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端午,心怀思念。伍子胥(公元前559—公元前484),名员(yún),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湖北省监利市黄歇口镇伍家场人。他少时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后蒙父难经宋、郑等国逃至吴国,辅佐吴王阖闾。他倡导修法制、奖农商、治城郭、整军经武,使吴国由弱变强。于公元前512年率兵攻破楚郢都,报了楚平王冤杀父兄之仇,因功被封于申。其后,在吴越相争中,伍子胥因“忠谏”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葬于苏州胥山。
当伍子胥自刎的噩耗传到监利,乡民们万分悲痛,将高坡上的大王庙进行维修,正中供奉上伍子胥像。清光绪《荆州府志》载:“大王庙,在县西北,距城六十里,即伍子胥插槐处也。”清康熙《湖广通志》云:“康熙辛酉奉国朝新例,学臣蒋批准奉祀生,祀员于乡贤祠。”清朝时,监利县官府安排一名“公务员”掌管伍子胥祭祀和相关事务,可见其在家乡的待遇之特殊了。
湖北省“伍子胥的传说”非遗传承人、监利市伍子胥文化研究会会长伍剑告诉记者,在监利,至今仍流传着众多有关伍子胥的传说故事,有过昭关、倒插槐、 斩龙渊、临潼斗宝、樵鳝、逃跑渊、一夜黄、渔丈人、浣纱女、后悔池等。2011年,“伍子胥的传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此外,监利市境内,还有着伍子胥祠堂、伍子胥帅府、伍子胥雕像、伍子胥故里碑、子胥路、跑马堤、打鼓台、点将台、练兵场、斩龙渊等众多与伍子胥相关的遗迹。
作为辅弼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元功之臣,伍子胥在列国纷争的年代里书写了自己荡气回肠的篇章,也留下了“一夜白头”“千金报恩”“鞭尸三百”等脍炙人口的轶事典故。而让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昭关,就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
春秋时,昭关是楚国和吴国的交界口,关北是楚国,关南是吴国,古有“吴头楚尾”之称。当年,伍子胥逃至昭关,关上早已戒备森严,并挂着他的画像,悬赏缉拿。伍子胥无法过关,幸遇东皋公将他隐藏在家中。一连7天,伍子胥心急如焚,坐卧不安,这日早起忽然发现自己头发、胡须尽变苍白,顿生伤感。东皋公见此得计,请来貌似伍子胥的好友皇甫讷,让他二人相互改装易形后,由皇甫讷先到关口,引兵捉拿,造成关口混乱,伍子胥则趁机蒙混过关。
据当地老人和有关人士介绍,昔日的昭关拱形石门深约7米、宽3米、高4米,伍相祠建在关口拱门之上,是明三暗五的阁楼。祠中伍子胥彩袖塑像,身大腰粗,肩阔脸宽,浓眉大眼,须白且长,怒容满面地手按一把七星宝剑。祠内匾额、楹联和石刻碑文较多。现在看到的伍相祠是1993年重修而成, 高16米、宽23米,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五开间的仿古建筑。整个建筑由7000多块、100多种尺寸的青石垒砌而成,异常坚固。高高圈门上方的“昭关”二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赖少其手书。门洞上方的篆书“雄居吴楚”由安徽省书法家葛介屏书写。祠内的伍子胥塑像高4.2米,代表着当时含山县全县42万人口。
而在伍子胥的封地信阳,一道美食与其紧密相连,那便是红糖糍粑。相传,伍子胥去世后不久,越王勾践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于是,人们便暗中在相门城下挖地,发现城基竟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
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挖出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信阳人每年春节前必做的美食。
在苏州,对于伍子胥的推崇,早已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深深扎根在乡土人心深处。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姑苏古城,因而苏州又称胥城;他辅佐两代吴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赢得吴人的感戴;他被冤沉尸,人们相继为他立祠于江边,在民间信仰中逐步奉其为江神、潮神、涛神。相传伍子胥被沉尸之日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成为吴人纪念他的节日。2006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行走在苏州城西,沿着一条胥江,方圆数百里处的村落,都留下了伍子胥的深深烙印。胥口地名就因伍子胥而来,这里是他开凿胥江入太湖之口。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并把伍子胥率领开挖的运河命名为胥江,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悬挂他头颅的城门叫做胥门……不仅苏州,在江苏、上海、浙江一带的吴国故地,广有关于伍子胥的传说和遗迹。如位于高淳的胥河,相传就因纪念率领开挖它的伍子胥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高淳米糕据说也是起源于伍子胥筑城固城。
太史公司马迁总结曰:“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称赞伍子胥是“烈丈夫”。后世亦多有诗赞之,如:“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范仲淹更是写下“胥也应无憾,至哉忠孝门。生能酬楚怨,死可报吴恩。直气海涛在,片心江月存。悠悠当日者,千载祗惭魂”来肯定伍子胥刚直不阿的品格与荡气回肠的一生。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漫漫历经几千年,盛载着光辉灿烂的民族精神与一代代人的思忆和期盼,一路走到了今天。伍子胥的传奇里,或许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看似时代更迭变幻、沧海桑田,但有些事情,似乎一直就在那里、千年如一,引发中国人的集体精神共振。
(苏报融媒记者 姜锋/文 张健/摄 部分照片由监利融媒体中心、马鞍山日报、信阳日报提供)
来源|引力播
☝关注我们,给您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