公斤,一次便要装48块,我们每天都使出浑身的力气去扛,也没有想过累不累的问题,脑子里只想着‘要抢时间,快一点,再快一点’。”如今回忆起来,赵磊仍觉热血。随着新军事变革被推上潮头的,还有三级军士长李望明。他从事的专业工作环境常在深山密林中,与砂石溪流为伍,有时甚至需要面对生死考验。一次,李望明刚刚完成对数据的采集,在下山赶往另一点位的途中,在一个下坡不慎踩到树枝引发打滑,身体不受控向左前方的悬崖滑去,一同执行任务的下士房大鹏见状急忙伸出竹竿,化解了这次危险。说起这些,李望明的第一句话却是:“好在我把仪器牢牢抓在了另一只手里。”从南国腹地到西北高原,从深山密林到戈壁荒滩,李望明总是在路上。“生死是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但无畏前行,是军人的选择。”高级军士群体常年战斗在演习演训一线,时刻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刘明松 摄“牢记嘱托,立志做大事”,一级军士长唐兴春谈起了他带好徒弟的行动指南。在唐兴春的军旅生涯中,他始终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军队的大我之中。他不仅持续精进自身技能,还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优秀骨干,将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看着他们站在领奖台,比我自己走上领奖台更高兴!”唐兴春一脸兴奋地说。二十八载军旅春秋,他先后在3个连队工作、担任4个班班长、带出7名高级军士徒弟。他的徒弟如今也成为了骨干中坚力量,不仅在关键岗位上发光发热,还在各项重大任务中屡获殊荣……默默耕耘,传承薪火,是高级军士这些“大师傅”不变的承诺。一级军士长张继国亦是如此。在“徒弟”小王的心中,张继国是一位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引的严师。“嘟——”一声清脆哨响,某次装备交接仪式正式拉开序幕。张继国和小王,两人各驭战车,驶向交接站台。上火车平板、精准定点停车,此环节至关重要——车辆定位需严控误差,任何细微偏差,都可能使车辆行驶中重量失衡,险象环生。张继国凭借娴熟的技术,很快将战车稳稳停在预定点位。然而,小王驾驶的另一型号战车却迟迟未能对准。“想要成为驾驶员,不能只开一种车,想要成为优秀的驾驶员,就不能只了解一类车!”小王耳边回响起这句话,此刻的他满脸火辣。“我指挥,你注意操作!”张继国透过车窗对小王说。在张继国的指挥下,不到十分钟,就精准完成定位。就是这样一位时常“黑脸”的大师傅,既压担子又撑腰杆子。面对重大任务,他会次次把徒弟推上前台,在阅兵、发射等20多项任务中甘当备份,把闪亮的舞台留给徒弟。而在这片热土上,另一位一级军士长宋庆林,则以他独到的方式续写着传承的篇章。“给别人一瓢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是他的理念。他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探索新方法、新手段,确保自己能够传授给战士们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不懂就问宋班长”,这句话在他们所在的分队广为流传。许多战士都想到他带的班。宋班长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战士们的榜样。他将复杂的电路图模块化,化繁为简,摸索出全新的教学法。这一创新之举,让操作号手的成才周期大大缩短,有力提升了部队战斗力。演训间隙,一级军士长宋庆林现场吹起了葫芦丝,和官兵们一起放松身心。刘杰 摄在军营的一隅,杨香伦——这位导弹专业的技术尖子,以他的细腻与温情关怀着每一位战士。小唐是一个大学生入伍的新兵,因为家庭原因,脸上总挂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重。某个清晨,杨香伦结束训练后,特意来找小唐聊天。他意外发现小唐正独自在台球桌前,动作虽显生疏却异常专注。杨香伦微微一笑,拿起球杆说:“来,我们过几招。”日复一日,多次的台球过招,小唐不仅台球技艺大有长进,脸上也重新绽放出了笑容。春节期间,小唐并未回家,杨香伦便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饭桌上,唐永林眼眶泛红,轻声说:“班长,我来了部队,您就像我爸一样。”那一刻,两人相视一笑,没有多言。如今,小唐工作劲头十足,积极参与部队的各项活动,他的变化,是杨香伦用心交心的最好证明。在这片充满阳光的军营里,战士们找到了家的温暖,也找到了前行的方向。从唐兴春的悉心传授、张继国的让贤推徒、宋庆林的知识传承,到杨香伦的温暖关怀,这四位高级军士的故事,如同四束光芒,照亮了一名名高级军士的群像。数据显示,该旅高级军士中,有80%以上担任班长,3人荣获火箭军“百名好班长”殊荣,全员兼任“四会”教练员,成为部队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以满腔热忱壮大着“强国有我”的人才方阵。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科学指引下,一名名高级军士把“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庄严承诺,化作“导弹听我话、我听党的话”的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