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城市考古和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助力实现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11月8-10日,“探索与实践:新时代城市考古和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暨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24年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遗产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文物报社、科学出版社,中山大学、郑州大学、暨南大学,部分城市文物行政部门,国内30多家省市考古院所及文博单位专家学者和代表近百人出席会议。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主持会议开幕式
9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主持。广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广州市文物局局长刘晓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首先对各位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河南与广州虽相距千里,但合作密切、交流频繁。会议由两地文物部门联合举办,既是两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切实举措,也是全面推进两省战略合作的又一实际行动。希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继续支持广州城市考古与遗产保护利用,在学术研讨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共同为城市考古和遗产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广州市文物局局长刘晓明致辞
随后,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致辞,他代表河南省文物局祝贺会议顺利举行,对广州市文物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筹备会议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他提出,城市考古与保护既是老工作又是新课题,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已步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考古工作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在新形势下,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需进一步明确定位、内涵和任务,应紧密围绕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要求,着力做好城市历史的考古证实和研究、城市文脉的保护与展示、城市管理的决策服务等三方面工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致辞
最后,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孙英民致辞。他谈到,考古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核心,其在学术与社会经济方面价值突出。发掘、保护、阐释城市考古遗产是文物工作者的核心任务。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考古工作所获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越来越多,相应的,考古人员身上的担子也愈来愈重。面对当下,我们需进一步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城市考古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要注重田野考古与文献的结合,同时要持续对城市考古的技术、方法、价值阐释和利用展示等内容,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二是将城市考古和地区发展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像西安、洛阳、杭州等历史遗存丰富的城市,城市里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已经成了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广州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重要探索,在北京路保护展示千年古道,在光明广场下面建设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展示设施,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了现代城市核心区考古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今天与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工作者,未来要在这方面做出更多思考和尝试;三是要凝聚合力,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地的交流合作。目前基地在商丘、开封、洛阳、邓州、广州5个城市设立工作站,希望以后能够与更多有条件的城市和考古单位展开合作,也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参与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孙英民致辞
开幕式后,来自北京、沈阳、郑州、开封、济南、西安、咸阳、杭州、苏州、温州、南昌、成都、福州、南宁、广州等多地的参会代表,围绕城市考古发现与研究、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考古信息化建设、考古成果宣传展览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先后分三节,进行21场专题报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刘海旺主持
张利芳:《北京中轴线考古发现与保护》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南段正阳桥、天桥、中轴道路遗存等重要考古发现情况。上述发现补充完善了“北京中轴线”南段的遗产内容,实证了“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此外,报告还分享了北京中轴线在发掘、保护和申遗工作中的相关经验。
李树义:《沈阳市基本建设考古的实践与探索》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李树义对《沈阳市基本建设考古的实践与探索》进行介绍。近年来,为做好考古前置,沈阳市积极作为,派员赴兄弟城市学习基建考古工作经验,出台多项文件,完善工作机制,为考古前置工作筑牢制度基础。实施土地储备考古前置以来,沈阳市共完成358项考古勘探项目,27项配合性考古发掘,清理马贝遗址、乐业街西辽金遗址等,并在实验室考古和活化利用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
李艳萍:《郑州市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
郑州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李艳萍就郑州在考古前置改革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改革成效作了汇报。经过考古前置改革实践,郑州市总结出建立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机制、实施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运用考古勘探发掘成果和建立考古联席会议制度的系列工作方法,文物工作由被动跟进,转变为提前主动完成,从源头有效保证了文物安全。同时,解决了考古工作经费不足的难题,提高了考古工作效率,对于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王三营:《开封城市考古发现与保护》
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王三营以《发掘古城文物资源,实证千年灿烂文明——开封城市考古发现与保护》为题,介绍了近年开封城市考古与保护工作的概况。开封地处黄河下游黄泛区,经历多次黄河改道与水患,文物资源多深埋于地下,考古工作面临埋藏深、水位高、淤沙厚、发掘难的困境。近年来,对北宋东京城顺天门和景龙门遗址、汴河与州桥遗址、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清代大佛庵遗址4处遗址进行发掘,并对顺天门遗址、州桥遗址、小宋城二期汴河遗址进行保护、展示与利用,成效显著。
何利:《济南城市考古实践案例》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何利介绍了济南考古前置政策及实践案例分享。按照建立联动机制、划分三级文物埋藏区域、分类明确考古经费承担主体和设置文物保护托底性规定等方法,提高了全市考古工作效率。近年来,对孟王庄遗址、田庄遗址、洛阳三官庙汉画像石墓、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地、郭氏家族墓等的发掘,均取得较大成效。
刘瑞:《考古队的“一张图”——以汉唐昆明池考古等为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刘瑞结合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汉唐昆明池考古等实际案例,系统介绍了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城市考古中的应用。通过收集、校正不同时期的地形图、航片、测绘图,将各项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的工作成果,均纳入GIS系统,建立三维测绘坐标系统,设置多个永久性测绘基点,统一测绘标准,详细阐述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和过程。随后,又以昆明池的研究为例,展现了“一张图”在该项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朱明敏:《建步立亩 正其经界——“广州文物考古一张图”项目建设及思考》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朱明敏对“广州文物考古一张图”的建设内容、成效亮点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介绍。近年来,广州在一张图建设方面积极发力,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理顺“考古一张图”的系统架构;编制出全国首个具备行业推广价值的配合基建考古项目元数据规范——《广州市考古项目元数据规范》;推动考古项目文字资料结构化及图纸资料矢量化,依托统一坐标系,最终实现精准落图,从而为“考古前置”工作机制改革精细化贡献力量。
赵旭阳:《咸阳考古“一张图”的建设与应用》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馆员赵旭阳报告了咸阳考古“一张图”缘起、意义与具体应用。基于全市统一测绘基准,对14个区县文物单位测点入库,搭建起“咸阳市文物考古一张图”。通过尝试建立数据入库标准规范,提取遗迹信息、矢量化边界,将考古遗迹单位纳入一张图数据库中,对重点项目采集高保真数据,以丰富一张图内容。通过借助“文物一张图”制作专题图,更有效管理、监测与保护文化遗产,助力“四普”,同时能够进行文物避让分析,服务城市建设发展。
第二节,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馆员全洪主持。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馆员全洪主持
唐锦琼:《长江下游地区商周时期城址的考古学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唐锦琼以《长江下游地区商周时期城址的考古学观察》为题,尝试以城址考古材料来构建商周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历史图景。长江下游商周考古工作发现有牯牛山城、安吉古城等十余座城址。长江下游地区商周时期城址有亲、疏水性二元统一及城址面积偏小两个特征;城址多位于高处且有城壕,内有水系。从年代上看,西周之前区域内仅有小古城、下菰城和佘城三座城址。从西周开始,城址大量涌现,包括牯牛山城、葛城、淹城,天目山城等,佘城继续沿用。春秋时期,则出现更多的城址,这与“泰伯奔吴”和“始通中国”两个历史事件发展大致同步;从空间上看,区域内城址不仅仅是某一级的政治行政中心,也担负着对周边资源及交通线控制的作用,体现出功能上的多重性。同时,阖闾城、木渎古城、邱城沿太湖周边呈品字形分布,或许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太湖这一漩涡中心的争夺与控制。
张志清:《苏州城市考古概述》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馆员张志清介绍了苏州古城考古工作概况、历年考古主要发现和近年城市考古案例。苏州以金城新村遗址为契机,积极推进古城考古有序开展,在子城范围内首次揭露了较为完整的东周至唐宋时期文化堆积层,率先在江南地区识别出了一批秦代建筑构件及相关文物遗存,为确定秦会稽郡治位于金城新村一带提供了确切考古证据;发现了樊村泾遗址,这是近年来在江南地区新发现的一处具有陶瓷贸易集散地性质特征的大型古遗址,是中国陶瓷考古和城市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同时,高度重视古城墙的保护修缮,先后修复阊门、相门、平门、娄门、奇门、葑门6座城门及部分城墙,并于2013年向公众开放了苏州古城墙博物馆。努力推进和完善苏州考古“一张图”建设,为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夯实基础。
闫琪鹏:《郑州商城内城东南部城市布局新发现及初步认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闫琪鹏以《郑州商城内城东南部城市布局新发现及初步认识》为题,介绍了郑州商城商代遗址区以往发掘情况、郑州商城塔湾项目等,分享了郑州商城东南部二里岗下层夯土建筑基址,以及二里岗时期郑州商城东南部水系网的新发现。从水渠与夯土走向一致的特点来看,水渠具有划分商城东南部各区域、保护建筑免受来水侵扰、提供饮用水源等功能。下一步,将从区域考古一张图的角度,对近几十年的发现进行集中梳理,以水系为骨架,以其他重要遗存为节点,对整个商城的各区域功能作用、建筑营建废弃时间进行更为深度的探讨。
包伟柯:《邓州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包伟柯以《邓州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题,从历史沿革、遗址概况、考古工作、多学科合作、研究认识等方面细致介绍了邓州古城的考古工作概况。根据文献记载,邓州古城自战汉历经宋、元、明、清至今,符合古今重叠型城市发展演变模式,其城址主要有穰城、内城和外城,在不同时期有创修、增修、重修的过程。迎旭门、邓州内城、团结路宋金古街遗址等一大批考古发现,实证唐宋以来邓州的重要历史地位和灿烂物质文明。
董文斌:《临淄齐国故城稷下学宫遗址的发现及保护利用》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董文斌从遗址概况、工作历程、发掘收获、主要认识、历史意义五个方面,介绍了近年临淄齐国故城稷下学宫的考古成果。通过勘探和发掘,可知稷下学宫建筑基址整体为北部略窄长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在遗址区西部出土大量齐刀币范残块,数量达2500余块,为近年来全国先秦钱范出土数量之最,为判定遗址的废弃年代提供了重要证据。稷下学宫遗址是一处难得的发掘与文献能相印证的考古遗址,遗址的发现,有力证实了消失两千多年的稷下学宫的存在。
刘团徽:《温州古城考古概览》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刘团徽以《温州古城考古概览》为题,分享了温州古城简史、古城考古工作、收获与展望。近年来,在温州古城开展的三个发掘项目均有重要发现:朔门发掘区表明了唐-明清时期城墙及道路的变化;水门头发掘区瓮城及建筑的的演变;邻江港口区发现了成群分布、多种类型的码头,干栏式建筑及其他,沉船与海难等重要遗迹。考古发现的城门、瓮城、水门河及码头、沉船等,重现了温州千年商港的繁华景象,出土文物则实证温州为龙泉窑外销起点港和海丝的重要节点;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港口类遗产关键缺环,是海丝申遗经典样本和支撑。
15
周珂帆:《嘉兴东塔寺遗址考古发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周珂帆分享了嘉兴东塔寺的考古发现内容。东塔寺遗址位于嘉兴老城中心以东约2.1公里,平面大致为南北向长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从塔基夯土及陶缸内部出土的铜钱及瓷片判定,东塔塔基应为北宋修建。考古发掘基本明确了塔基整体结构,遗迹保存完整、时代明确,是国内首次完整揭露的、结构最为复杂的塔基遗址,代表了北宋时期江南建筑基础做法的最高水平,体现了古人对水乡潮湿软土环境卓越的适应能力。东塔寺曾为嘉兴古城的重要城市景观标识,其遗迹遗址、出土遗物,为还原嘉兴古城景观、建设遗址公园奠定了厚实基础。
第三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唐锦琼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唐锦琼主持
16
李兆云:《饶州府城鄱江门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收获》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李兆云详细介绍了鄱江门遗址的发掘经过及收获。鄱江门遗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沿河路北,南靠沿河路,发掘面积为1312.6平方米。本次发掘揭露了房基、灰坑、墩台、道路、城墙等多个遗迹现象,出土了一批城墙砖、瓷器等文物标本。鄱江门遗址揭示了包括墩台、门道、墙体、墁坡等结构较为清晰完整的明代城门,是饶州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了饶州古城从宋元到近现代的发展演变过程,彰显了饶州古城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饶州府(鄱阳县)成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生动体现,是鄱阳湖曾为古代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见证。
张雪芬:《人间佛寺——成都万佛寺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雪芬从近年考古收获、清末以来万佛寺遗址出土造像情况、万佛寺历史沿革、万佛寺方位与布局、佛寺与城市生活之积极互动等5个方面,对万佛寺的考古与研究情况进行全面介绍。通过对出土遗迹、历史文献、出土造像等对象的研究,将万佛寺的寺院布局、名称演变、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呈现。
李凯:《戎州城遗址考古及相关问题研究》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博士后李凯从项目概况、历史沿革、考古发现及问题研究等方面,分享了四川宜宾戎州城遗址考古发现。唐宋戎州城遗址位于宜宾市翠屏区安埠街道旧州大道社区,共分为3处发掘区域。本次发掘成果基本确定了戎州城墙本体分布范围与基本形制,并通过遗物判断出城墙的修建年代以及后续废弃情况。戎州城遗址作为四川地区少见的土城墙遗址,反映了唐宋时期西南地方州城城墙砌筑方式,其形制规格有助于复原唐宋戎州城城市布局,出土器物对于了解古代宜宾地区经济商贸交流,长江上游航运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黄一汀:《四川眉山地区城市考古所见瓷器——以宋代为中心》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黄一汀分享了眉山地区考古出土陶瓷器研究成果。眉山市迄今为止已开展过三次城市遗址发掘,以2023-2024年度眉州城遗址(学道街地点)发掘规模最大、发现最多。该地点出土器物以陶瓷器为大宗,年代以唐至明清为主,窑口来源广泛,包括四川以内青羊宫窑、邛窑、广元窑、玉堂窑、磁峰窑、眉山本地窑口等,四川以外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等。器类包括青花瓷、青瓷、白瓷、黑瓷、青白瓷、黄釉、低温釉陶等。从器物年代来看,以晚唐五代、两宋、明代三个阶段为兴盛,反映出本区域古代陶瓷产品行销与消费市场等信息。
蔡喜鹏:《鼓屏路86号地块考古发掘与收获》
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副研究馆员蔡喜鹏作了题为《鼓屏路86号地块考古发掘与收获》的分享。鼓屏路 86 号旧改地块位于福州历史城区范围内,经考古清理出从史前到明清各个时期的遗存,包括六朝夯土台基、水榭建筑,唐五代大型建筑基址、砖砌水井,明清大型建筑基址等在内的重要遗迹,出土了包括西汉戳印纹板瓦、东晋“泰元”年号款砖、唐代铜印、晚唐越窑秘色瓷器、孔雀蓝釉器、莲瓣纹铺地砖等一批珍贵遗物。此次发掘首次在一个遗址中揭露出多期的高等级建筑遗存,涉及文献记载的晋子城、唐都督府、五代闽国宫殿及明清衙署等,为研究福州古代城市中轴线的布局和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
21
李宁博:《广西合浦草鞋村遗址的发掘与保护》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李宁博作了题为《广西合浦草鞋村遗址的发掘与保护》的报告。草鞋村遗址位于北海市合浦县城西南部的西门江东岸,主体文化内涵是汉代合浦郡治故址,与之对应的墓区是合浦汉墓群。近年来,考古人员通过分区、分步对草鞋村展开发掘工作,因地制宜采用探方和探沟法,针对台基东侧、台基北侧至护城河、连通台基和护城河的大长沟、东部和西部边界等区域进行细致解剖,由此对草鞋村城址的布局模式和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作学术总结
与会代表发言完毕后,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进行了学术总结。他谈到,此次会议以“探索与实践”为主题,是非常恰当的,对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城市考古与遗产保护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许;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一是加强考古“一张图”建设,这是现今所有大遗址、城市考古项目必备内容,包括系统的构建、资料的录入,并通过对考古项目数据的分析,推动考古事业的不断进步;二是促进考古工作精细化,包括传统方法、技术的坚持和提高,提升考古地层和复杂遗迹现象的判断能力,坚持全面发掘和重点局部解剖相结合;三是密切关注古今叠压城市的考古,很多古今叠压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要特别注重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四是注重多学科的运用,重视与科技考古、历史地理学和建筑考古学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钱国祥研究员再次对本次会议的举办予以充分肯定,并且勉励与会者应当秉持守正创新之理念,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强化彼此间的合作,从而有力推动中国城市考古与遗产保护事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撰文:黄玉清
供图:郭怡乐
编辑:黄依桐
审核:朱明敏
审定:黄洪流