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佳节:传统文化回潮十年

文化   2025-01-28 18:03   北京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只此佳节:传统文化回潮十年

文/昨叶荷


春节将至,全国上下洋溢着浓浓的迎春氛围。继跨年晚会后,各大卫视的春节晚会也相继拉开帷幕,“非遗”元素琳琅,乘风好去,又是新春。


2025再“上新”


2025年央视跨年晚会上,《直下看山河》作为开场节目惊艳亮相,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灯火年华》节目中,打铁花、炭花舞、火虎舞等传统技艺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非遗展示更是让观众大开眼界。


在哔哩哔哩跨年晚会上,戏曲演员陈丽君与虚拟偶像洛天依合作表演的《戏游九州》成为晚会的一大亮点。传统越剧与现代电子音乐的巧妙结合,展现了国风与二次元文化的完美交融。


戏曲演员陈丽君与虚拟偶像洛天依合作表演《戏游九州》剧照(图源网络)


湖南卫视芒果TV春节联欢晚会中,朝鲜族长鼓舞、佤族木鼓舞、湘西苗族鼓舞等多民族非遗乐器轮番登场,奏响民族文化的华美乐章。晚会短片《河街闹春》及表演展现了花鼓戏、桃源刺绣、麻质画、衡水剪纸等多种非遗技艺,让观众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知何时起,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节目成了各大晚会的顶流。


数年间,传统文化汹涌回潮,从国漫电影、戏腔歌曲到出圈的古典舞剧、成为影视化改编热门的历史小说IP,新意倍出,观者如潮。


今昔:从华服到国潮


2018年农历三月初三,正值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诞辰之日,“中国华服日”如约而至。以传统文化为灵魂,旨在通过“着华服,习汉礼”,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2024年4月11日,“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在上海开启,来自五湖四海的华服爱好者,怀揣着对古老文明的敬仰与向往,汇聚于这场华服的盛宴。三十余万名中外青年热情参与,在交流与互动中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青年一代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感受者,更是传承的积极参与者,青年力量熠熠生辉。


在2022年春晚的舞台上,舞蹈《只此青绿》惊艳亮相,力求在舞蹈中完美展现传统文化的深远韵味。长卷一展,山川浮潺,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成为观众情感共鸣的文化标的。年轻的主创们说,希望能够继续担当文化传播者的角色,通过舞蹈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传统文化的非凡之美。


2014年,一群热爱古乐的年轻人创办了自得琴社,将传统文化与国潮元素融合,通过互联网掀起“古画音乐”风潮。身着古装的演奏者抚琴吹箫,从《大夏》的磅礴到《霓裳惊梦》的婉转,悠扬古乐仿佛穿越古今。


在上海,年轻的“上戏416女团”以戏腔短视频走红网络,将传统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用戏腔再创作现代歌曲,演绎出传统文化的无限创意可能。


贵州青山绿水间,独竹漂传承人杨柳用一根竹子、一双脚展示千年绝技,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对年轻一代而言,热爱自成笔墨,传承中自有深情,创新也不乏敬仰。文化,文以化人,去诠释、去创意,本就是文化的应有之义。


24岁的杨柳在表演黔北民间绝技独竹漂(图源网络)



跨界:审美与技术


歌曲《霜雪千年》、古典舞《唐宫夜宴》、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在古风音乐、动漫、游戏、文创等领域,传统文化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


数字故宫,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和文物细节,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数字敦煌,通过高精度扫描和三维建模技术,将敦煌壁画的精美细节呈现在互联网上,让全球观众都能欣赏到这一人类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更加生动、直观。                   


国潮品牌、故宫文创、“新中式”服饰……通过跨界合作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种创新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重新诠释,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通过解读文化故事、哲学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又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和价值观。这种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河南春晚节目《美美与共》剧照(图源网络)
展望未来,传统文化回潮的趋势无疑将持续加强。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94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59%,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2018年)数据相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约为53.5%,在GDP中的比重提高了0.29个百分点。这一显著的增长趋势,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复兴潮流,同时也将为其注入强大的产业推动力。在国际文化潮流中,传统文化也正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的目光。


国潮大热数年,传统文化早已不再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也不再止步于书斋小阁。意蕴为骨,审美为蔓,辅以新创意、新技术、新产业,它正馥郁地生长着。停云诗就,恰此时风味。



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韩冬伊 六一

中国青年杂志
这是一本走过100年的红色杂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