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L和TA的朋友们
FFL未来食品实验室作为一家大健康食品生态创新平台,一直坚信“价值信息”传递所产生的意义,并坚持交流与分享。为此FFL负责人李朋强先生基于与不同专家、行业人士的交流,把观点、启发、感悟等与关注FFL的朋友们进行总结分享。内容涉及行业趋势、企业战略、产品创新、渠道市场、心法、投资等,希望能够多给大家带来更多维视角的观点,也结识更多大健康食品的朋友们,也欢迎联系FFL负责人,进行交流。
作者|李朋强
编辑|杨心怡
图源|网网络
来源|未来食品实验室
2024年,中国大健康食品行业(包括功能性食品、药食同源食品、保健食品、特膳特医食品、健康零食等细分领域)整体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整体市场规模仍保持双位数增速增长,但另一组数据更值得警惕:约有35%的企业年营收增速低于5%,28%的品牌复购率不足20%,大量企业陷入“不投流就没增长-投流亏损增长-现金流断裂”的恶性循环,企业表面维持运营,实则早已丧失造血能力。
3个信号预示“死亡”倒计时
□ 信号一,伪需求产品:靠“造词”而非真实解决健康痛点
大健康食品行业中,存在部分企业通过创造伪需求概念、包装新名词来营销产品,而非整整解决消费者的健康痛点,典型共同特点包含以下几点:
• 制造恐慌:夸大一些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环境等危害,不干预就会对身体带来很大的影响,贩卖焦虑与制造恐慌;
• 偷换科学概念:断章取义引用文献,或滥用专业术语,凸显产品的功效性,实则没有强相关性;
• 承诺模糊效果:宣称一些难以量化验证的功能,比如“提升免疫力”、“延缓衰老”,短时间无法验证效果;
• 高溢价低价值:通过包装和营销手段来抬高产品价格,产品所用成分实则普通。
大健康食品行业发展至今,主流消费人群在发生变化,信息的透明度也在发生变化,还用之前保健品的营销套路来做大健康食品市场,必然是很难走通。
□ 信号二,流量毒瘾:信奉流量驱动
伴随大健康食品行业热度的兴起,行业参与者激增,尤其是新消费品牌和传统药企跨界参与,一些细分领域产品同质化严重,广告竞价持续上涨。另外,主流平台流量分配机制发生变化,以抖音、小红书为例,算法更倾向于“内容价值”而非单纯付费推广,纯硬广的ROI被稀释。从消费端,用户每天接触大量同质化广告,对“种草”、“功效宣称”逐渐免疫,转化链路变长。
流量致命伤:依赖单一平台,算法一变即崩盘; 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3倍获客成本(CAC),陷入“越卖越亏”困局。
□ 信号三,供应链失控:重营销轻品控,反噬品牌
企业过度倾斜资源于营销端,忽视品控与供应链管理,导致频现供应链失控问题。部分新兴品牌为快速抢占市场,采用“轻资产”模式,将生产外包以降低初期投入,却未建立严格的供应商筛选机制和质量监督体系,导致原料掺假、生产工艺不达标等隐患。例如,某代餐品牌因代工厂卫生不达标引发批量变质,某益生菌企业因菌株活性不足遭消费者投诉。
重营销轻品控的短视行为加剧了行业信任危机:一方面,高额流量成本压缩了供应链预算,低价竞争倒逼企业选用劣质原料;另一方面,“伪需求”产品依赖概念炒作,缺乏真实功效支撑,进一步削弱复购率。唯有将品控置于营销之上,才能实现长期健康增长,避免“流量泡沫”破裂后的系统性风险。
3大变化:企业必须跨越的生死线
□ 变化一,政策铁拳:从“野蛮生长”到“强监管时代”
大健康食品行业早期依赖“概念红利”野蛮扩张,催生虚假宣传、伪科学营销等乱象。近年来监管全面收紧:广告法严打“治病”、“神药”等违规宣称,新原料需通过安全性审查,备案制取代灰色擦边。政策倒逼行业洗牌——劣质企业加速出清,头部品牌转向临床验证与合规升级。强监管虽推高短期成本,却为行业建立信任锚点,推动行业从“营销驱动”向“科学驱动”的本质回归。对于企业而言,生存之道在于强化企业合规意识和能力,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把控产品供应链,用好成分、好技术打造符合要求的好产品是关键。
□ 变化二,成本暴涨:利润被上下游“双向挤压”
大健康食品行业正面临成本结构性上涨与终端价格承压的双重挑战:
• 上游成本激增:全球原料供应链波动(如胶原蛋白肽、益生菌菌株进口价涨超30%)、包材环保升级(可降解材料成本增加50%)、政策合规投入(检测认证费用攀升)持续推高生产成本。
• 下游渠道挤压:电商平台流量费占比超销售额25%,直播带货佣金高达40%,但消费者对“伪概念”产品付费意愿下降,价格战导致终端提价空间锁死。
在双向压力传导下,中小品牌因资金链脆弱加速出清,头部企业被迫收缩战线,从“全品类扩张”转向聚焦高毛利单品(如临床级功能食品)。行业进入“成本精细化”竞争阶段,唯有打通供应链壁垒、重构价值分配的企业方能突围。
破局方向:
• 供应链垂直整合:自建原料基地或参股核心供应商,平抑价格波动;
• 产品价值升维:以专利成分、剂型创新(如缓释技术)提升溢价能力;
• 渠道降本增效:DTC(直接触达消费者)模式结合线下特渠(药店、医疗机构)降低平台依赖。
□ 变化三,消费者觉醒:从“跟风购买”到“专业主义”
大健康食品行业正经历消费者决策逻辑的质变:Z世代及高线用户不再盲从营销话术,转而追求“成分透明化”和“科学实证”。小红书、知乎等平台科普内容普及,消费者可自主查询成分功效说明、临床文献等;
• 信任危机:过往“抗糖”“量子”等伪概念透支市场,倒逼用户转向理性评估(如查看蓝帽子认证、第三方检测报告);
• KOL专业化:营养师、医生等垂直领域达人崛起,推动选购标准从“网红推荐”转向“功效验证”。
企业需强化研发投入如自建实验室、人体临床试验,成分表从“混淆视听”转向“精准标注”(如姜黄素添加量+生物利用率)。另外,内容营销从制造焦虑升级为知识赋能、健康理念科普等。消费者专业主义正在重塑行业规则,唯有以真实科学价值锚定需求,方能赢得长期信任。
生存指南:4步破解“僵尸化”魔咒
□ 指南一,从“大而全”到“窄而深”:抢占垂直赛道头部
大健康食品行业竞争加剧,粗放式“全品类覆盖”策略因资源分散、用户认知模糊逐渐失效,聚焦垂直细分赛道成为破局关键。
• 需求分化:消费者从“泛健康”转向精准诉求,如运动人群的关节修复、职场高压族的助眠需求;
• 效率优先:细分领域更易建立“专业心智”,降低用户教育成本;
• 政策倒逼:功能宣称需明确靶向,泛功能产品面临合规风险。
落地路径:
• 锁定高潜赛道:结合临床数据与消费趋势,如人口老龄化催生“骨骼健康”细分;
• 构建技术壁垒:单一成分深度研发,如自研高吸收率胶原蛋白肽;
• 场景化捆绑:从“产品”升级为“解决方案”,如针对糖尿病前期的控糖饮食系统。
垂直深耕的本质是“以专业对抗内卷”,通过窄赛道高密度投入抢占用户心智制高点。
□ 指南二,用“私域+线下”对冲平台流量风险
大健康食品行业正通过“私域深耕+线下融合”重构渠道安全边际:
• 私域降本提效:可以通过免费健康测评、营养师1V1咨询为钩子,将公域用户沉淀至企业微信/小程序,通过周期性内容(如定制食谱、成分科普、健康科普等)提升复购率,降低单客获客成本。另外,通过对私域用户需求进一步分析及对产品的反馈,不断做产品的优化和升级;
• 线下信任加持:选择跟医院营养科、信任基础高的私域场景合作,以“专业渠道”背书对冲线上功效质疑。另外,可以通过线上检测与线下产品体验、营养解读等结合,实现线下获客、线上私域留存。
私域与线下的协同本质是构建“自主可控”的用户资产,抵御平台算法与政策的不确定性。
□ 指南三,技术突围:以科技创新重构行业壁垒
大健康食品行业正从“营销内卷”转向技术驱动竞争,核心路径包括:
• 成分创新:突破原料卡脖子难题(如酶解法提取高活性小分子肽),或开发专利成分(如自研抗幽门螺杆菌的乳酸菌菌株);
• 剂型革命:利用微囊化、脂质体包裹等技术提升生物利用度,或开发场景适配形态;
• 工艺升级:AI配方优化(匹配用户健康数据生成个性化组合);
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产品,在成分端、组方端及递送体系等各个维度,在产品的成本上、功效上有更强的保障,才能避免陷入同质化的低纬度竞争,陷入价格战。
□ 指南四,现金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现金流健康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企业通过“收缩战场、深挖窄域”实现韧性生存:
• 聚焦高毛利垂直品类:舍弃低效SKU,锁定复购率高、客诉低的细分产品,集中资源打造“现金牛”;
• 渠道优化:选择用户更为匹配的渠道,构建企业自身私域体系,降低渠道投流成本,加速资金周转;
• 用户价值深挖:通过私域提供付费增值服务,不断提升用户价值。
2025年的大健康食品行业,逐渐进入“剩者为王”的竞争时代。对于企业生存而言,根源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是否盲目追逐风口、忽视商业本质。之前有看到过消费行业的两组数据:毛利率低于50%时,每增加1%的销售费用,净利润下降2.3%;复购率超过35%的企业,生存概率比行业平均高4倍。
回归产品、现金流和用户价值,这是企业穿越周期实现持续增长的唯一答案。
*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本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处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