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寻千:“铁花”照亮文化弘扬路

文化   2025-02-05 21:32   北京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2期


江寻千:“铁花”照亮文化弘扬路

文—田木


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夜幕低垂,场中碎金点点,火花簇簇绽放,霎时亮光闪耀。

场间的女孩将全身力量汇集于手腕间,以柳木棒奋力一击,铁花飞溅,流转散入空中,接近1600℃的滚烫铁水霎时化作点点金花,凝落如雨。

这是一场盛大的打铁花表演。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之一。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当火花迸现时,在明亮如昼般的绚烂中,照亮的是对新生的向往,一声声沉厚有力的击打亦将疑虑与踟蹰驱赶,唯留坚定与期盼。

场中人——“江寻千”,是第一位打铁花的女性,国家非遗项目“确山铁花”第七代传承人,一名“95后”女孩。

“寻千”

江寻千,原名刘雅晴,出生于湖南衡阳。在正式入驻自媒体之前,她曾在游戏行业做过6年原画师,也曾加入广州青年京剧社团,学习、推广京剧文化。

江寻千

2019年,江寻千辞职后成为一名自由原画师;同年11月24日,成为自媒体创作者,开始在抖音平台发布作品。2020年,她开始发布卡点视频、卡点音乐搭配生活日常,涨粉100多万,自此进入大量观众的视野。

其后,江寻千不满足于记录日常,而想要去做更多“有意义的内容”。2021年5月,她发布糖画作品《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纪念袁隆平院士;2022年,发布作品《新年做一盏鱼灯来拍美美的照片吧,发光一整年》;2023年,发布作品《耗时两个月,大清皇后的头饰“通草花”,我终于做出来了,一定要看到最后啊》;2024年2月,发布作品《这是我今年见过的最美的巨龙》;2024年11月,发布展现湘西乡愁的神话作品。她跑遍大江南北,寻找非遗技艺——苗族银饰、糖画凤凰、龙凤花烛、鲛绡海衣······几年来,江寻千用短视频记录了数十种传统手工艺,上百位非遗传人。

如今,江寻千在全网已拥有超过5000万的粉丝。随着传播的声量愈高,江寻千愈发坚定了这条传承非遗、弘扬传统文化之路。而“江寻千”这个网名的由来,便取自她的希望——寻大千世界美好,寻传统文化千般精粹。

“我就是要让你也来做”

尽管在视频中呈现给网友的总是“无所不能”,但废掉的拍摄素材里却记录着千百次的失败。

拍“飞天仙女”时,为了一个腾云驾雾的场景,江寻千和团队小伙伴背着摄影器材去爬很陡的山,陡到“掉下去,尸首都找不着那一种”,脑子里却只想着“最美好的画面一定要拍下来”。埋头冲时,一度忽略身后摄像的颤音“九月,你回来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

一场铁花表演,需四五十次的击打,1600摄氏度的铁水就算达到了足够的高度,落下来时,亦仍有两三百摄氏度。被高温环绕着,被灼烧、被烫伤的风险显而易见,每一次抬头确认铁花抛洒的高度,稍有不慎,连角膜都有灼伤的可能。每一次抬臂、发力、敲击,对力度与精准度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所以在打铁花的传承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女性传人。难度不言而喻,失败与危险却从未成为她的视频主题······

最终,这条呈现千年绝技“确山打铁花”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4亿的点击量。江寻千由此认识到,影像能让非遗传人和非遗技艺经受住时光的淘洗,而她也坚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将热爱转化为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我的角色不是某项技艺的传承者,而是传播者”。

随着江寻千的视频一个接一个地出圈,与盛名一同到来的,是网络上从不会缺席的质疑。

“那条冰雕根本不是她做的。”

“打铁花哪有那么容易,很多镜头都是可以剪切的。”

“一看就是有团队,她应该只是负责出镜。”

每做成一件事,除了成千上万的赞美,必然会引来不知情的质疑,对此,江寻千只认“行胜于言”。当有人质疑冰雕作假,江寻千便开直播亲手雕给“你”看;当有人怀疑成片是靠镜头剪切,江寻千便参加线下打铁花活动,当日现场有数万观众亲眼目睹了火树银花的壮丽景观。

许多网友给出自己的建议:“你不讲苦难,所以许多人便忽略了其中的困难,转而质疑你的努力。”对此,江寻千却笑称自有“心机”:“我不希望我的困难劝退你,我就是要你向往,我就是要让你也来做。”

她的终极“目标”,不是流量,而是传播。

那些江寻千用心记录的视频,拂去历史的浮尘,照亮传统文化弘扬之路,让远在屏幕外的我们,得以跨越时间与地域,聆听古老文明的絮语。

传承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2024年12月31日晚,“青年文化跨年夜”主题活动现场,江寻千应邀登上舞台并分享自己的故事,以下整理自她的讲述——

大家好,我是九月,是一名自媒体创作者,也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确山“打铁花”千年来第一位女传承人。当初,我给自己取网名为“江寻千”时,就有一个梦想,想在大千世界中探寻美好,在传统文化里饱览精粹。幸运的是,曾经的梦想,成了我今天的日常。

大约在两年前,我有幸观看了一场表演,当时就觉得好震撼。炽热的铁水随着一次次击打,在空中绽放出无数的小星火,就像是古诗里写的那样“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闪耀的火光,承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待。

也就是那一天,我暗下决心要掌握这门技艺。于是我找到了河南省确山县打铁花传承人杨建军,希望拜师学艺。

可能大家有所不知,打铁花是温度最高的非遗。它既浪漫,又危险。我记得,当初杨老师花了两个小时,苦口婆心劝我不要轻易入行。他说,你有个师兄,火花溅伤了眼角膜,光是治疗就花了四五万元。还有很多打铁花传承人的背上,布着密密麻麻的伤疤。

那时,我没有被劝退。因为我想的是,那么美好的事物,总要有人去传承、去弘扬,那个人为什么不可以是我呢?后来,在我的一再坚持下,终于成为确山铁花千年来第一个女徒弟。未来,我希望组建一支女子打铁花队,让更多人认识并参与到这项非遗技艺中来。

在传承打铁花技艺的同时,我还学习了中华战歌英歌舞。有一种说法是,清朝有禁武令,民间便以英歌之名行练兵之事,故有“无武不英歌”的说法。和很多濒临失传的非遗不同,这种传统在潮汕保存得极为完好,那里的年轻人喜欢英歌几近痴迷。

在潮汕拜师学英歌舞的那段时间,我的非遗老师是一个算数还要掰手指头的小孩,还有一群顶着锡纸烫的中学生。学习前,我只觉得英歌舞很好看,服饰华丽,威武霸气,但学之后才知道,他们手中的双槌好似两把短刀,不小心打到自己是真的疼。

英歌舞招式复杂、套路繁多,光是进行招式动作就已颇费心力。经过漫长的练习,我们终于争取到了路训的机会,从当天半夜就开始化妆准备了。当时,我很紧张,怕掉队,怕出错,怕体力跟不上。不过,上场后,我闻着烟火的味道,感受着现场的氛围,渐渐地融入了其中。英歌舞被当地民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每每路过人群,我们的队伍就会不自觉地跳得更卖力。因为此刻的我们,也成为了信仰的一部分。

就是这种互动和碰撞,让我感受到,非遗传承已不再是难以捉摸的抽象概念,它鲜活而实在,真切地融入你我情感交流中,有了触手可及的质感与温度。正因如此,我也更坚定了要把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

如今,我在全网拥有超过5000万的粉丝。这庞大的数字,让我意识到,我的角色,不再仅仅是某项非遗的传承人,而更应肩负起非遗传播的责任,让非遗的魅力辐射至更广阔的人群。

一路走来,非常感谢粉丝朋友们的支持。平时,在评论区也能看到大家分享自己的近况,也会有人提醒我注意安全,我觉得这是非常温暖的事,就好像是家人朋友坐在一起寒暄。更让我惊喜的是,不少粉丝朋友还发来自己学习非遗技艺的成果,真的有更多的人通过我了解到了这些非遗,我看到了大家在非遗传承之路上的努力与坚持,我们都在追求更好的自己。

2024年,我探访了30多个城市和地区,体验了20多项非遗。目前,我发布出来的内容,只是星星点点。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藏还有很多,它们也在我的选题列表里,期待以后慢慢带大家去看。我希望自己能为此尽绵薄之力,更希望能与诸位共同努力。

点击封面购买本期杂志



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陈倩扬(实习)

中国青年杂志
这是一本走过100年的红色杂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