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参差着近了,驱得群鸟惊了又退。大海是温吞又顽固的牧人,潮间带拥挤了起来。潮生未满,梁元泉已守了一个小时,不动。直到海浪挟着鸟儿,聚作一个攒动的广场。今日潮位相宜,凭他的经验,在地势稍高的潮间沙滩,鸟群终会合拢而来,五十米、十五米、八米……直到啾啾声济济。仿佛观鸟人只是它们中突兀而安静的一员。铁嘴沙鸻
“就像一个有名的动画片,叫《鹬》。”梁元泉说。在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工作满六年,他的工作日是潮汐性的——当然,极端天气除外。“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做滨海湿地的鸟类监测,只要条件允许,就带相机出去做鸟类调查,在红树林外的滩涂、冯家江两岸、海岸线防风林、上游的水库,还有鸻鹬类的高潮位栖息点。”
先看潮位,再选时段,走到红树林外的潮间带再用掉一个多小时,然后就是静守。守过许多个晨夕涨落,梁元泉不再枯坐:“我们这里的潮间带面积很广,如果潮位降到1.5米,露出的滩涂面积大概有20平方公里,如果潮位超过3.5米,大部分滩涂就会被海水漫过。做鸟类监测需要一点经验。”
不过,哪怕对地形、脚程、潮汛都了然,也难免出现纰漏。“比如一时专心,没留神水位,浪已经涨了上来,赶快蹚水往外走,相机举在头顶。好在我们对这里的海况都熟悉。”他说。若潮在晨间,群鸟一喧,最引人贪看。路还长,水已没膝了。“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区域处于一个全球性的候鸟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这是世界八大候鸟迁徙路线之一。”梁元泉介绍说,“例如,北半球冬季南去印尼、泰国、缅甸、澳大利亚的候鸟,北半球夏季北飞西伯利亚的候鸟,都可能会在这里停留,短则一周,长则半个月。它们在这里觅食、休整,补充体力。”最热闹的是春夏之际,有鸟儿特来湿地筑巢繁衍,等雏鸟羽翼渐丰,又携幼合家飞去了。在北海湿地,鸟类的隐现与物候相关,但并非全是季节性的。“滩涂鸻鹬类(即滨鸟,湿地鸟类中的一个常见类群)最常见的有铁嘴沙鸻、红颈滨鹬、三趾滨鹬、青藏沙鸻、灰尾漂鹬、环颈鸻等,数量最多的时段在3月到5月、7月到12月,也就是春秋两季。国家一级保护的勺嘴鹬,国家二级保护的白腰杓鹬、翻石鹬等也都有发现。”他说。湿地中羽翼匆匆,今年夏天,一位羁旅熟客又和梁元泉这个勤勉的“站务员”碰了面。“在冯家江西侧滩涂上发现了一只灰尾漂鹬,戴黄色足旗环志,编号是PJN。”梁元泉喜出望外,“它是2022年11月12日在西北澳八十里沙滩环志的,第一次遇到它是在2023年8月8日。2024年8月24日,我们又在滩涂上碰面了。”物候浩渺,却数度相逢,拥有红树林衍生出的丰富生物链的北海湿地,确是洲际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灰尾漂鹬PJN,在湿地公园,这是梁元泉与它碰面的第二年作为我国南部沿海“库塘—河流—近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是多种易危、濒危、极危物种的栖息地。这里的天然红树林是鸟类栖息和觅食的天堂,累计监测记录到鸟类242种。每年繁殖季或候鸟迁徙季,栖有2万只以上的水鸟,是迁徙鸻鹬类的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每逢公休,梁元泉仍去观鸟。从爱好观鸟到从事湿地监测工作,十年间,设备几度换新。自北海银滩到铁山港的海岸线,今年已断续走过两次。“每只鸟都有它的性格,看它们争食、嬉闹、急雨时呆站……”梁元泉笑道。烟波去,白鸟似相识。“最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招潮蟹、弹涂鱼,还有沙虫。”湿地公园管理处规划部部长邓秋香说,“红树林是‘海洋动物的幼儿园’。”今夏,她还在滩涂上遇到了白边侧足海天牛——这种“神奇动物”在国内首次发现是在2020年的海南,2022年4月,于北海湿地公园再被记录——到了冬天,它竟仍没有游去。如果不留意其白短的触角,看上去就像一泓翠叶。“经过长期监测,我们知道它在红树下‘定居’了。”邓秋香说。红树植物,树皮和木材富含单宁,因单宁在空气中氧化后呈红褐色,故而得名“红树”。红树植物包括真红树和半红树,前者只能在潮间带生长,后者则是两栖木本植物。“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潮间带上,受周期性潮水侵淹,因此被称作海底森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8个省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港澳台地区等。”邓秋香介绍说,“我们这里的原生红树林有两百公顷,是我国最典型的沙生红树林区。一共有19种红树植物,主要种类是白骨壤。”“海底森林”是地球上奇妙的生物群落。其一是“胎生”。一些真红树植物的种子在果实中萌发,长成“小苗”(即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体,很快便在滩涂上扎下根系,也有的漂流而去,最终迁居于适宜生长的海岸。其二为“呼吸”。红树林下密密麻麻的呼吸根,复杂且多样,是为克服盐渍土壤和低氧环境。“从前冯家江两岸满是养殖塘,红树林的生长区域被侵占和破坏。从2018年起清退了虾塘,清理了堤坝建筑物,自然海岸重现,潮水重新涌入河口,滨海植被也得到修复。”邓秋香说。溯流而上,红树林绵延近四公里,茂茂相对。红树林作为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是极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它是海岸卫士——可保护海岸、净化水质、抵御台风暴潮、固碳储碳、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在这样的陆海缓冲带中,鸟类、昆虫、低等植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大型底栖动物,皆熙熙于此,其极高的生产力可见一斑。截至 2024 年底,湿地公园范围内累计监测到大型底栖动物 208种。另外,这里还是中国仅有的两种鲎的产卵地和育幼场,是中国鲎在北部湾乃至全球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在这热闹而隐秘的“神奇花园”,监测工作需要一点恒心。邓秋香为红树林湿地“定制”了一个全面监测方案,退潮时,沿潮沟而下,精心查访。“我们建了保护围网,阻挡赶海的人随意进入红树林;要及时防治虫害,比如危害白骨壤的柚木驼蛾;每年7到9月,白骨壤的果实榄钱常遭人过度采摘,我们会将采摘的种子收缴,撒回树林或用于育苗。”她说。2013年初来时,邓秋香只觉得红树肖似难辨。十年间,她已和团队建起“湿地公园冯家江半红树繁育与研究项目示范基地”。近两年,他们人工繁育出第三代榄李幼苗,如今,这个广西重点保护树种在湿地公园滩涂已有30多株,另有80多株小苗,移栽只待东风。冯家江淙淙纵贯北海主城区,潮涨而盈,浪退而落——它是一条潮汐河。沿这条流域长度仅16公里的内陆河而上,溯至鲤鱼地水库及两条城市排洪明渠。沿江村落聚集,一度多见围河造塘。“治理前,鱼塘、虾塘侵占了河道,城市排洪不畅,水质恶化。”北海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运行管理部负责人林子豪介绍说。冯家江流域原有约2000亩虾塘、363个雨污直排口、24个养殖场,每天排入冯家江的污水量约4.5万吨,地表水环境质量一度常为劣Ⅴ类。2018年起,北海市投入约24.8亿元,全面治理冯家江流域。“截污是主要手段之一。先期截掉冯家江沿线16公里的排污口,铺设3万米的截污管线,建起泵站,统一收集处理污水。同时,养殖污染区也被清退,江面拓宽,恢复泄洪功能,目前能抵御30年一遇的洪水。”林子豪介绍道。“第二是内源治理,清掏抽取河塘中的淤泥,经压榨后将水与泥分离,水体做污水处理,淤泥则回填或堆肥。微生物富集的污染物不断积攒,如果不彻底清理,后续还会持续释放到水体中。”他说,“这些都是工程治理的部分。”其后至今,在冯家江沿线,市政管线中的污水仍会得到收集,旱季约每天2万吨,暑期则有3万—4万吨。截流污水经两次处理,达到地表准Ⅳ类水标准,再生水经植被过滤带和湿塘系统的过滤和净化,最终排入冯家江上游明渠,形成生态补水——潮汐河也有了活水循环。“环境治理工程在国内并不罕见,北海冯家江流域却有特殊之处,一是近海,二是红树林保护。”林子豪说,“项目设计初期就规划有红树林培育基地,为这一特殊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留出空间。”这一国内首个近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运营期15年,涉及江、渠、湖、海、滩的生态修复,另包含海绵城市、景观工程、智慧水务等子项目。“事实上,自2020年末项目试运营起,水质已经达到地表准IV类,也就是可接触的一般景观用水。”林子豪说。数年风烟俱净,禽虫一喧,滨海处茂木滋荣。河州外,潮来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