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如何赋能万亿药食同源市场?十一大经典名方助力商业化破局

文摘   2025-02-07 18:31   北京  


古代经典名方,指的是目前仍然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倘若能够在各种“经典名方”中,筛选出可以为大众日常所用的产品,同时嫁接上人们所熟知的药食同源物质,或将是其焕发活力的重要创新方向之一。


另一方面,经典名方因其既是处方中药又是可食用食品的独特优势,能够依据中医药理论,以临床数据为导向完善基础研究中的“药效物质-生物效应”,这也为药食同源理论的进一步市场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源:网络


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并正式公布,首批方剂涵盖了自汉代以来的100首名方,跨越6个朝代,收录自《金匮要略》《伤寒论》等37种古代医籍,包括汤剂、煮散、散剂和膏剂四种剂型,并囊括解表、泻下、理气等16种传统功用。经分析发现,这100首名方中含有药食同源中药材处方96首、中药48味,入药部位为果类、种类、根以及根茎类,功效以补虚类、解表类者居多;同时,经典名方中应用高于10%的8味高频药分别为甘草(60次、60%)、姜(34次、34%)、人参(26次、26%)、当归(26次、26%)、茯苓(24次、24%)、大枣(19次、19%)、黄芪(11次、11%)以及陈皮(10次、10%),均为药食同源物质,即同一种中药材同时具有食物和药物的功能。


之后,2023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再次公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包括汉、藏、蒙、维、傣五种医药共217首,其中汉族医药93首,藏医药34首,蒙医药34首,维医药38首,傣医药18首。


经典名方“嫁接”药食同源市场

助力产品研发


01 消费升级与养生意识的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成为市场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更倾向于选择天然、健康、营养的产品。经典名方药食同源产品正好符合这一消费趋势。   


02 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和历史


经典名方是中医药学中的宝贵财富,其“药食同源”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文化认知使得药食同源产品在国内消费者心中有着天然的信任感,为市场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03 国家政策扶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支持利用中医资源开发保健食品和新药,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经典名方药食同源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推动。


04 人口结构变化与健康需求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以及脑力劳动者比例的增加,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普遍化和个性化,经典名方药食同源产品因其独特的保健和调理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十一大经典方剂盘点

经典名方变身爆款产品大有可为


补气养血第一方,美容养颜五红汤


五红汤由枸杞、红枣、红豆、红皮花生米、红糖一起熬汤而成,具有补气养血、美容养颜、健脾暖胃等功效,是女人调补气血的最佳选择之一。


方解:红枣能够补心脾之血,红豆可以祛湿,有补心血、泻心火的作用,红皮花生能够补肾、补脾、补血等,枸杞可以补肝血和补肾精,红糖能够补血。


精、遗尿,是本方三补。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止痛第一方,芍药甘草汤


医圣张仲景的止痛仙方由芍药和炙甘草组成,对痉挛性腹痛、胃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牙痛、腿疼、腰疼、女性痛经、乳房肿痛、胀痛等都有神奇的效果。


方解: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补益脾胃第一方,专补正气四君汤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难免气虚,四君汤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材均属于平、温药材,不燥热,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男女适用、老少皆宜。


方解:党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茯苓渗湿健脾,与白术合用,能够促进健脾除湿和运化之力的增强;甘草,甘温,能调诸药,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效果。


润肺止咳第一方,妙不可言秋梨膏


秋梨膏是由鸭梨、干红枣、冰糖、老姜和蜂蜜蜂蜜熬制而成,相传始于唐朝,是宫廷内专用的药品,直到清朝才由御医传出宫廷,在民间流传。


方解:梨润肺,《本草纲目》把梨的功能描述为“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此外,枣补血,姜暖胃,蜜养神,滋阴润肺,通便清火,是女性佳饮。


失眠第一方,千古枣仁汤


酸枣仁汤由酸枣仁(炒)、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组成,是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一个千古名方,调理失眠收效甚好。在没有安眠药的古代,人们都是用酸枣仁汤来治疗失眠症。


方解:酸枣仁性平,味甘、酸,能够补血养肝,益心安神,敛汗;川芎,性温,味辛,可以活血、行气、调血疏肝等;知母,性寒,味苦,质润,能够清热降火,滋阴除烦;茯苓,性平,甘淡无味,可以宁心安神;甘草清热,调和诸药。


润肠养胃第一方,行气消食四磨汤


四磨汤由木香、枳壳、槟榔、乌药组成,是宋朝王府常用的御药,后此方载入宋代医学名著《济生方》和明代《痘疹金镜录》之中,美名很快传遍长江中下游,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习惯,婴儿出生一周后,不论是男是女,有病无病,都要服用四磨汤,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般不会再闹肚子,肠胃特别好,这个习惯从民间到现在已经沿袭1000多年。  


方解: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乌药顺气畅中、散寒止痛;槟榔导滞、杀虫、利水。


化痰第一方,古方二陈汤


二陈汤是中医治疗痰湿病的基本方,是由陈皮、半夏、甘草、茯苓四味药组成,具有燥湿化痰、利水渗湿、理气健脾等功效。本方剂名为“二陈”,是因为方中陈皮和半夏以陈久者为良。


方解:半夏辛温性燥,善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落枕第一方,麻黄葛根汤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炙甘草、白芍、大枣、生姜3组成,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效。


方解:葛根解肌散邪,生津通络;辅以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


壮胆第一方,温胆泡脚汤


温胆汤由生姜、法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等组成,为中医方剂名,属于祛痰剂,主治胆郁痰扰证,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具有和胃利胆、理气化痰等功效。


方解: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驱寒第一方,当归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由当归、生姜、羊肉等组成,是驱寒补气血的经典名方,出自医圣张仲景《金匮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此方沿用了2000多年,驱寒补血,效、味俱佳。


方解:当归,可以直接补血,生姜,可以温胃散寒,恢复脾胃功能,羊肉,温中补虚,老少皆宜。


治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中医方剂名,为和解剂,主要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制成,通常取适量水煎服即可,具有调和肝脾、降逆止呕等功效。


方解:黄连、黄芩苦寒清降;半夏、姜散结消痞,降逆止呕,和胃;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调养胃气,并可以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用治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者。


* 转载来源:饮料食品开发研究所

*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本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处理。


- END -


FFL未来食品实验室
FFL未来食品实验室是由连界创新与连界启辰资本发起的一家以数据为驱动,专注大健康食品领域技术创新与生态资源融合的媒体平台,通过技术服务、科学品牌营销、会员资源陪跑、战略研讨会、产业CVC投资等方式助力企业成为世界级大健康食品行业的民族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